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化市第一中學

鎖定
興化市第一中學,由位於城區的原昭陽中學、城北中學、魯迅中學三校高中部優化整合而成,重新組建的一所高起點、高標準、現代化的高級中學.學校選址於原昭陽中學、文林小學以及由此東擴北拓而成的新校區。文化底藴豐厚,辦學成果豐碩,享有“人文勝地,俊彥搖籃”的美譽。2007年6月,經過深思熟慮,反覆論證,興化市政府、市教育局作出重大決策,將在昭陽中學原址上擴建後形成的新校區,作為整合城區三校而成的興化市第一中學的校區。學校選址於原昭陽中學、文林小學以及由此東擴北拓而成的新校區,西鄰豐收路交通便捷之道,東接儒學街人文薈萃之所。 一所嶄新而又有着豐厚文化底藴和悠久歷史傳承的學校從此展現在興化城區的中心地帶。她的出現,必將為興化的教育界開拓一片蔚藍的豔陽天!
中文名
興化市第一中學
辦學性質
普通高中
所屬地區
江蘇省興化市牌樓路
榮    譽
人文勝地,俊彥搖籃,四星級高中 [3] 

興化市第一中學學校簡介

相傳元末明初,興化四聖觀的道長全真羽士柴元皋(默庵)在古城內西南隅的西隈蕩仙逝而去。從明朝起,西隈蕩就改名為昇仙蕩,臨水一帶社區便命名為昇仙裏。山以仙名,水以龍靈,明清以來,這裏名士雲集,薈萃有一處處人文勝蹟,成長起一代代俊彥奇才。
如今,一所嶄新的現代化的高級中學——興化市第一中學正在興化市政府、市教育局各級領導的關懷和關注下從這裏迅速崛起。
豐收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通以來,一直是興化貫通南北、連通外界的主要通道。儒學古街,得名於北宋范仲淹的《儒學碑記》,始建於宋,形成於明,興盛於清。這裏不但擁有星羅棋佈的名勝古蹟、人文景觀,包括古宅第、古祠堂、古牌坊、古園林和若干古樹名木,而且保存着“宰相府”、“進士第”等一批建築羣,有着十分豐富的人文資源。古城的歷史、現實和未來在第一中學這一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之地,巧妙融會在一起。
讓我們來追溯一下第一中學的辦學淵源。
興化市第一中學
興化市第一中學(4張)
興化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有着十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興化市第一中學辦學理念

以人為本 全面發展 尊重個性 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校訓:弘雅 尚德 篤志 博學
校風:求真 務實 勤奮 創新
教風:敬業 愛生 厚積 嚴謹
學風:勤學 好問 善思 篤行 [1] 

