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舉直措枉

鎖定
舉直措枉(拼音:jǔ zhí cuò wǎ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為政》。 [1] 
舉直措枉(舉:舉薦,選拔;直:指正直的人;枉:指邪惡的人)本指把正直的人選拔出來置於邪惡的人之上。後多把“措”理解為棄置的意思,指選拔任用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1]  [4] 
中文名
舉直措枉
拼    音
jǔ zhí cuò wǎng
出    處
《論語·為政》
注音字母
ㄐㄨˇ ㄓㄧˊ ㄘㄨㄛˋ ㄨㄤˇ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舉直措枉成語出處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為政》:“哀公問日:‘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日:‘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舉直措枉”。 [1] 

舉直措枉成語典故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春秋魯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和他一些弟子的言行的語錄體散文著作。約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西漢時有今文本的《魯論》《齊論》和古文本的《古論》3種本子。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集合各本而成,凡20篇。南宋朱嘉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一書,稱(四書》。《論語》全書內容廣泛,涉及了當時社會的政治、哲學、道德、教育和文化等各個方面,從中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體系,是研究孔子和儒家學説等的重要資料。 [2] 
在《論語·堯曰》中記載,魯哀公有一天問孔子,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讓臣民心悦誠服。孔子回答説:“推舉任用正直正派、剛正不阿的人,廢黜邪僻罔曲的小人,那麼就會政治清明、政令暢通,老百姓也會心甘情願地聽從君王您的政令。但是反過來説,如果推舉任用邪曲之人,廢點正直善良的賢臣,那麼國家就會陷入混亂,即便您下了命令,恐怕百姓也不會服從。 [3] 

舉直措枉成語寓意

《史記》載:魯哀公之所以向孔子問政,意在選賢用能。孔子針對魯哀公與把持魯國大權的三家大夫間的釁隙,尖鋭地指出哀公為政之失,舍賢任佞以及三桓專權的弊害。雖然批評的意味十分明顯,但孔子更希望藉此能規諫哀公能夠舉賢任能以贏得民心。畢竟為政者用人的當與不當,直接關乎國家治亂,世運否泰。夫子言言痛切之下,憂國憂民之心溢於言表。 [3] 
究其實,“舉直錯枉”就是要“以德為先”,選好用好乾部。所舉之人正直與否,關乎民心向背,直接影響民眾的心態和對政令的認同度,進而影響為政之效。“舉直錯諸枉”,正直者為政,政令得其正,則順應天下之人情常道,合乎民心民意,必然贏得民眾的信服。相反,若德不稱位,“舉枉錯諸直”,則有悖於天下之人情常道,或圖謀私利,或殘虐民眾,難以使民眾心悦誠服。所以只有正直者居上位,統攝枉曲者,其位方正,其政方行,其民方服。説到底,若要充分調動一個地方或一個部門的積極性,關鍵在於把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幹部用起來,只有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幹部選任環境,才能激發出“你追我趕”的競爭意識,使發展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3] 

舉直措枉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舉直措枉”本指把正直的人選拔出來置於邪惡的人之上。後多把“措”理解為棄置的意思,指選拔任用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1]  [4] 
  • 運用示例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公孫瓚傳》:"[袁]紹不能舉直措枉,而專為邪媚,招來不軌.賬誤社稷。” [1] 
唐·權德輿《陸宣公翰苑集序》:“其在相位也,推賢與能,舉直措枉。” [1] 
明·徐霖《繡橘記·乳婿傳兇》:“民之父母行方便,要舉直措枉,勸善懲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