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舌(拼音:shé)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口中伸出舌頭的樣子 [2]  。舌本義即舌頭,是人和動物口腔內辨別滋味的器官。又引申指像舌頭的東西。舌頭是人説話的主要憑藉,所以“舌”又引申指言語。
舌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34 [3]  。用舌作意符的字大多表示用舌的各種動作,如:舔、舐。有的表示滋味,如:甜。
《説文》有“𠯑”字,意思是填塞其口,讀guā。“𠯑”字隸變為“舌”,適、話、括等字裏的舌本來是𠯑。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4]  、漢典網 [5] 
中文名
拼    音
shé
注音字母
ㄕㄜˊ
平水韻部
入聲九屑 [6] 
部    首
總筆畫數
6+0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上下結構
五    筆
TDD(86、98)
倉頡碼
HJR
鄭    碼
MI
四角號碼
2060₄
GBK編碼
C9E0
統一碼
基本區 U+820C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舌”字的甲骨文作圖1、2、10,其下面部分是“”,舌頭位於口腔之中。造字時不能只畫舌,必須加一個口字限定範圍。上面部分“Y”像一舌頭形。全字像舌頭從口中吐出的樣子。後“舌”的形體較前一形體多出的幾點,表示唾沫。“舌”指人的“舌頭”,這是該字的本義。甲骨文中就有“舌疾”(續五·十七·三),其意思就是舌頭生病,用的是“舌”的本義。甲骨文字形不難發現舌頭符號與人的舌頭不同。有人説,“舌”的古文字形像蛇的舌頭,因為蛇的舌頭是分叉的,蛇又非常喜歡將舌頭吐出口外。大概由於人的舌頭容易與其他字形混淆,所以用其他動物的舌頭代替人的舌頭。 [7]  也有人認為,舌可以表示人和哺乳動物之舌,是前端稍圓的長條物,造字時沒有按實體原形取象,而是簡略地用幾筆線條表示。根據需要,舌頭可以隨時伸出口外左右運動。《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舌象張口舌向前伸有所移動之形。”此説亦通。 [8] 
戰國陶文省去表示唾液的幾點,將舌形下兩斜畫寫成一橫作圖4,舌頭符號訛變成了“幹”字。篆文沿用其形作圖5。隸變作圖8、9,上面兩斜畫也變成了一橫畫。楷書又將幹寫成千,作舌。 [7] 
舌頭除了辨別滋味,還是發音的重要器官。因為人説話時“舌頭”必須要動,所以後來就由此引申出“言辭”的意思,如《莊子·盜蹠》篇裏説:“搖唇鼓舌,擅是生非。”這裏的“鼓舌”就是指賣弄口舌、花言巧語的意思。後來人們把像“舌頭”一樣的東西也稱之為“舌”,如伸出來的帽檐可稱為“帽舌”,鈴鐺中間垂下來可使鈴鐺發出聲音的東西稱之為“鈴舌”,等等。 [9]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人或動物口腔內辨別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
tongue
《詩經·小雅·雨無正》:“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
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詩:“自從齒牙缺,始慕舌為柔。”
瞠目結舌;唇槍舌劍
語言;言辭。
language
《論語·顏淵》:“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舌。”
舌戰;舌耕
形狀像舌的東西。
tongue
《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載翕其舌。”
帽舌;鞋舌;火舌
指裝在鈴鐸內的錘。亦指管樂器的簧。
hammer;
spring
《尚書·胤徵》“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孔傳:“木鐸,金鈴木舌。”
庾信《道士步虛詞》之七:“夏簧三舌響,春鍾九乳鳴。”

古代指箭靶兩旁左右伸出的部分。

《儀禮·鄉射禮》:“倍中以為躬,倍躬以為左右舌;下舌半上舌。”

(Shé)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10]  《現代漢語詞典》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舌部】食列切(shé)
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從幹從口,幹亦聲。凡舌之屬皆從舌。
【註釋】幹亦聲:舌上古屬月部,幹元部,月元對轉。 [12] 

