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然哲學

(20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鎖定
《自然哲學》出版時間是2018年10月,作者是蕭焜燾,主要講述的是自然哲學,更是代表了將現當代自然科學知識與黑格爾思辨哲學傳統結合起來的理論嘗試。 [1] 
中文名
自然哲學 [1] 
作    者
蕭焜燾
出版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頁    數
510 頁
ISBN
9787100166560
開    本
16 開
裝    幀
精裝

自然哲學內容簡介

本書是探索宇宙自然奧秘的開拓性專著。它系統地論述了宇宙自然的生成與發展:首先對物質範疇進行了獨特的理論的辨證分析,接着從宇宙論、生命論、技術論三個層次進行了從自然世界到人類世界、從客觀到主觀的辨證運動的描述,最後合乎邏輯地抵達精神世界的門檻。本書結構嚴密、自成一家,既有智慧的沉思,又有詩樣的激情。它是作者多年思考並領導其課題組集體研究的成果。 [1] 

自然哲學作品目錄

第一篇 物質論
第一章 物質作為哲學範疇的歷史演變. 3
第一節 關於萬物本原的探索. 3
一、本原問題提出的哲學意義. 4
二、本原問題提出的初始狀態. 5
三、本原或始基的成熟形態. 6
第二節 從神秘的數到事物的量的規定性. 10
一、數量的客觀性與其神秘色彩的表面性. 11
二、萬物源於數的合理因素及其侷限性. 13
三、事物量的規定性的研究是以後科學發展的
指導原則. 16
第三節 從唯一的存在到事物的質的規定性. 20
一、存在對萬物的普適性. 20
二、存在的靜態特徵. 21
三、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是量的規定性的進一步發展. 23
第四節 從萬物的流變到事物的過程性. 25
一、存在靜態的瞬時性與存在動態的過程性. 25
二、過程性是流變的中斷. 27
三、從唯一的存在到眾多的存在,從眾多的存在復歸於
統一的存在. 28
第五節 哲學唯物論的形成. 29
一、嚴格意義上的哲學的誕生. 30
二、哲學唯物論發展的曲折與轉折. 32
三、哲學唯物論的潛在發展. 36
第二章 物質作為科學概念的歷史演變. 42
第一節 關於眾多的存在的設想. 42
一、眾多存在劃分的極限,不可再分的單位. 42
二、不可再分的相對性. 45
三、論質點. 46
第二節 客觀元素及其分合的動因. 49
一、元素概念的變化. 49
二、愛力與恨力、吸引與排斥. 51
三、力的外在性與動因的內在性. 52
第三節 從思辨的原子論到實驗的原子論. 53
一、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 54
二、道爾頓的原子論. 55
三、現代基本粒子學説. 57
第四節 單子論在克服原子機械離合中的作用. 59
一、精神單子與微粒子. 60
二、從抽象到具體復歸於抽象的圓圈形運動. 61
三、從具體到抽象復歸於具體的圓圈形運動. 63
第五節 微觀世界的物質結構分析. 64
一、粒子結構的矛盾普遍性. 65
二、微觀物質的波粒二象性. 67
三、層次遞進的無限深入性. 69
第六節 質量、能量、場與信息. 71
一、質量與能量. 71
二、場與質能的關係. 73
三、主客、心物與信息. 75
第三章 關於物質科學概念上升到哲學範疇的探討. 80
第一節 物質的量的規定性與質的規定性. 80
一、外在的量與內在的量. 81
二、外在的質與內在的質. 85
三、物質是質量統一體. 89
第二節 物質的科學分析與知性抽象. 90
一、物質的分合觀. 91
二、物質的時空觀. 96
三、物質是時空統一體. 102
第三節 物質的兩極性與過程性. 104
一、兩極對立的客觀運動. 104
二、現實過程的有限性與過程轉化的無限性. 109
三、物質是對立統一體. 114
第二篇 宇宙論
第四章 物質的演化與宇宙的生成. 121
第一節 宇宙自然的物質本性. 121
一、物質演化的系統化. 121
二、演化與穩恆的兩極對立. 126
三、混沌— 秩序— 混沌. 129
第二節 宇宙自然的發展. 134
一、從潛在的到現實的展開過程. 134
二、從有限的到無限的突破過程. 136
三、從間斷的到連續的統一過程. 138
第三節 宇宙自然的規律性. 143
一、宇宙自然的無界有限性. 143
二、宇宙自然的內在和諧性. 147
三、宇宙自然的天人合一性. 150
第五章 宇宙自然的認識論. 158
第一節 認識的兩條進路. 158
一、常識的整體觀的分化. 159
二、科學的分析觀的前進—現代宇宙學. 163
三、哲學的辯證觀的形成—哲學宇宙論. 169
第二節 對宇宙自然的認識的歷史回顧. 175