興化市第一中學辦學條件

一、先進教學體系建設
  1. 軟環境的建設。軟件建設和使用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硬件建設的飛速發展和日趨完善,如何使現有軟件發揮作用,如何加強軟件的數量和功能都是擺在我們面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我校進行信息化建設時,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非常注重軟件系統的開發和應用效率。
  2. 學校門户網站的建設。學校門户網站是學校與社會溝通的一架橋樑,也是學校的形象。網站中展示的內容和網站與瀏覽者之間的交互對於學校形象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網站還是學校的信息中心。它集成了學校管理、信息發佈、資源共享等多種功能。網站同時還提供了留言功能,使家長、學生及社會各界與學校的溝通更加簡單、方便。
  3. 家校互動平台:藉助於興化市網上家長學校,實現了班主任、科任老師和學生及家長的互動,使得師、生、家長的溝通更加方便、快捷。
  4. 圖書館信息查詢:改變了傳統手工登記的繁瑣方式,利用“共創”圖書管理軟件實現了數字化圖書管理,配以圖書條形碼掃描儀使得圖書的借閲、返還更為高效、快捷。
二、辦公自動化及設備配備
  1. 辦公自動化系統。我校採用先進的辦公自動化系統(OA)將公文、公告、通知、手機短消息、電子郵件等信息系統組合在一個平台上,實現了信息的即時溝通和交流。加快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我校還將進一步探索,完善和規範信息化環境下的管理模式,爭取引進和開發操作簡單的學校管理信息化軟件,促進學校管理民主化,提高辦公效率和管理效能。
  2. 自動排課系統:我校從2003年即引進了這套自動排課系統,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改進,已經日臻完善,大大地提高了排課的工作效率,排課的工作量大大減輕,錯誤率為零,同時使查詢變得更加簡單快捷。
  3. 學籍管理系統:學校從2004年開始使用,它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的導入導出數據,可選擇性的將數據輸入到紙張,且支持對Excel類型的智能導入,支持相片顯示與打印。
  4. 成績分析系統:功能強大,除算總分、排名次,及格率、優秀率、分數段、均分統計外,還可以根據各班、各學科不同的需求來定製不同的成績指標、成績報表、及成績分析圖表,更方便對班級、對學生個人進行跟蹤管理。
  5. 光標閲讀機:俗稱閲卷機,它解決了計算機數據錄入中的瓶頸問題,把人從繁重的鍵盤錄入中解脱出來,且速度極快,誤碼率極低。
  6. 辦公耗材。我校為校長室、校務辦公室、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團委等職能部門配備了專用的打印機、傳真機、掃描儀、一體機等辦公設備。並由信息技術中心負責以上部門辦公信息設備的維護與供給。充分保證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穩步前進。
三、數字化教學改革
  1. 數字化教室。我校已經做到每間教室一台高配置計算機、一套屏幕投影設備(且班班都安裝了彩色電視機、立式空調)。每位教師都可以利用教室計算機進行數字化教學。數字化教學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常用手段。
  2. 使計算機成為教師的基本教學和學習的工具。
四、學校教科研信息化資料管理
我校長期以來一直重視教科研工作信息化資料的收集和管理。
五、校園廣播系統、安全監控系統
  1. 智能校園廣播系統。通過電腦定時“一中之聲”和“系統聽力”播放時間進行控制,並播放預定音樂鈴音的方式,實現了自動播出無人值守。另外在中考、高中學業水平測試、高考中,通過廣播系統統一播放文件,可以把監考人員從重複、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更可以達到所有考場指令播放的標準和統一。
  2. 數字化監控系統。24小時不間斷記錄,監控視頻記錄存儲可達一週以上,對外起到了很大的威懾作用,極大的保證了校園內師生的安全,加強了校園內外環境的淨化,也方便了學校教學秩序的管理,這也成為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礎。
六、專用功能教室
  1. 學生機房。我校現有四個現代化多媒體機房,學生可以健康自由的上網,教師可以方便的進行網絡備課。近幾年我校的微機房一直被上級指定為泰州市中考英語人機對話、江蘇省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考點。
  2. 美術、音樂專用教室。為配合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鑑賞、審美、創新、探究能力,我校分別建立了具有多媒體、計算機等硬件設施,以及相應軟件的美術教室、音樂教室。
  3. 電子閲覽室:學校電子閲覽室現有60台電腦,電子圖書管理服務器為每一位在線讀者提供了文史類、自然科學類、基礎學科類各類圖書13萬多冊,滿足了師生各種閲讀的需求。
  4. 報告廳和會議室。我校為滿足工作需要,分別建立了一個容納400多人的報告廳和兩個可容納100人左右的會議室。房間內都配備多媒體計算機、環繞音響、無線麥克、投影儀等信息化設備。
大力提高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是永恆的主題,今後我們將與時俱進,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局,全面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水平和研究水平,為實現我校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 [2] 

