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然元素礦物

鎖定
自然元素礦物(Natural mineral elements;native single element minerals)是自然界中呈單質產出的自然元素礦物和多種元素組成的金屬化合物礦物。約佔地殼總質量的0.1%,分佈極不均勻。
中文名
自然元素礦物
外文名
Natural mineral elements
類    別
金屬化合物礦物
含    量
約佔地殼總質量的0.1%
主要元素
釕(Ru)、鋨(Os)、銠(Rh)、銥(Ir)
晶    格
金屬晶格、原子晶格、分子晶格

自然元素礦物簡介

組成元素主要有兩類:d 型元素(Ru)、鋨(Os)、(Rh)、(Ir)、(Pd)、(Pt)、(Cu)、(Ag)、金(Au)等;sp 型元素砷(As)、(Sb)、鉍(Bi)、硫(S)、(C)等及其之間(Zn)、(Hg)、銦(In)等。
自然元素礦物 自然元素礦物
由d 型元素構成的礦物,具典型金屬鍵,原子呈最緊密堆積,呈等軸粒狀和六方板狀晶形,具典型的金屬特性,不透明、金屬光澤、硬度低、密度大、延展性強,為熱和電的良導體。由sp 型元素構成的礦物,主要是共價鍵分子鍵,具有明顯的非金屬性,除金剛石外,具有低硬度、低熔點、導電性和導熱性差的特點。本類礦物成因具多樣化,內生和表生皆有。有些可富集成重要工業礦牀 [1] 

自然元素礦物種類

目前已知大約有40種元素以自然狀態存在於岩石中,這些元素以最還原的狀態存在,不與氧,硫等陰離子結合,因此我們稱之為“自然元素”。與其他礦物相比,自然元素礦物非常稀少,約佔地殼質量的0.1%,但是它們非常重要,主要是由於它們在工業上的用途,可作為某些貴金屬(金,銀)和寶石的主要來源。根據元素的金屬鍵性質,將自然元素分為:自然金屬、 自然半金屬、自然非金屬。
本大類礦物按元素的化學性質可分為:
自然金屬元素礦物:自然鉑、自然金、自然銀、自然銅等 [2] 
自然半金屬元素礦物:自然鉍等 [2] 
自然非金屬元素礦物:自然硫、金剛石、石墨 [2] 
其中
組成成分
自然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包括了惰性氣體型元素、鉑族元素、銅族元素部分非金屬元素等。這些元素其所以能形成單質礦物,有一些是由於其本身的化學上的惰性,如Au、Pt等,另一些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元素如Cu、Ag等,則是由於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易於從化合物中被還原出來的結果 [2] 
晶體構造和物理性質
本大類礦物的晶體構造分屬三種晶格:金屬晶格、原子晶格、分子晶格、由於晶體構造不同,所以礦物的形態,物理性質也不同 [2] 
1、金屬晶格的礦物(如自然金、自然銅、自然鉑等),其內部質點等大,多呈立方或六方最緊密排列,故礦物對稱程度高,為等軸晶系。晶格中質點之間以金屬鍵聯合,金屬陽離子之間瀰漫着自由運動的電子,故自然金屬元素礦物具有金屬特性:強金屬光澤、金屬色(如金黃、銅紅、銀白等)不透明,硬度低,具延展性,強的導電性和導熱性。由於質點聯合力無方向性,所以礦物的解理不發育。又由於元素原子量大,質點排列緊密,所以礦物比重大。化學性質穩定(銅、銀)除外,故多見於砂礦中 [2] 
2、原子晶格的礦物(如金剛石)晶格質點之間以共價鍵相聯合,因此表現為金屬光則,無色透明(不含雜質),硬度高,熔點高,不導電 [2] 
3、分子晶格的礦物(如自然硫),晶格中原子間以共價鍵相聯結成分子,分子之間以分子鍵相聯接。它們在光學、電學性質取決於分子內的鍵力,而力學性質取決於分子間的鍵力。所以自然硫導電性弱,硬度小,熔點低 [2] 
成因和產狀
自然元素礦物在成因上很不相同。鉑族自然元素礦物常見於基性、超基性岩漿有關的岩漿礦牀。金常見於熱液礦牀。銀、銅常見於熱液礦牀或硫化物礦牀氧化帶的下部。金剛石見於超基性金伯利岩中,石墨、硫成因則較多 [2] 

