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至分水戍

鎖定
《至分水戍》是唐代駱賓王所作的一首詩。
作品名稱
至分水戍
作    者
駱賓王
創作年代
初唐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至分水戍作品原文

至分水戍
行役忽離憂,復此愴分流
濺石回湍咽,縈叢曲澗幽。
陰巖常結晦,宿莽競含秋。
況乃霜晨早,寒風入戍樓。 [1] 

至分水戍作品鑑賞

這首詩以凝重、沉鬱的筆調描寫了分水嶺一帶陰晦、幽深的自然景色,表達了行役在外,遠離家鄉的淒涼、悲愴心情。詩中情景交融,用筆簡潔。在押韻、對仗等方面已十分成熟,是一篇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律詩。
以自己自由的創作實踐完成五、七律詩正是“初唐四傑”對中華詩壇的重要貢獻之一。從這首詩即可明顯地看到身為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這方面的努力。詩中,首聯寫心情,引領全文;頷、頸二聯宕開一筆,描寫景物,襯托感情,形式上對仗工整,平仄鮮明;尾聯呼應首聯,又是全文的一個昇華。“流”、“幽”、“秋”、“樓”韻腳齊整。此詩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已具備了一首成熟律詩的風格。 [2] 

至分水戍註釋譯文

“行役總離憂,復此愴分流。”行役,因服役或公務二跋涉在外;離,遭逢。句意為:行役在外總是令人心情憂傷,何況又正逢這引人悲愴的分水嶺。詩人的悲哀源自於家人、親友的分離,孤身在外,無所依傍,因此顧影自憐,心生憂戚。此時面對分水嶺,那水流分道揚鑣之景,恰似詩人與家人的分別,於是觸景生情,惋嘆不已。“憂”、“愴”二字給全詩奠定了低沉、悲痛的基調。
“濺石回湍咽,縈叢曲澗幽。”句意為:水流為石所阻,濺起浪花,迴旋着、激盪着、嗚咽着,在盤繞、叢生的雜草的掩映下,曲折的澗水更顯幽深。水流回旋、嗚咽正如詩人與家人分別時難分難捨,依戀萬分時的情景;曲澗為從草所覆之景正如詩人一路行來,歷盡艱辛的行程。這正是詩人面對“分流”而“愴”的原因。
“陰巖常結晦,宿莽競含秋。”晦,昏暗,闇昧;宿莽,草名,冬生不死。句意為:陰濕的石崖常凝結着晦暗的苔蘚,經冬不死的宿莽競相含納着寒涼的秋意。此聯進一步寫分水嶺周圍晦暗、莽蒼覺得環境,詩人對此感到前途仍將十分艱難、暗淡。
“況乃霜晨早,寒風入戍樓。”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樓。句意為:更何況此時正是秋天落霜的凌晨時分,寒冷的秋風正源源不斷地傾入戍樓裏來。這股秋風不但“入戍樓”,而且還深入到詩人的心底,那襲人的寒意更使旅人感到仇怨無邊。如果説前六句的悲傷還是詩人自身主觀的感覺的話,那麼這兩句所言之悲則是外界強加諸身,不容詩人抗拒的痛苦。各種悲涼之味顯得更為濃烈。 [2] 

至分水戍作者簡介

駱賓王(640?—684?),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唐高宗時,任長安主簿,後官至侍御史,因多次上奏章議論朝政,獲罪入獄。釋放後,貶為臨海縣丞。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參與其事,寫了《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徐敬業兵敗,駱賓王下落不明。駱賓王的作品雖多抒寫個人失意愁怨之情,但不刻意雕琢,對扭轉初唐浮華詩風,有一定貢獻。“初唐四傑”之一,有《駱臨海集》十卷。 [3] 
參考資料
  • 1.    《全唐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00-201頁
  • 2.    《唐詩鑑賞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6頁
  • 3.    韓兆琦著,唐詩精講,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01,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