興化市第一中學學校歷史

文化的發展基於教育。教育是一棵大樹,文壇大師也好,學界巨擘也好,都是這棵樹上結出來的果實。興化教育源遠流長,從范仲淹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知興化縣事,出於“國家之憂患,莫大於缺乏人才”的思考,親自創建興化有史以來第一所官辦學校“興化學宮”開始,昭陽學風盛熾,人文薈萃,代有才人,歷史上出現了星光燦爛的文化景觀。
到明清兩朝興化曾出現很多不同名稱的書院。或為官辦,或為民辦,設師授徒,成為科舉制度下不可或缺的教育場所。
明朝中期,邑民在紀念曾任嘉靖縣令胡順華的胡公祠內(今第一中學內)創辦文明書院。該書院一直延續至清朝末期,因清廷推行新政而停辦。
清時興化最具規模的官辦書院為昭陽書院和文正書院。
昭陽書院,建於清初。然自建立以來,書院徒有其名,甚至很長時間居無定所。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縣李希舜借拱極台辦成昭陽書院。到了道光年間,由於頻年水災,海子池漲,兩岸崩坍,昭陽書院漸於廢止,原先的書院改為景賢祠。
1899年,興化地方人士以海子池東南岸放生庵和柳園處復立昭陽書院。1903年,邑人成佔春等以原昭陽書院為基礎,創辦了城區第一所初等小學堂,定名昭陽小學堂(即今實驗小學)。
1908年,在女塾的基礎上,興化創辦高等女子學堂於儒學街文林橋南側。1927年,該校同時招收男女學生入學,更名為文林小學。後來,學校遷移到昇仙蕩北側陳家樓子(現興化市第一中學內)。
1947年春,離開興化十年之久的冷欣先生返回家鄉,安葬其亡母林氏夫人於祖塋墓地。冷欣,字容庵,黃埔軍校第一期出身,官拜陸軍中將,曾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等職。冷欣幼年喪父,家道衰落,兄弟數人,賴母親林氏撫育培養,因而他對母親極為孝順。祭奠之餘,他了解到當時的興化,雖有八十多萬人口,但由於抗日兵燹影響,經濟元氣大喪,文化教育落後,全城只有一所規模不大的縣立初級中學(即江蘇省興化中學前身),許多小學畢業生升學困難,與素以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著稱的興化極不相稱,且嚴重影響着興化未來的發展。乃提出願在家鄉辦一所“念劬中學”以感念母恩,造福桑梓。“劬”,取《詩經·國風·邶風》“棘心夭夭,母氏劬勞”之意。
經過一番積極的準備,興化的“私立念劬中學”在南城內大街西側,原“吳家祠堂”內(今第一中學內)開學了。冷欣為校長,趙石凡負責學校的具體工作,教務是王益斌,庶務是李濟和。後又聘請西南聯大畢業的鈕鈞義擔任教導主任,並聘任一批熱忱於教育事業且有一技之長、務實負責的人充任教員。
念劬中學除有初中部以外,還設立了“高中預備班”,實際上就是高一、高二班。這是興化歷史上第一所以“中學”命名的學校,也是興化歷史上較早開辦高中部的學校,在興化教育史上寫下了極為重要的一筆。
1949年,念劬中學停辦,部分校舍後來劃給文林小學。
1951年,興化以東嶽廟為址,籌辦師資速成班,1952年初開學,半年結業。1952年9月,經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將師資速成班改成興化縣初級師範學校。校長由縣文教科長李雲清兼任,盛士修擔任教導主任。1953年建新校舍(今第一中學內)。該校初設初級班1個,師資速成班5個,為興化培訓了一批教師和行政幹部。1954年,該校停辦,併入高郵師範,校舍後來劃入昭陽中學。
1956年,在昭陽小學(今實驗小學)東半部,成立了昭陽初級中學;1957年8月,遷校區於北城門口處(後曾用作養老院);1959年初,又將校區遷至昇仙蕩北側(現興化市第一中學內);文革期間,更名為紅衞中學,同時增設高中部;1980年,校名變更為昭陽中學。五十多年來,學校走過了一段艱難創業、奮馬揚蹄和快速發展的歷程。幾代昭中人兢兢業業,為社會培養了以為代表的數萬名高、初中畢業生,書寫了興化教育的瑰麗篇章。他們中的楊毅、金航、呂銘、劉為東等人,如今已成為知名的專家學者、政界人士。
1964年,在自然質樸的烏巾蕩湖畔,興化縣職業中學成立;1968年更名為興化縣魯迅中學;2000年更名為興化市魯迅高級中學。她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帶着水鄉河蕩特有的泥土香味和蘆花的清淡氣息。辦學幾十年來,受良好教育氛圍薰陶,許多學子在這一興化文科搖籃中茁壯成長,形成了以畢飛宇、龐餘亮、金倜、劉仁前、顧堅、房幹森等為代表的作家羣,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1976年,興化城北中學創建於風光秀麗的海池河畔。多年來,學校不斷改善辦學環境,全力提升辦學質量,辦學績效明顯,辦學社會效率高,每年均為家鄉培養一批身心健康發展全面素質高的建設者。從這片熱土上飛出去的以顧銘、戴彤、瞿宏貴等為代表的學子們,正活躍在中外不同的崗位上,為母校、為家鄉爭取更大的榮譽更多的光榮。
2008年10月24日,興化市第一中學成功評為四星級高中。這次成功的原因在於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體現了學校的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3] 

興化市第一中學學校地址

江蘇省興化市九頃北路6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