一、傳説中關於宇宙自然的直觀幻想的描述. 176
二、自然哲學中關於宇宙自然的思辨虛構與天才猜測. 180
三、實證科學中關於宇宙自然的觀測與理化機制的
分析. 184
第三節 當代哲學宇宙論的探索. 188
一、現代宇宙學假説的科學實證性與哲學思辨性. 189
二、宇宙的極大與極小問題. 195
三、關於宇宙自然整體性的哲學表述問題. 200
第六章 宇宙自然的內在否定性. 206
第一節 宇宙自然的動力學. 206
一、外力推動的局部性與表面性. 207
二、內部分化的自身否定性與演化更新性. 213
三、整體發展的守恆性與復歸性. 218
第二節 宇宙自然的客體存在的異化. 222
一、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條件產生了客體的否定因素. 222
二、宇宙自然的能動性的發展. 226
三、客體存在中形成了主體意識. 227
第三節 宇宙自然的花朵. 230
一、生長原則的普適性. 231
二、無機自然界的生長原則的特點. 233
三、有機自然界的生長原則的特點. 236
第三篇 生命論
第七章 宇宙自然辯證發展的躍進. 243
第一節 生命的潛在形態. 243
一、原始大氣和能量的混沌性. 243
二、前生物有機單體的無序性. 249
三、從無序到有序. 254
第二節 生命的胚胎形態. 256
一、非隨機聚合體的自排序. 256
二、生物大分子的形成. 261
三、多分子體系及細胞結構的形成. 265
第三節 生命的現實形態. 267
一、生命的本質屬性—自調節性. 268
二、生命過程的無限性—自複製性. 271
三、生命系統的現實性. 277
第八章 生命的進化與突變. 280
第一節 生命進化觀. 280
一、生命現象的分支發展. 281
二、植物的生長. 286
三、動物生命的發展. 287
第二節 生命體的發展. 292
一、體質進化. 292
二、生命機體的適應與進化. 295
三、生命個體的完成. 308
第三節 生命的突變. 320
一、人類出現的自然選擇與社會前提. 321
二、人腦的發育與成長是人獸區別的關鍵. 332
三、人腦的物質結構與功能. 342
第九章 意識精神現象是物質世界派生的非物質現象. 347
第一節 大腦、神經系統與意識的形成. 347
一、意識形成的物質基礎. 348
二、心理現象的產生和發展. 357
三、社會影響促進意識功能的完善. 360
第二節 意識功能的自身發展. 366
一、客觀反射性. 367
二、主觀感受性. 371
三、個體意識. 377
第三節 意識的主觀能動性與行為目的性. 381
一、意識反映客觀的能動性與擇要性. 382
二、適應性與目的性. 387
三、自然目的性與社會目的性. 392
第四篇 技術論
第十章 生命與技術. 399
第一節 從適應到自適應. 400
一、適應的本能狀態. 400
二、自適應的能動狀態. 402
三、技術活動的生理基礎. 404
第二節 技術是主觀目的性轉化為客觀現實性的中介. 408
一、生命存在與持續的需求形成主觀目的性. 408
二、社會實踐是主觀目的性的客觀表現. 412
三、實踐中形成的技術手段完成主觀目的性向客觀
現實性的轉化. 415
第三節 生產勞動對技術的形成與發展的決定作用. 420
一、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行為從本能到自覺的轉變. 421
二、技術對勞動的量的增長與質的變化的反饋作用. 422
三、技術作為勞動方式與文化現象的雙重作用. 424
第十一章 技術的本質及其自身的發展. 428
第一節 技術的本質. 429
一、人類生產勞動技能的結晶. 430
二、生產勞動活動的知識體系. 435
三、物與人的交互作用的顯現. 439
第二節 技術自身的發展. 442
一、技術從屬於生產階段. 442
二、技術指導生產階段. 444
三、技術自身的科學理論化階段. 449
第三節 關於技術體系的構思. 453
一、技術的社會性. 454
二、技術構成因素的分析. 458
三、技術發展趨向性的探討. 462
第十二章 技術發展與社會運動. 468
第一節 技術日益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核心. 469
一、體力勞動日益為技術設備所代替. 469
二、體力勞動者日益智能化. 473
三、體力勞動日益由主體活動變為客體活動. 476
第二節 技術實現的社會條件. 480
一、經濟效益是技術能否實現的前提. 481
二、政治文化是技術實現的制約因素. 483
三、工程技術對社會各領域的深刻影響. 486
第三節 工程技術與實踐唯物主義. 491
一、工程技術概念的普遍化. 492
二、當代科學技術綜合理論的中介作用. 495
三、革命實踐是工程技術的哲學靈魂. 500
自然哲學向精神哲學的過渡. 505
第一版後記. 508 [1] 

