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韋偃牧放圖

鎖定
《臨韋偃牧放圖》是北宋畫家李公麟創作的絹本水墨淡設色畫,是其摹古之作,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全圖共畫1286匹馬和143人,顯示了大唐帝國的強盛,充分展現了原作者集羣馬成勢的藝術能力。《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唯一的存世之作,彌足珍貴。 [1] 
中文名
臨韋偃牧放圖
作    者
李公麟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別名
摹韋偃牧放圖
畫作類型
水墨,淡設色
材    質
絹本
規    格
縱46.2cm,橫429.8cm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臨韋偃牧放圖畫作內容

臨韋偃牧放圖
該畫卷右上角有李公麟篆書自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 [1] 
畫中展現了皇家牧場的浩大場景:馬倌趕着擁擠的馬羣在丘陵中魚貫出現,馬匹在平川上散開,自由自在地吃草、奔跑、嬉戲、翻滾。全卷共描繪馬匹一千二百八十六匹,牧者一百三十四人,千姿萬態,有聚有散,有虛有實,構思非常巧妙,場面也極為壯闊。 [2] 
卷首為起勢:在高原、坡谷、台地、大川、溪流穿插的牧場環境中,開端幾個牧者驅趕着一大羣馬匹如潮水般蜂擁而來,馬嘶人叫,熱鬧異常;此時諸馬剛從圈裏放出,興奮異常,互不相讓,奮蹄向前,把觀者的視線引向前方,然後緊接着是一大批策馬的馬伕,浩浩蕩蕩地巡視牧場,場面莊嚴肅穆,氣勢逼人,這是全卷的高潮。
中段:密密麻麻的馬羣如潮水湧流一般,自右向左滾動,每匹單馬雖小,但一千多匹駿馬的動作、情態卻千變萬化,無一雷同,有的低頭覓食;有的追趕嬉鬧;有的狂歡奔跑;有的就地翻滾。放牧的官吏、牧人也動作各異,或乘騎;或徒步;或揚鞭;或執繮;或倚樹休息;或趕馬過岡;或衣冠整肅;或赤足敞懷,身份、氣宇自有區別。馬匹不管是奔馳、跳躍、緩行、覓食、就飲、嬉戲,還是伏卧、滾塵、昂首、回顧、嘶鳴,皆各具生意,靈動自然,極富生活氣息。
後段:逐步轉入悠揚閒靜的尾聲,那些上千匹出馬廄的馬羣,經過一番激昂亢奮的奔騰後已顯疲倦不堪,有的怡然自得地斜卧在地上;有的三五成羣地漸漸消失在壟壑溝坡裏,星星點點,遠近錯落,時隱時現。全卷的氣勢由雄強剛勁轉化為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漸變成疏鬆流暢。 [3] 
畫卷的右上角有作者篆書自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本幅、後隔水都有清乾隆皇帝御題,拖尾有明太祖朱元璋跋,鈐有北宋“宣和中秘”、明“萬曆之璽”、清“蕉林藏書畫印”等近40方印璽。 [4] 
朱元璋題跋:“朕起布衣十有九年,方今統一天下……其間跨河越山,飛擒賊侯,摧堅敵,破雄陣,每思歷代創業之君,未嘗不賴馬之功……今天下定,豈不居安思危,思得多馬,牧於野郊,有益於後世子孫……” [5] 
乾隆題詩:“薄言駟者錦繡張,飲秣適性力乃強。筋理肉脹固無數,此中不少驟弭藏。但養其駿棄其駑,駑多駿鮮非良圖。兼容幷包擇賢用,既有伯樂駿豈知。” [6] 
乾隆題跋:“向於卷中見明高帝墨跡,英氣颯颯,迸露豪楮,恍睹其儀表。” [5] 

臨韋偃牧放圖創作背景

《臨韋偃牧放圖》的母本系唐代韋偃的《牧放圖》,可惜今已不存。韋偃是唐代畫家韋鑑之子,長安人,他“工山水、高僧奇士、老松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小馬、牛羊、平原”,詩聖杜甫曾為韋偃作《題壁上韋偃畫馬歌》。盛讚其所畫駿馬之妙。正因為如此,《牧放圖》才會在流傳到宋代時,引起宋朝皇帝的格外重視,後命李公麟臨摹一卷。 [3] 

