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舞被獅

鎖定
舞被獅,流傳於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湯塘鎮圍鎮村的民俗,第二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佛岡舞被獅是佛岡湯塘鎮的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曾參加省民族風情表演並獲得了銀獎。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在湯塘鎮圍鎮村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和十六那兩天,湯塘鎮圍鎮村的祠堂內外人頭湧湧,熱鬧非凡,人們在觀看錶演。在鑼鼓聲中,只見場中一羣老太婆,在一頭醒獅的帶領下,兩人一組手舉被子、扭動身子,像傳統舞獅子一樣在玩耍,只不過龍套是被子而不是醒獅。這就是近年受佛岡人喜歡的舞被獅活動。
中文名
舞被獅
流行地區
廣東省佛岡縣湯塘鎮圍鎮村
非遺類別
民俗
非遺級別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批次
第二批

舞被獅起源

舞被獅 舞被獅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該村舞被獅活動起源於清朝初年,有400多年曆史。相傳,為求祖先保佑,當年該村村民決定上山找山墳,並把太祖骸骨遷回村裏祠堂。人們在羣山中沒有找到太祖墳卻找到太祖婆的墳墓。商量後,大家同意把太祖婆的骸骨運回村子。下午,烈日如火,人們擔心太祖婆的靈魂被陽光滅殺。可是,一大羣人中沒有一人隨身帶來雨傘遮陽,正擔憂如何是好,一位剛生了男丁的媳婦提議把包孩子的被子當雨傘來用 。大家都認為可以。這樣太祖婆的骸骨就在被子下安全運回了村子。當年,該村風調雨順,人丁興旺,收成豐厚。村裏人很迷信,認為是太祖婆顯靈福澤全村。為祈求太祖婆年年保佑,讓全村事事如意、人畜平安。村長建議每到元宵節都由女人在祠堂舞被獅讓太祖婆高興。之後,這種表演儀式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並且規則也有了新的內容:除堅持不準男人蔘加表演外,只允許當年生男丁或新娶媳婦的人家派人表演。

舞被獅傳承保護

舞被獅傳承價值

舞被獅的民俗活動中婦女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展現出女性在當地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地位,曾被稱為“百年婦女的狂歡節”;此外,舞被獅活動傳承和記錄了當地民眾的生活,表達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願望,為研究嶺南地區社會發展和女性文化特色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2] 

舞被獅傳承狀況

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的觀念正在逐漸轉變,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加之近年來舞被獅部分傳人年事已高,因此,如何傳承和保護這一傳統民俗活動,已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