自然元素礦物主要礦物描述

自然鉑(白金)Pt
[化學組成]成份中常含Fe,當含Fe量達9-11%時成為粗鉑礦(Pt、Fe),實際上一般所謂自然鉑,大多數是粗鉑礦。此外,還常含Pd、Rh、Ir、Ru、Os等類質同象混入物。
[形態]等軸晶系,晶體極少見。通常呈不規則細小顆粒狀。有時也成較大塊體。
[物理性質]顏色由銀白到鋼灰色,(隨含Fe量增加而顏色變深)。條痕為光亮的鋼灰色,金屬光澤,硬度4-4.5。比重15-19(純鉑21.5)。不透明。富延展性。微具磁性(含Fe多的,磁性顯著)。良導體。熔點高。
[成因及產狀]產於基性、超基性岩有關鉑礦牀的原生礦及砂礦中。亦產於矽卡巖含金黃鐵礦礦牀及含鉑石英脈中。與鉑族其它礦物、銅鎳硫化物礦物、鉻鐵礦共生。
[鑑定特徵]以銀白-鋼灰的顏色,富延展性,熔點高(1755ºC)以及普通酸不熔為其特徵。
自然金Au
[化學組成]自然界中純金很少見。成份中常含Ag、Cu、Rh、Bi、Fe等元素,當含銀量達15-50%時,稱銀金礦。
[形態]晶體呈八面體,但極少見,常呈分散的顆粒狀和樹枝狀集合體。
[物理性質]金黃色,含銀、銅時顏色變淺,條痕為光亮的金黃色,強金屬光澤,硬度2.5-3,無解理,斷口鋸齒狀。比重15.6-18.3(純金19.3)。具延展性,可以錘成金箔。有高度的傳熱性和導電性。化學性質很穩定,不溶於酸,只溶於王水。
[成因及產狀]可分原生礦和砂礦兩種。原生礦常產於中、酸性火成岩有關的的高、中、低温熱液石英脈和熱液蝕變帶中,常於黃鐵礦、毒砂、黃銅礦等共生。砂金礦為次生搬運沉積而成。
[鑑定特徵]以金黃的顏色、強金屬光澤、硬度低、富延展性、比重大為其特徵。
自然銀Ag
[化學組成]常含少量的Au、Cu、Sb等混入物。
[形態]晶體極少見,常呈樹枝狀、不規則細粒狀。也有成較大塊體。
[物理性質]銀白色,表面常有灰黑色的色。條痕為光亮的銀白色。金屬光澤。硬度2.5-3。無解理,鋸齒狀斷口。比重10.1-11.1。為電和熱的良導體。
[成因及產狀](1)熱液成因的自然銀產於中、低温石英、方解石、重晶石礦脈中。
(2)外生成因的自然銀見於含銀的硫化礦牀氧化帶下部。
[鑑定特徵]以銀白色、富延展性、比重大為特徵。
自然銅Cu
[化學組成]次生自然銅的成份較純淨,但原生自然銅則常含有Fe、Ag、Au等混入物。當含金達2-3%時,稱為金銅。
[形態]晶體少見,偶見立方體或四六面體。常呈不規則狀、樹枝狀、薄片狀、粒狀等。
[物理性質]銅紅色,條痕為光亮的銅紅色,金屬光澤。硬度2.5-3,無解理,斷口鋸齒狀。比重8.5-8.9。富延展性。為電和熱的良導體,化學性質中等,在氧化條件下,表面常氧化成一層黑色氧化銅(CuO)薄膜。
[成因及產狀]自然銅主要產於含銅硫化礦牀氧化帶內,是由銅的硫化物轉變為氧化物的過渡產物:
CuFeS2→Cu→Cu2→CuCO3·Cu(OH)2
此外,熱液蝕變的基性火成岩和火山岩中也有產出。有時自然銅呈交代砂礫岩膠結物出現在含銅砂岩中。
