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強軍

鎖定
光緒二十一年( 公元1895年)12月末,新式陸軍自強軍在江寧(今江蘇南京)組建。
自強軍是甲午戰爭期間,由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張之洞建立的。自強軍悉仿德制,駐防江南,對開化社會風氣、加強防務起過積極作用,帶有濃厚的"禦侮"愛國色彩,是中國近代新式陸軍的開端。
中文名
自強軍
組    建
光緒二十一年12月末
軍    種
新式陸軍
相關人物
張之洞

自強軍背景介紹

1895年7月(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署兩江總督張之洞針對清軍頹敗之勢,提出在南洋精練一支新軍的設想,並開始在江蘇現有各營中挑選精壯,以洋將統帶操練,進行編練試點。12月,張之洞呈遞江南新軍編練計劃及編制規劃,並冠以自強軍之名。1896年1月,清政府批准張之洞所奏,自強軍在江寧(今南京)正式建立。自強軍規定,所募兵員必須是距江寧不太遠的“土著鄉民”,年齡16~20歲,“用西醫驗其身軀,壯健並無隱疾,目光及遠者”;年籍身家易於清查,並有族鄰鄉紳作保。為確保部隊的穩定性,凡被錄用者,必須聲明情願效力10年,只准開革,不準辭退。全軍分為步兵、騎兵、炮兵和工程兵,各以營哨為基本建制單位。步兵每營250人,分為5哨;騎兵每營180騎,分為3哨;炮兵每營200人,分為4哨;工程營100人。名為完全參照德國陸軍編制,實則步兵一營僅相當於德軍的一連。按編練計劃,全軍先設步隊8營、馬隊2營、炮隊2營、工程隊1營,共13營2860人。統帶以洋將充任,所轄各營哨主官亦由洋將擔任;另設副營官副哨官,由清朝武職人員及武備學堂學生擔任。洋將掌“帶兵操練之權”,華將掌“約束懲責之權”。官兵薪餉從優。1896年2月,張之洞回任湖廣總督,自強軍交劉坤一接辦。因劉坤一併無發展新軍的意願,遂遭冷遇。先由江寧遷移吳淞,後又遷至江陰;下轄馬隊2營被合為1營,取消了工程隊的建制,全軍僅2588人;兵丁的薪餉也略予降低。另外,劉坤一還設立“總理自強軍營務處”以督率全軍,改變了洋將悉掌自強軍督率大權的局面。1898年4月,洋將合同期滿回國,署江南提督李佔椿接統。1901年7月,前往山東,歸袁世凱節制。不久,與武衞右軍合併改編為北洋第6鎮,納入北洋軍序列。自強軍在江南頗有影響。浙江、四川等省新軍編練多借鑑於自強軍,有不少自強軍官佐被調往南方一些省份教練新軍。 [1] 

自強軍歷史發展

自強軍駐紮南京,在城內購建營地營房,進行操練。並設立營務處管理全軍營務,江寧知府錢詢為自強軍洋操提調,總理營務處。1896年8月,全軍移駐吳淞,原吳淞駐軍移扎獅子林炮台,騰出營地操場,供自強軍訓練。
自強軍在吳淞安頓以後,開始了正規的軍事操練。為了督操方便,將步隊8營分為左右兩翼,每翼4營,士兵們開始了緊張的訓練,每天幾乎“無一刻之偷閒”。步隊使用的武器是1888年新式小口徑雙筒毛瑟槍,炮隊2營使用武器分別是克虜伯八生的後膛鋼炮及英國麥克信七生的半後膛鋼炮各6尊。馬隊操練器具主要是長矛,炮隊馬隊士兵則都備有新式小口徑雙筒馬槍。1897年5月1日,自強軍在吳淞舉行閲操,邀請了駐滬各國領事、水陸團練各將弁共170餘人觀看。閲畢,上海的西文報刊評論説:“此軍人人體氣強壯,槍械整潔”,步隊“聽其扳機作勢之聲則千人一律,及裝藥放響則初次不齊,二、三次較佳”;炮隊鋼炮“皆精利之器,光潔絕倫,……炮手之技洵稱敏捷”;馬隊“操亦甚精,進退徐疾,皆如人意”。連當時江蘇巡撫趙舒翹視察自強軍時,對其“行軍陣法”,也發出“江南諸軍無如自強軍”的感嘆。國內輿論更對自強軍“士軀之精壯,戎衣之整潔,槍械之新煉,手足之靈捷,步伐之敏肅,紀律之嚴謹”,讚歎不已。大閲操的成功,使自強軍名聲大振,令中外人士有耳目一新之感。
1898年5月,新任自強軍統帶江南提督李佔椿帶軍移駐江陰,以便與鎮江上游諸軍相互聯絡,自強軍加入了江防行列。這時期,自強軍遣散了洋將,全歸華將自統。軍隊營制上增加了江南提督親兵一哨。全軍在靠近江陰沿江炮台附近,擇地駐紮,以備有警時與炮台互相策應。1898年9月,劉坤一諭:三十七營防軍練洋操,每哨由自強軍酌撥排長一名充任教習,一切操法都按自強軍的章程。自強軍調出排長的缺額,由統帶另行募補,又將自強軍新纂之《西法類編》一書分發江南防軍各營旗,責成營哨官誦習。
1901年9月清廷下旨命自強軍“將親兵一哨仍留下”外,“所有馬步炮各營借原領軍械等項”調往山東,“交袁世凱酌量分佈和訓練”,併入袁世凱武衞右軍。1905年春與武衞右軍合編入北洋常備軍第四鎮(統制為吳鳳嶺)。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2.    張之洞、劉坤一與“自強軍”《軍事歷史研究》上海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主辦 ISSN 1009-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