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鎖定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這首詩是作者由洛水入黃河之際的即景抒懷之作,寄給他從前在洛陽縣丞時的僚友。 [1] 
作品名稱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作    者
韋應物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作品原文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
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遊宦侶,扁舟不繫與心同 [2]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註釋譯文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詞句註釋

①鞏:今河南鞏縣。洛:洛水。據《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府鞏縣:“黃河,西自偃師縣界流入。洛水,東經洛口,即升谷,北對琅鄂渚入河,謂之洛口。”這裏的鞏洛,即是指鞏縣洛河注入黃河處。
②豁:大洞,此指兩山交界處的深谷。大河:指黃河。
③依微:依稀,因距離遙遠而模糊不清的樣子。
④亂流:指眾多的河流。
⑤伊岸:伊水畔。《水經注·伊水》:“伊水出南陽縣西蔓渠山,又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於洛。”
⑥此句系化鮑照詩《日落望江寄荀丞》:“惟見獨飛鳥,千里一揚音。推其感物情,則知遊子心。”
⑦洛橋:洛陽洛河上之天津橋。遊宦侶:在外地作官的朋友。
⑧扁舟:小船。《莊子·列禦寇》:“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遊。泛若不繫舟,虛而遨遊者也。” [1]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白話譯文

兩岸青山夾着洛水,船順水向東航行,東南方向的山谷開闊,洛水與黃河相通。稀疏的樹木遠在天邊隱約可見,夕陽映照在洶湧的河水中忽暗忽明。想起了幾年前出現在伊河邊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霽初晴,一隻孤雁在朔風中向南方飛去。我要告訴在洛橋漫遊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隨波逐流。 [3]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創作背景

韋應物於大曆八年(773)秋冬之間,曾南下江淮,準備到廣陵(今江蘇揚州)去謀事。在廣陵盤桓了八九個月,一事無成,於大曆九年(774)秋天,懷着悵然若失的心情北歸,在淮水邊上遇見了過去在洛陽耐的同僚李主簿,寫下了這首七律名篇。 [2]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作品鑑賞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整體賞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物自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他先從長安到洛陽,由洛水乘舟經鞏縣入黃河,再沿河東下赴滁州。途中作此詩,寄給他任洛陽縣丞時的同僚。
“夾水”二句:沿洛水向東,兩岸青山起伏不斷:至東南山口豁然開朗,便進入黃河了。
“寒樹”二句:順河而望,遙遠的天邊隱約可見幾株樹木在寒風中搖曳;夕陽映照着洶湧的水波,忽明忽暗地閃爍不定。
“孤村”二句:自經安史之亂,到處田園蕭瑟。伊水岸邊,幾年來只見一座孤零零的山村;雨後初晴,一隻孤雁在呼嘯的北風中盤旋而下。
“為報”二句:此詩是為了告知洛陽仕宦的朋友,我的心正像這不繫之舟一樣,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虛靜無為的態度施政於民。扁舟不繫:《莊子.列禦寇》:“泛若不繫之舟。”表示不為功利所牽累。 [4]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名家點評

《韋孟全集》:“一雁初晴”語,入畫。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景與興會,絕似盛唐,只“孤村”自露本色。
唐詩廣選》:饒有幽致(“寒樹依微”二句下)。造意辛苦,寫景入微,然亦不做作(“孤村幾歲”二句下)。
《唐詩訓解》:瀟灑不乏法度。
《唐風定》:韋詩別有一種至處,真色外色、味外味也。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讀一、二,如讀《水經注》相似,便將自洛入河一路心眼都寫出來。又如讀《莊子》外篇《秋水》相似,便將出於涯涘,乃知爾醜向不至於子之門,實見笑於大方之家一段慚愧快活,都寫出來也。三、四“寒樹”、“遠天”、“夕陽”、“亂流”,言山豁河通後,有如許眼界也(前四句下)。五、六正雙寫末句“不繫”之“心”也。“伊岸”、“孤村”,為時已久,“朔風”、“一雁”,現見初下,然而今日扁舟適來相遇,我直以為村亦不故,雁亦不新。何則?若言村故,則我今寓目,本自斬新;若言雁新,則頃刻舟移,又成故跡,此真將何所繫心於其間也乎(後四句下)。
《山滿樓箋註唐詩七言律》:一寫自鞏縣之洛水,迤邐而來,不知幾許道路,但俯而觀水,水則綠也,仰而觀山,山則蒼也;及志其所向之路,路皆東也,一何瀟灑乃爾!二忽然向南,忽然山豁,忽然河通,遂換出一極蒼茫浩蕩之境界來,只此二語已不是尋常筆墨。三四但見遠天之外有景依微,非寒樹乎?亂流之中有光明滅,非夕陽乎?此真是乍出口時光景,固不得寫向後邊也。五六久之而後乃遇孤村,又久之而後又見一雁,此真是岸轉風回時光景,固不得寫向前邊也。要之皆從“扁舟不繫”中,匆匆領略其一、二者,如此而亦何嘗有所沾滯眷戀於其間哉!七八為報與遊宦諸公,使之猛省,而卻借扁舟之不繫,輕輕帶出“心”字,立言之妙,一至於此。
《唐律偶評》:直敍由鞏洛入河,非常筆力。
《唐詩成法》:起亦高亮,三四寫景頗稱;五六又寫景,皆成呆句。若將五六寫情,則與下“與心同”三字相應矣,然外貌可觀。
唐詩別裁》:“寒樹”句,畫本;“夕陽”句,畫亦難到。“鷺鷥飛破夕陽煙”、“水面迴風聚落花”、“芰荷翻雨潑鴛鴦”,同是名句,然皆作意求工,少天然之致矣。山水雲霞,皆成圖績,指點顧盼,自然得之,才是古人佳處。
瀛奎律髓匯評》:紀昀:三、四名句。歸愚所謂上句畫句,下句畫亦畫不出也。許印芳:第六句亦佳,次聯與首聯不粘。
《唐七律雋》:左司古體得柴桑之勝,七律亦具蕭散之致,與佻染、諺悦兩種,固自有別。
昭昧詹言》:起敍行程破題,歷歷分明。中二聯寫景如畫。五、六切地切時,其妙遠似文房。收寄友,古人無不顧題、還題如是。
《小清華園詩談》:唐人之詩,有清和純粹,可誦而可法者,如……韋應物之“夾水蒼山路向東……”。 [5-6]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作者簡介

韋應物像 韋應物像 [7]
韋應物(約737-792),唐代詩人。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年時以三衞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後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並稱“王孟韋柳”。傳世作品有《韋蘇州集》。 [8] 
參考資料
  • 1.    李志敏.唐詩名篇鑑賞.北京:京華出版社,2011:142
  • 2.    倪其心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79-680
  • 3.    楊佐義.全唐詩精選譯註.長春:長春出版社,2000:716
  • 4.    廖仲安主編;王新霞,王軍編著. 新選分類唐詩三百首[M]. 1997 .51-52.
  • 5.    尚永亮.唐詩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62
  • 6.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唐·韋應物)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5-08-15]
  • 7.    韋姓之歷史名人  .遼寧新聞網.2010-01-30[引用日期2015-08-15]
  • 8.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