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源鎮

鎖定
興源鎮,隸屬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稜市,地處穆稜市中部、老爺嶺山脈低山區,東南與東寧縣接壤,西南與穆稜鎮相鄰,西與牡丹江市陽明區磨刀石鎮、林口縣柳樹鎮毗鄰,西北與河西鎮接連,北與下城子鎮為鄰,東北與馬橋河鎮相接,鎮人民政府距穆稜市人民政府38.3千米, [1]  行政區域面積597平方千米, [2]  截於2019年末,興源鎮户籍人口為18734人。 [2] 
興源鎮,原名“上城子”,與北部下城子相對應而得名。為紀念穆稜之興旺發展,縣址移駐八面通時,更名為興源鎮。1985年3月,改為興源鎮。 [1]  截至2021年10月31日,興源鎮轄3個社區、14個行政村; [3]  鎮人民政府駐東村。 [1] 
截至2019年末,興源鎮有工業企業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2] 
中文名
興源鎮
別    名
伊林
上城子
行政區劃代碼
231085104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稜市
地理位置
穆稜市中部、老爺嶺山脈低山區
面    積
597 km²
下轄地區
3個社區、14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453
郵政編碼
157516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8734 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黑C

興源鎮建制沿革

興源鎮,原名“上城子”,與北部下城子相對應而得名。為紀念穆稜之興旺發展,縣址移駐八面通時,更名為興源鎮。
清代,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
清光緒八年(1882年),從山東招遠和遼寧金縣招來墾民18户,立屯墾荒。翌年,穆稜河招墾局(由屯田局改稱)移駐上城子。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將穆稜河招墾局改為招墾分局,隸屬三岔口招墾總局。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於招墾局地方設置穆稜河分防知事,行使行政管轄權,隸屬綏芬廳。
清宣統元年(1909年),設置穆稜縣後,遂為縣城。
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二年(1913年),縣城街市工商業發展到35家,成為縣內較發達的市鎮。時為第一警察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4月,縣城遷至八面通後,為紀念穆稜之興旺發展,更名為興源鎮,隸屬第二警察區。
東北淪陷後,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興源鎮保。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設興源村。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設置興源鎮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改為第四區。
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置興源鄉。
1958年9月,成立伊林人民公社。
1983年,改為興源鄉。
1985年3月,改為興源鎮。 [1] 

興源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轄鐵路、鎮北、鎮南3個居民委員會,東村、興源、東勝、新豐、西村、南村、北村、東興、紅盛、紅巖、康吉、興鮮、車站、西崴子1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個居民小組,35個村民小組。有41個自然屯。 [1] 
截至2021年10月31日,興源鎮轄3個社區、14個行政村; [3]  鎮人民政府駐東村。 [1] 
興源鎮區劃詳情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231085104001
121
鎮北社區
231085104002
121
鎮南社區
231085104003
220
車站社區
231085104200
122
東村
231085104201
122
西村
231085104202
122
北村
231085104203
122
南村
231085104204
122
興源村
231085104205
220
車站村
231085104206
122
興鮮村
231085104207
220
康吉村
231085104208
220
新豐村
231085104209
220
東興村
231085104210
220
東勝村委會
231085104211
220
紅巖村
231085104212
220
紅盛村
231085104214
220
西崴子村

興源鎮地理環境

興源鎮位置境域

興源鎮地處穆稜市中部、老爺嶺山脈低山區,東南與東寧縣接壤,西南與穆稜鎮相鄰,西與牡丹江市陽明區磨刀石鎮、林口縣柳樹鎮毗鄰,西北與河西鎮接連,北與下城子鎮為鄰,東北與馬橋河鎮相接,鎮人民政府距穆稜市人民政府38.3千米, [1]  行政區域面積597平方千米。 [2] 

興源鎮地形地貌

興源鎮地處低山丘陵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中間為河谷。地形分為中低山脈、丘陵漫崗、河谷平原三種類型,丘陵漫崗居多。最高點西大頂子山,位於鎮西15千米,海拔857.8米;最低點東興村,位於鎮北端,海拔313米。 [1] 

興源鎮氣候

興源鎮屬温帶季風氣候,有局部小區域性氣候。 [1] 

興源鎮水文

興源鎮境內河道屬穆稜河水系。穆稜河縱貫全境,境內長11.5千米。有紅眼哈河、柳毛河、俞來哈河、砍椽溝、扣河溝5條較大支流,總長92.5千米。河流鎮內總流域面積597平方千米。 [1] 

興源鎮自然災害

興源鎮因地處半山區,受局部小氣候影響,暴雨、冰雹、山洪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1991年7月4日,發生雹災。2001年6月19日和7月14日,連遭暴雨和冰雹襲擊,引發山洪,部分農田被毀。 [1] 

興源鎮自然資源

興源鎮境內礦藏有頁岩、硅石、金、銅、石灰石、砂石等。其中頁岩、硅石儲量均在1億立方米以上。盛產黑木耳、元蘑、蕨菜、薇菜、金針菜等山產品和黃芪、人蔘、刺五加等200多種中草藥;有黃菠蘿、核桃楸、水曲柳等10餘種名貴樹種。野生動物有野豬、狍子、野兔、野雞等10餘種。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有耕地面積19.9萬畝,人均11.7畝。 [1] 

興源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轄區總人口2.02萬人。總人口中,男性10300人,佔51%;女性9903人,佔4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朝鮮、滿、蒙古、回4個少數民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4人。 [1] 
截至2017年末,興源鎮常住人口為13039人。
截於2019年末,興源鎮户籍人口為18734人。 [2] 

