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臭蒿

(菊科蒿屬植物)

鎖定
臭蒿(Artemisia hedinii Ostenf. in Hedin)是菊科、蒿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臭味。根單一、垂直。莖單生,稀少數,高15- 60(-100)釐米,細,有時稍粗。基部粗達0.6釐米,紫紅色,具縱稜;莖、枝無毛或疏被短腺毛狀短柔毛。葉綠色,背面微被腺毛狀短柔毛;基生葉多數,密集成蓮座狀;上部葉與苞片葉漸小,一回櫛齒狀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4(-5)毫米,在莖端及短的花序分枝上排成密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密集、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內、外層近等長;雌花3-8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短,微伸出花冠外,先端稍叉開,叉端鈍尖;兩性花15-30朵,花冠管狀,檐部紫紅色,外面有腺點。瘦果長圓狀倒卵形,縱紋稍明顯。花果期7-10月。 [1] 
分佈於中國、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尼泊爾、克什米爾地區、塔吉克斯坦。在中國分佈於內蒙古(西南部)、甘肅、青海、新疆(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部)、西藏等省區;青海、西藏常見。多分佈在海拔2000-4800(-5 000)米地區,生於湖邊草地、河灘、礫質坡地、田邊、路旁、林緣等,局部地區可成為植物羣落的優勢種或主要的伴生種。 [1] 
中國青海、甘肅民間入藥,有清熱、解毒、涼血、消炎、除濕之效。此外,還用作殺蟲藥。 [1]  為高山荒漠常見種,對於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 [3]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臭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hedinii Ostenf. in Hedin
別    名
海定蒿
牛尾蒿
烏母黑-沙里爾日
桑子那保
克朗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蒿屬
臭蒿
命名者及年代
Ostenf. et Pauls.,1922

臭蒿形態特徵

臭蒿
臭蒿(12張)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臭味。根單一、垂直。莖單生,稀少數,高15- 60(-100)釐米,細,有時稍粗。基部粗達0.6釐米,紫紅色,具縱稜,不分枝或具着生頭狀花序的分枝,枝長4-8釐米;莖、枝無毛或疏被短腺毛狀短柔毛。葉綠色,背面微被腺毛狀短柔毛;基生葉多數,密集成蓮座狀,長橢圓形,長10-14釐米,寬2-3.5釐米,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每側有裂片20餘枚,裂片長1-1.5 釐米,寬0.5-1釐米,再次羽狀深裂或全裂,小裂片具多枚櫛齒,櫛齒細小,短披針形或長三角形,長2-3毫米,寬0.2-1毫米,齒尖細長,鋭尖,葉柄短或近無葉柄;下部與中部葉長橢圓形,長6-12釐米,寬2-4釐米,二回櫛齒狀羽狀分裂,第一回全裂,每側裂片5-10枚,裂片長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0.3-1.5釐米,寬2-4毫米,每裂片具多枚小裂片,小裂片兩側密被細小鋭尖的櫛齒,中軸與葉柄兩側均有少數櫛齒,中肋白色,略隆起,下部葉柄長4-5釐米,中部葉柄長1-2釐米,基部稍平展,半抱莖,並有小型櫛齒狀分裂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漸小,一回櫛齒狀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4(-5)毫米,在莖端及短的花序分枝上排成密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密集、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內、外層近等長,外層總苞片橢圓形或披針形,背面無毛或微有腺毛狀的短柔毛,邊緣紫褐色或深褐色,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或卵形,近膜質或膜質,無毛;花序託凸起,半球形;雌花3-8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短,微伸出花冠外,先端稍叉開,叉端鈍尖;兩性花15-30朵,花冠管狀,檐部紫紅色,外面有腺點。瘦果長圓狀倒卵形,縱紋稍明顯。花果期7-10月。 [1] 

臭蒿生長環境

多分佈在海拔2000-4800(-5 000)米地區,生於湖邊草地、河灘、礫質坡地、田邊、路旁、林緣等,局部地區可成為植物羣落的優勢種或主要的伴生種。 [1]  適宜生長在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鹼性壤土中。生長在貧瘠乾燥的土壤中時,它們往往壽命更長,更耐寒。 [4] 

臭蒿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尼泊爾、克什米爾地區、塔吉克斯坦。在中國分佈於內蒙古(西南部)、甘肅、青海、新疆(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部)、西藏等省區;青海、西藏常見。 [1] 

臭蒿繁殖方法

種子在春天於温室裏播種,不要讓堆肥變幹。當大到可以處理時,將幼苗移入單獨的盆中,並在初夏將它們進行露天種植。種子也可以在晚春時節就地播種。 [4] 

臭蒿主要價值

中國青海、甘肅民間入藥,有清熱、解毒、涼血、消炎、除濕之效。此外,還用作殺蟲藥。 [1]  為高山荒漠常見種,對於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