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舌杯蟲

鎖定
舌杯蟲為淡水魚類常見的固着性纖毛蟲類外寄生蟲,在土塘的錦鯉同樣也會感染舌杯蟲的寄生,主要寄生於鰓及體表的上皮組織,易發生於管理不良有機質過多的土塘,過濾系統完善、水質良好的水泥池則甚少發生。
原生生物界
纖毛蟲門
寡膜纖毛綱
中文名
舌杯蟲

目錄

舌杯蟲病因

舌杯蟲 舌杯蟲
舌杯蟲於分類上屬於原生動物、纖毛蟲門、寡膜纖毛綱、纖毛目、杯形蟲科,於淡水水域主要有兩種:花瓶蟲屬於杯狀蟲屬,二者形態等類似,一般不再加以區分,而通稱為舌杯蟲。
1.花瓶蟲屬(Apiosoma或Glossatella)或稱杯體蟲、舌杯蟲、蟲體前粗後細,呈杯狀或喇叭狀(照片1.2),大小約20~80μm,前端具口盤,下接口溝,口盤四周圍有絨毛構成的緣膜,可擺動帶動水流,濾食水中的細菌、微生物及組織碎屑等有機物,底部形成附着器,固着於宿主的上皮細胞上,大核一個呈倒三角形或卵圓形,位於蟲體中央。蟲體收縮時,口盤先收縮,口纖毛再縮入,只於頂端留一小孔,使收縮的蟲體呈茄狀。生殖具無性的縱二分裂及有性的接合生殖兩種。
2.杯狀蟲(Ambiphrya或 Scyphidia)蟲體呈杯狀或圓筒狀,柄部較短,底部形成盤狀的附着器,固着於宿主的上皮組織上,大小約20-80μm,纖毛除口纖毛帶外,尚具體纖毛環位於蟲體中間部位,核則呈帶狀(照片3)。
舌杯蟲 舌杯蟲
舌杯蟲一般只會少量寄生,但於水質環境不良,魚的上皮組織受刺激而增生,或水中有機質過時,剝離的組織碎屑或其他有機質常會使舌杯蟲大量滋生,大量附着的蟲體使上皮組織的刺激更嚴重,容易發生組織受損壞死及二次性的細菌感染。

舌杯蟲症狀

少量寄生時魚無明顯症狀,大量寄生時會刺激上皮組織,使上皮組織增生,粘液分泌增加,體表呈白霧狀,魚呼吸困難,浮頭喘息。 [1] 

舌杯蟲診斷

舌杯蟲的大量寄生多發生在有機質過多的土塘,診斷時需刮取體表粘液或剪取鰓組織,於顯微鏡下檢查,觀察蟲體形狀種類及組織變化,舌杯蟲常會與斜管蟲、車輪蟲等其他原蟲混合感染(照片4、5、6)。

舌杯蟲治療

1.改善水質環境,降低水中有機質含量,土塘的魚移入水質良好的水泥池中,有時不需用藥,舌杯蟲的數量自然會減少或消滅。
2.福馬林(Formalin)20-30ppm,藥浴12-24小時。
3.二次性感染的控制:組織受損嚴重時,需配合食鹽與富來頓(Furazolidone)等控制二次性感染,以免發生爛鰓病。

舌杯蟲預防

1.土塘於放養前,注意清池、消毒,減少寄生蟲潛伏的威脅。
2.適宜的放養密度及餵食量,減少排泄物與殘餌的污染。
3.維持水質乾淨,定期流換水,排除底部污泥,防止有機物大量累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