説文解字注

在口所㠯言、別味者也。
段注:言下各本有也,剩字者依《韻會》補。口下曰:人所以言食也。口雲食,舌雲別味。各依文為義,舌後字有互譌者,如《左傳》舌庸譌後庸、《周書》美女破後譌破舌是也。
從幹口。
段注:幹,犯也。言,犯口而出之;食,犯口而入之。
幹亦聲。
段注:幹在十四部,與十五部合韻。食列切,十五部。 [13] 

廣韻

下刮切,入鎋匣 ‖桰聲月3部(huá)
舌,塞口。《説文》作𠯑,話栝之類從此。
食列切,入薛船 ‖舌聲月2部(shé)
舌,口中舌也。《山海經》雲:“長舌山有獸名長舌,狀如禺而四耳,出則郡多水。”又姓,《左傳》越大夫舌庸也。食列切。四。 [14] 

康熙字典

【未集下】【舌部】 舌·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食列切。然入聲。《説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幹於舌。《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為用,口以開闔為用,各一其陰陽也。《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易·説卦》:兑為口舌。疏:口舌,為言語之具也。《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又射侯上下個曰舌。《儀禮·鄉射禮》:倍中以為躬,倍躬以為左右舌。注:居兩旁謂之個,左右出謂之舌。
又言也。揚子《太玄經》:吐黃酋舌。注:舌,言也。
又姓。《姓纂》:越大夫舌庸。
又羊舌,複姓。《左傳·閔二年》: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疏:羊舌,氏也。爵為大夫。
又官名。《周語》: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注: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又國名。《淮南子·地形訓》:穿𦙄民,反舌民。注:反舌民,不可知而自相曉。一説舌本在前,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國名也。《山海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注:其人舌皆岐。或雲:支舌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萿,麋舌。注:今麋舌草,春生葉,有似於舌。
又《博雅》:燕、薁、蘡舌也。
又《正字通》:牛舌,芣苢。別名江東呼蝦蟇衣,山東名牛舌。
又鳥名。《禮·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注:反舌,百舌鳥。《淮南子·説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注: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
又無舌,蟲名。《本草》注:一名益符,主閉。
又長舌,獸名。《山海經》:長舌山有獸,名長舌,狀如禺,四耳,出則郡多水。
又《韻補》葉商刮切。音殺。《詩·大雅》: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於外,四方爰發。
又葉食偽切,音逝。郤正《釋譏》:家挾殊議,人懷異計。縱橫者欲披其胷,徂詐者暫吐其舌。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➊上寬下窄。❷“千”,居上居中;撇斜跨豎中線,長橫在橫中線,豎筆在豎中線,略左斜。❸“口”居下居中。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at
王力系統
ȡ
ǐat
董同龢系統
ȡʰ
jæt
周法高系統
zd
jiat
李方桂系統
d
jat
西漢



東漢





jiat


jia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黠屑薛

jiɑt
北魏後期北齊
黠屑薛

jiɑt
齊梁陳北周隋
黠屑薛

jiɑ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ʑʰ
i̯ɛt
擬音/王力系統

ǐɛt
擬音/董同龢系統

dʑʰ
jæt
擬音/周法高系統

ʑ
iæt
擬音/李方桂系統

jät
擬音/陳新雄系統

dʑʰ
ǐɛt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十五鎋

合口呼
二等
全濁
下刮切
ɣuat
入聲
十七薛
仙A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食列切
dʑʰjæt
集韻
入聲
十五舝

合口呼
二等
全濁
乎刮切
ɣuɐt
入聲
十七𧀼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食列切
ʑiæt
韻略


入聲






食列切

增韻


入聲






食列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車遮


齊齒呼

全清

ʂiɛ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車遮






繩遮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五屑


全濁
食列切
dʒ‘iet
分韻撮要

陽入
第一先蘚線屑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2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60
  • 3.    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5-22]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05
  • 5.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2]
  • 6.    平水韻 九屑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2]
  • 7.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147-148
  • 8.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329
  • 9.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 人類畫廊[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35-36
  • 10.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8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81.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46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06.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326.
  • 14.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90-497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75.
  • 16.    “舌”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