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與子偕老

鎖定
與子偕老,漢語成語,拼音是yǔ zǐ xié lǎo,意思是和你一起變老,原意用在夫妻之間 [3]  [5-7]  或戰友之間 [4]  ,後來用來指夫妻。出自《詩經·邶風·擊鼓》 [1]  以及《詩經·鄭風·女曰雞鳴》 [2] 
中文名
與子偕老
拼    音
yǔ zǐ xié lǎo
繁    體
與子偕老
出    自
《詩經·邶風·擊鼓》以及《詩經·鄭風·女曰雞鳴》 [1-2] 
注    音
ㄩˇ ㄗˇ ㄒㄧㄝˊ ㄌㄠˇ

與子偕老成語辨析

該成語有《詩經·邶風·擊鼓》 [1]  以及《詩經·鄭風·女曰雞鳴》 [2]  兩個出處。
《詩經·邶風·擊鼓》中,該成語表示的情感歷來存在爭議:
——最早提出相關觀點的漢代經學大師鄭玄在在《毛詩箋》中説:“從軍之士與其伍約:死也,生也,相與處勤苦之中,我與子成相説愛之恩,志在相存救也。執其手,與之約,示信也。言俱老者,庶幾俱免於難。” [4]  由此產生了“戰友情”一説。
——同時代的經學大師王肅《毛詩注》中對此提出質疑,並提出“夫妻情”一説:“言國人世家之志,欲相與從生死,契闊勤苦而不相離,相與成男女之數,相扶持俱老。” 他的這段話後來被記載在唐朝官修的《毛詩正義》中。 [5] 
——自宋代以來,人們大多支持王肅提出的“夫妻情”一説。
如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在其著作《詩本義》中提出:“《擊鼓》五章,自“爰處”而下三章,王肅以為衞人從軍者與其室家訣別之辭,而毛氏無説,鄭氏以為軍中士伍相約誓之言。今以義考之,當時王肅之説為是,則鄭於此詩,一篇之失太半矣。” [6] 
又如南宋朱熹在修訂教科書《詩集傳》中明確指出這一句詩寫的是“室家男女之情”。 [7] 
近代以降,錢鍾書先生在其名著《管錐編》中指出:從軍之士,與其伍約:“死也、生也,相與處勤苦之中,我與子成相説愛之恩’。志在相存救也;‘俱老’者,庶幾俱免於難”;《正義》:王肅雲:“言國人室家之志,欲相與從;‘生死契闊’,勤苦而不相離,相與成男女之數,相扶持俱老。 “按《箋》甚迂謬,王説是也,而於“契闊”解亦未確。蓋徵人別室婦之詞,恐戰死而不能歸,故次章曰:“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死生”此章溯成婚之時,同室同穴,盟言在耳。然而生離死別,道遠年深,行者不保歸其,居者未必安於室,盟誓旦旦,或且如鏤空畫水。故末章曰:“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中,該成語表示夫妻情感美好(具體見譯文)。 [2] 

與子偕老成語出處

《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
擊鼓的聲音震響(耳旁),兵將奮勇操練。(人們)留在國內築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隨孫子仲,平定陳、宋(兩國)。不允許我回家,(使我)憂心忡忡。
於是人在哪裏?於是馬跑失在哪裏?到哪裏去尋找它?在山間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經對你説(過)。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讓我無法(與你)相會。唉,太遙遠,讓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1]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譯文:
女説:公雞已鳴唱。男説:天還沒有亮。不信推窗看天上,啓明星已在閃光。宿巢鳥雀將翱翔,射鴨射雁去蘆蕩。
野鴨大雁射下來,為你烹調做好菜。佳餚做成共飲酒,白頭偕老永相愛。女彈琴來男鼓瑟,和諧美滿在一塊。
知你對我真關懷呀,送你雜佩答你愛呀。知你對我體貼細呀,送你雜佩表謝意呀。知你愛我是真情呀,送你雜佩表同心呀。 [2] 

與子偕老成語用法

示例:我願意守候你一生一世,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永遠不離不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