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主性學習

鎖定
自主性學習是相對於“被動性學習”、“機械性學習”和“他主性學習”而言的,自主性學習實際就是學習者能夠認知自己的知識、能力等缺陷,根據學習能力、學習動機等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學習知識、技能和能力等等的行為。
中文名
自主性學習
釋    義
學習者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等
反    面
被動性學習、機械性學習等
表    現
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等
認識誤區
學習者是每一個有意識的個體等
過    程
學習

自主性學習表現

學習主體在學習活動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和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後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麼這就是自主性學習。

自主性學習認識誤區

誤區1 : 自主性學習者不僅是學生,而是每一個有意識的人類個體。每一個有意識的個體都會潛意識或下意識的意識到自己的認知、能力缺陷,都會成為學習者。
誤區2 :自主性學習不僅包括知識認知學習,還包括技能、態度等學習。如醫護學員學習包紮技術、脾氣暴躁者學習控制自己的脾氣等等。
誤區3 :認識性的學習要及時複習;能力的學習要不斷的實踐;態度的學習要做到一點一點的改變。

自主性學習能力培養

1、評估自己的認識、技能、態度缺陷,找到不足,確定學習目標。
2、制定可行的學習計劃。一個可行、能持之以恆的計劃永遠比一個看上去美好的計劃好得多。
3、多途徑學習。通過書籍、因特網、電視、身邊的人等方式,獲得改變自身不足的知識。
4、學習過程中做好自我控制,反饋、調整。學習時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興奮狀態等,對所學知識作自我反饋,評價學習效果。對學習行為等作調整,以做到學習效用最大化。
5、及時總結、複習。根據記憶遺忘曲線,對知識做一個複習。
6、認識性的學習要及時複習;能力的學習要不斷的實踐;態度的學習要做到一點一點的改變。

自主性學習素質教育

傳統教學是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雖然教學中也強調師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師控制下的“一問一答”。依靠學生查找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佈置作業多是書面習題與閲讀教科書,而很少佈置如觀察、製作、實驗、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習負擔重,壓制了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發展。 [1] 
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 .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促進每一個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發展。

自主性學習學生養成

1、 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培養。
自主性學習 自主性學習
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能促成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種學習傾向和教學需要。它的積極性會使學生在課堂上發揮按教學目標需求教學的作用,達到教師講課分析,學生聽課思考的目標。“有的放矢”,而密切配合,這樣就減少了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學生良好的的學習行為習慣不僅侷限在課堂內,因此,必須逐步培養學生在課堂內外有預習的習慣、聽講的習慣、認真思考的習慣、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以及訓練和複習的習慣等,並努力使其規範化。教師必須把它作為學習方法指導的一個重要內容和一項基礎教學工程來實施。2、 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和運用。
凡是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思考,在智力開發上發揮主導作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方法的運用是直接的教學認知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和學習特點,予以精神指導。其一,通用性的學習方法指導,這種方法對各門學科都適用。如記憶的方法,有比較法、分類法、歌訣法、理解法、聯想法和形象法等。其二,專科性的學習方法,這是專門學科和專業知識的學習方法。如語文學科閲讀方面的學習方法,有朗讀法、默讀法、選讀法、説讀法、熟讀法、識讀法、精讀法等等。一般來説,要求達到識記、瞭解程度的,可選用講解法、介紹法和閲讀法等;要求達到領會、理解程度的,可選用啓發講導法、質疑法和探索法等;要求達到分析、綜合、應用程度的,則應選用類似比較法、系統討論法、講評法和練習法等等。
3、 擴大教學信息的傳遞。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擴大教學信息傳遞,以增加課堂學習密度,給學生最大最快最有效的知識信息,加速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接受信息傳遞,轉換獲取知識的能力,充分利用每節課四十五分鐘,努力掌握和研究信息的傳遞方式和規律,將其傳遞形式作用於課堂教學的有效信息中。對於教科書上學生難以理解的文字,課堂上學生不易聽懂的問題和較難掌握的公式方法,教師應善於及時調整信息傳遞,轉換成學生容易接收的學習信息傳遞信號形式。由於信息傳遞的形式不同,信息傳遞的“質” 與“量”也不相同。
學習是對大腦的鍛鍊 學習是對大腦的鍛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