自然哲學序言

本書是新的辯證圓圈運動的起點,它必須向社會精神領域過渡,本身才得以完成。
“物質”是我們的哲學的出發點。什麼是物質?好像是一目瞭然的,其實它的理論內容是難於敍述的。我們採取了歷史地縱向追蹤的方法。從物質的哲學範疇與科學的物質概念兩條線的交會處來探索物質的奧義,這種動態的議論也許比靜態的形式邏輯下的定義,更能幫助人全面領悟物質的含義。物質論是我們的自然哲學到精神哲學體系的總綱,它是哲學唯物論的“自在狀態”。
從物質論出發,自然哲學分三個環節展開:即“宇宙論— 生命論— 技術論”。宇宙論主要論述自然物質的演化過程;生命論主要論述宇宙演化的突變,綻開了宇宙的花朵—生命,生命孕育了宇宙的靈魂—人類精神;技術論主要論述自然生命自身中產生的主觀能動性、行為目的性,如何使主觀見之於客觀,在宇宙自然的基礎上創建了人類世界。這三個環節表現了“宇宙的客體性”、“生命的主體性”、“技術的主客統一性”的對立統一或否定之否定過程。這是一個宇宙自然的大圓圈,這就是自然辯證法,也就是我們的“自然哲學”。
技術論是我們的自然哲學的終點,同時也是我們的精神哲學的起點。它必然要繼續前進,向第二個大圓圈過渡。技術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核心,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及其發展,它們的結合成為社會生產方式。生產方式作為核心與地理環境、社會人口構成“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是“社會性的物質”,它是社會精神現象、意識形態的客觀出發點。
從社會存在出發,精神哲學分三個環節展開,即“倫理篇— 情理篇— 哲理篇”。倫理篇主要論述“意志”的辯證發展,它由政法、倫理、道德三個環節組成;情理篇主要論述“情感”的辯證發展,它由宗教、文藝、歷史三個環節組成;哲理篇主要論述“理性”的辯證發展,它由心理語言、邏輯數學、科學哲學三個環節組成。哲理篇是精神哲學發展的終結階段,也是整個體系的真理性階段。如果説物質論是哲理篇的“自在狀態”,那麼,哲理篇就是物質論的“自為狀態”。因此,從自然哲學到精神哲學,整個哲學體系是一個物質的從自在到自為的發展過程。物質論不論述到哲理篇是沒有完成的。
不過,自然哲學,從整個哲學體系而言,雖然尚未完成,但它卻也自成起結。我們試圖把握的是宇宙自然現象是如何聯繫過渡,如何成為一個辯證相關的整體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