臨韋偃牧放圖藝術鑑賞

臨韋偃牧放圖構圖

臨韋偃牧放圖 臨韋偃牧放圖
《臨韋偃牧放圖》基本保留了原作面貌,可窺見唐代韋偃畫馬的風采,全卷構圖講究章法,從密集緊湊之態逐漸過渡成疏鬆流暢之勢,變化有致;氣勢由雄壯剛勁轉化為柔和平緩。整個牧場岡坡起伏,溪流隱現,還時見綠樹、垂柳、蒼松,顯得開闊又富意境,馬羣是依據地勢分佈,平川密集,坡坳、河畔分散;近景平地人馬稠密,遠處山丘起伏中,馬羣又分成前後數列,時聚時散。這些巧妙安排。使人馬密集中有空間,繁多而不散亂,浩大場景佈置得疏密相間,虛實相生,作品真實、細緻、集中、生動地展現了唐代御苑牧場恢宏的放馬景象。 [3] 

臨韋偃牧放圖風格

此圖勾勒加淡色,以線條為主,人馬勾線洗練流暢,自然隨意,顯現較多李氏白描法本色特點。畫風清勁雅潔,敷色精細而無華貴之氣,淳樸温潤,十分優雅。 [3] 
畫家的佈局在起承轉合方面頗見功力。卷首為起勢,諸馬互不相讓,奮蹄向前,把觀者的視線引向前面的承勢,這是全卷的高潮,彙集了一大批策馬的圉官和朝臣,正浩浩蕩蕩地巡視牧場,列陣莊嚴肅穆,氣勢逼人。之後的轉勢和合勢逐步進入了悠揚閒雅的尾聲,那些最先出廄的馬羣經過一段激昂亢奮的奔騰後,已是疲憊不堪,有的恬然自得地斜卧在地上,有的三五成羣地漸漸消失在壠壑溝坡裏,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全卷的氣勢由雄強剛勁轉化為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緩緩變成疏鬆流暢:羣馬千姿百態,無一雷同,極富生活氣息。畫風清勁雅潔,敷色精細而無華貴之氣,淳樸温潤。畫中雜木、坡石多用枯筆淡墨,筆致初具文人情趣。可見,全卷綜合了唐代人馬畫的雄偉氣勢和宋人畫馬講求筆韻的藝術技巧。 [1] 

臨韋偃牧放圖名家點評

近現代畫家張安治:這一幅畫雖是宋代的臨本,卻具有雙重的意義,既體現當時對國力復興的願望,也反映李公麟的藝術造詣。 [7] 

臨韋偃牧放圖後世影響

這幅畫由於李公麟的名氣,再加上表現的馬匹眾多,場面恢宏,故在畫馬史上地位卓著。 [8] 
韋偃的《牧放圖》已不存世,故李公麟的這件傑作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它既能使今人間接地探知唐代韋偃的藝術成就,又可感受到李公麟的豈術魅力,彌足珍貴。 [9] 

臨韋偃牧放圖歷史傳承

《臨韋偃牧放圖》畫好後,宋徽宗將李公麟的《臨韋偃牧放圖》與韋偃的《牧放圖》一併交由宮廷中的內府珍藏。抗日戰爭中,韋偃的《牧放圖》不幸流失日本,又毀於戰火。
《臨韋偃牧放圖》作為皇家收藏,一直被完好地保存在皇宮裏。到了明朝,《臨韋偃牧放圖》被開國皇帝朱元璋喜愛並題跋。《臨韋偃牧放圖》後來落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手裏。乾隆也對其留下一段題跋。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5] 

臨韋偃牧放圖重要展覽

2015年9月,《臨韋偃牧放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展覽中展出。 [10] 

臨韋偃牧放圖作者簡介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縣)人。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鑑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尤擅畫馬,人物、道釋深得吳道子旨趣,運筆如行雲流水,人物造型準確,神態飛動;山水氣韻清秀,得王維正傳;着色山水追李思訓心法。能集諸家之長,得其大成,師法自然,大膽創新,自成一家,被後代敬為第一大手筆、百代宗師。 [11] 
參考資料
  • 1.    餘輝著,故宮藏畫的故事[M],紫禁城出版社,2014.07,第70-71頁
  • 2.    張婷婷編著,中國傳世花鳥畫 卷一[M],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01,第55頁
  • 3.    馬帥編著,中國名畫全知道[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65-166頁
  • 4.    卜偉欣編,國寶檔案[M],新世界出版社,2012.05,第157頁
  • 5.    《國寶檔案》欄目組編著,國寶檔案 繪畫案[M],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10,第142-144頁
  • 6.    潘耀昌主編,中國美術名作鑑賞辭典[M],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08,第347頁
  • 7.    ,中國名畫鑑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280頁
  • 8.    陳建軍編著,中國美術史[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07,第111頁
  • 9.    周林生主編,宋元繪畫[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06,第160頁
  • 10.    故宮石渠寶笈特展 觀眾排長隊爭睹《清明上河圖》真容  .鳳凰新聞.20150916[引用日期2018-04-26]
  • 11.    《五馬圖》  .網易新聞.14/0202[引用日期2018-04-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