興源鎮經濟

興源鎮綜述

截至2011年,興源鎮財政總收入894萬元,其中地方財政總收入6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萬元。 [1] 
截至2019年末,興源鎮有工業企業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2] 

興源鎮農業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總產值2.8億元。糧食作物以大豆、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曬煙葉、瓜菜等。糧食產量4.萬噸,曬煙產量815噸。 [1] 

興源鎮工業

截至2011年,興源鎮有工業總產值11.3億元。 [1] 

興源鎮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有各類存款餘額1.2億元。 [1] 

興源鎮社會事業

興源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有小學6所,在校生1178人,教職工96人;初中1所,在校生367人,教職工53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預算內教育經費比上年增長32.2%。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5.8%。 [1] 

興源鎮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4個;農家書屋15個,藏書3萬冊;文化業餘創作人員30餘人。創作完成的作品中動畫《聞雞起舞》、玉米葉畫《鳥語花香》、剪紙《福壽圖》在省、地展出中獲獎。2008年興源鎮被授予“民間藝術文化之鄉”稱號。 [1] 

興源鎮體育事業

2011年末,興源鎮大型環形跑道運動場2個。6個村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30%左右。 [1] 

興源鎮廣播電視

1960年7月,興源鎮鎮區開通有線廣播。1964年,開通廣播站,1975年,開通通村廣播。鎮到村509杆千米,村以下275杆幹米。1996年5月,開通有線電視。2011年末,興源鎮有線電視用户6951户,入户率100%,其中數字電視用户3962户,入户率57%。 [1] 

興源鎮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0個。執業醫師13人,每千人擁有執業醫師0.6人。 [1] 

興源鎮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城鎮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分別為343人、1774人,支出分別為124.6萬元、1774萬元,比上年增長37.9%和37.6%;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60人,年人均補貼2370元。社會福利費23.6萬元。 [1] 

興源鎮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有郵政局1個,投遞線路單程總長度72千米,鄉村通郵率100%。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200門,固定電話用户0.6萬户,電話用户普及率達到87%;移動電話用户0.9萬户,移動電話普及率為89%;寬帶接入用户1139户。 [1] 

興源鎮基礎設施

  • 給排水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鎮區鋪設幹線水管60千米,自來水入户率100%。 [1] 
  • 供電
截至2011年末,興源鎮鎮區擁有變電所1座。綜合電壓合格率99.7%,供電可靠率99.5%。 [1] 

興源鎮交通運輸

截至2011年,興源鎮有鐵路哈綏線、哈東線經過境內,境內長12千米,設伊林1個站。綏滿公路過境,境內長14.5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綏芬河市、牡丹江市。有鎮、村公路4條,總長52.5千米。公路客運站日均發送56輛客車,日客運量150人次。鎮區道路總長度22.5千米;橋樑4座,總長度0.2千米。鎮區出租車近100輛。 [1] 

興源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興源鎮原名上城子。因境內有古城址,而穆稜河段下游也有古城址,與其對應得名上城子。1930年改名“興源”,意為興旺發達之源。 [1] 

興源鎮風景名勝

綜述
興源鎮有倉谷房、糧台山、吳大澂紀念館等景區。
倉谷房
倉谷房,位於興源鎮糧台山北200米處,主體為青磚結構建築,面積160平方米,是吳大澂籌邊時建的糧倉。
倉谷房 倉谷房
糧台山
糧台山,是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穆稜市興源鎮南境的一座山峯,瀕穆稜河。是一座孤立突起的山,海拔368.1米。勢東、南、西三面陡峻。山下不遠處,有清代末年欽差大臣吳大澄籌邊遺蹟碑。當年所建的糧倉,山頂平坦處有遼、金古城遺址,南北長約50米,東西寬約40米。隨山築城,東側城牆遺蹟清晰可辨,曾出土石器和骨器。
興源鎮糧台山 興源鎮糧台山
吳大澂紀念館
吳大澂紀念館是穆稜河文化系列工程之一,是全國首家“吳大澂紀念館”,紀念館坐落在穆稜河畔糧台山下,佔地面積2萬多平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整個館身以沉穩的灰色調為主,建築風格為清代的仿古建築,廊檐斗拱,紅松雕花鑲嵌。
吳大澂紀念館 吳大澂紀念館

興源鎮著名人物

錢貴
錢貴,男,1929年9月出生於穆稜縣興源鎮,中將軍銜。曾在穆稜縣讀完初中,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參軍,在穆稜縣縣大隊當戰士,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黨。1949年,任38軍112師山炮營排長,1951年,任38軍112師炮兵團指揮連連長,1955年,任38軍112師炮兵392團副團長,1964年,任炮兵團803團團長,1969年,任第二炮兵80301部隊副參謀長,1978年,任80301部隊參謀長,1980年,任80301部隊副司令員,1983年,任80301部隊司令員;1985年,任第二炮兵參謀長,1990年,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員、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解放戰爭時期,曾參加過三下江南和四平、遼瀋、平津、渡江等重大戰役,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立小功兩次,1949年,立小功兩次,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中,於1953年,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的軍功章一枚。1958年,立三等功一次。
吳大澂
吳大澂,清代金石學家、書畫家。江蘇人,1892年~1894年,1895年3月~7月,任湖南巡撫。曾在興源鎮留下戍邊遺址。
白聖鶴
白聖鶴,韓國永安帽子株式會社會長;興源日善、聖鶴獎學金是白聖鶴先生成立並捐助的。
白聖鶴先生參觀吳大澂紀念館 白聖鶴先生參觀吳大澂紀念館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編;黃樹賢 總主編;蔡炳華 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黑龍江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01月第1版:1237-1238.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156.
  • 3.    2021興源鎮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