[鑑定特徵]以銅紅色,表面呈黑色氧化膜,或者具有孔雀石的綠色薄膜,金屬光澤,富延展性,比重大,易溶稀硝酸,經常於藍銅礦、孔雀石等共生為特徵。
自然硫S
[化學組成]常混雜有泥質或有機質,亦有Se、Te等類質同象混入物。
[形態]晶形少見,偶見雙錐狀或厚板狀。集合體常呈緻密塊狀、土狀、被膜狀、瘤狀、鍾乳狀等。
[物理性質]純硫呈黃色,含有機質呈黃灰、褐黑等色。條痕為白至微黃色,晶面為金剛光澤,斷口微油脂光澤。晶體透明至半透明。硬度1-2。性極脆,無解理。比重2.05-2.08。熔點低(119ºC),燃點低(270ºC)燃燒時產生SO2臭氣。為熱和電的絕緣體。摩擦產生負電。用手握之,至於耳旁,可以聽見輕微的炸裂聲。
[成因及產狀](1)火山噴發型:由硫蒸汽直接結晶或由H2S氧化而成。
(2)沉積型:由生物化學作用(硫細菌作用)而成。常與石膏、方解石、天青石等伴生。該類型一般較大,具有較大的工業價值。
(3)風化型:由金屬硫化物或硫酸鹽氧化分解而成。
[鑑定特徵]以其黃色、油脂光澤、硬度小、性脆,易燃(燃燒時生成淡藍色火焰,且發出硫臭味),易熔為特徵。
金剛石C
[化學組成]常含石墨包裹體及Si、Al、Mg、Fe、Ti等混入物。
[形態]常呈八面體,晶面常有花紋,有時呈菱形十二面體、立方體、六四面體,晶稜常彎曲,渾圓,自然界中的金剛石大多數呈圓粒狀或碎粒產出。
[物理性質]無色透明,或帶藍、褐、黃、綠、黑等色。強金剛光澤。硬度10,是硬度最大的礦物。(絕對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為剛玉的150倍)。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發紫、藍、綠色螢光。熔點高,化學性質極穩定。
[成因及產狀]產於超基性岩的金伯利岩(角礫雲母橄欖岩)中,是在高温、高壓條件下岩漿分異作用形成的。含礦母巖遭受風化後,可富集成金剛石砂礦。
[鑑定特徵]以其極高的硬度,燦爛的金剛光澤,晶面及晶稜常彎曲成渾圓狀,具發光性為特徵。
石墨C
[化學組成]很少純淨的,常含10-20%的雜質,如Ca、Mg、Cu、P、Si等氧化物以及瀝青、氣體等。
[形態]晶體完整者少見,有時呈六方板狀或片狀,通常呈鱗片狀或片狀集合體。
[物理性質]鐵黑色-鋼灰色。條痕為光亮的黑色。金屬光澤。硬度1。比重2.09-2.23,薄片具撓性。有滑膩感。易污手。電的良導體。耐高温。化學穩定性強,不溶於酸。
[成因及產狀]石墨是在高温條件下的還原作用中形成的。
(1)煤層或含瀝青質、碳質的沉積岩經區域變質作用或接觸變質作用形成。
(2)石灰岩與岩漿侵入接觸,石灰岩分解出CO2,還原而成石墨。
[鑑定特徵]以顏色、條痕、比重小、硬度小、具滑感為特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