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牀醫護用藥必備

鎖定
《臨牀醫護用藥必備》是2009年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順年 吳新榮 蔣琳蘭。
中文名
臨牀醫護用藥必備
作    者
王順年,蔣琳蘭 [1] 
出版時間
2009年
出版社
人民軍醫出版社
頁    數
577 頁
ISBN
9787509125205 [1] 
定    價
56.00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目錄

臨牀醫護用藥必備內容簡介

《臨牀醫護用藥必備》 《臨牀醫護用藥必備》
《臨牀醫護用藥必備》由藥學和醫學專家共同編寫,在第2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書共10章,包括藥物相互作用與影響因素,合理用藥的基本要求,常用藥物的合理使用與注意事項,有關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藥物不良反應與處理,藥源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常見藥物中毒與救治,常用注射劑合理應用與配伍禁忌,以及特殊人羣合理用藥等。《臨牀醫護用藥必備》內容新穎實用,闡述深入淺出,是指導臨牀醫護人員安全、有效、合理使用藥物的重要參考書,適於各級醫院、門診部、社區診所醫護人員和藥學工作者閲讀參考。
慨述
第1章 藥物相互作用與影響因素
第一節 藥物與機體的相互作用
藥物與機體之間可相互產生影響,它包括藥物對機體(含病原體)的作用和機體對藥物的作用;前者在藥理學上屬於藥效學的範圍,後者屬於藥代動力學的範圍。
一、藥物作用及藥效學
藥物作用主要是對生理功能的興奮或抑制。有些藥物可使人體原有的生理功能加強,稱為“興奮”,如戊四氮可興奮被抑制的呼吸中樞;有些則使生理功能減弱,稱為“抑制”,如阿托品可使痙攣的胃腸平滑肌鬆弛。在人體內,同一藥物對不同的器官可以產生不同的作用,例如腎上腺素對心臟呈興奮作用,而對支氣管平滑肌呈抑制作用(使其鬆弛)。由於藥物的增減、興奮和抑制也可相互轉化,例如戊四氮在治療劑量時興奮呼吸中樞,劑量過大時則引起陣攣性驚厥,並進一步轉化為中樞抑制。
藥物對病原體的作用,則主要是通過干擾病原體的代謝而抑制其生長繁殖,例如青黴素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氯黴素抑制細菌核蛋白體的合成;氯喹同瘧原蟲的核蛋白結合(主要是與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相結合)而抑制DNA的複製,使核酸合成減少,從而影響其生長繁殖。

臨牀醫護用藥必備目錄

第1章 藥物相互作用與影響因素
第一節 藥物與機體的相互作用
一、藥物作用及藥效學
二、藥物的體內過程及藥動學
第二節 藥物的相互作用
一、藥物相互作用的發生
二、藥物相互作用對療效的影響
三、藥物相互作用的分類
四、藥效學相互作用
第三節 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
一、劑量
二、製劑類型及給藥途徑
三、聯合用藥
四、患者因素
五、其他因素
第四節 藥物的不良反應及不合理使用所致的危害
一、全身不良反應
二、過敏反應
三、依賴性
四、致畸
五、致癌
六、藥物的不合理應用
第2章 合理用藥的基本要求
第一節 合理用藥必須堅持“四性”
一、有效性
二、安全性
三、適當性
四、經濟性
第二節 藥物選擇及用藥注意事項
一、藥物的選擇
二、用藥注意事項
第三節 把握特殊人羣的用藥特點
一、老年人合理用藥
二、孕婦、小兒及哺乳期婦女合理用藥
三、肝、腎功能不全合理用藥
第四節 開展治療藥物監測、實行個體化給藥
一、治療藥物監測的意義
二、治療藥物監測的內容與方法
三、給藥方案個體化
第五節 合理應用輸液療法
一、不濫用輸液,能口服則口服
二、認真削定給藥方案
三、謹慎聯合用藥,減少輸液不良反應和毒性作用
四、給藥方法要安全、合理
五、注意中藥輸液的不良反應
六、輸液治療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六節 常用藥物的最佳給藥時間
一、抗糖尿病藥
三、抗高血壓藥
四、抗貧血藥
五、平喘藥
六、強心藥
七、胃酸抑制藥
八、抗類風濕關節炎
九、利尿藥
十、其他
第3章 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與管理
第一節 抗菌藥物治療性應用原則
一、確定為細菌性感染
二、根據病原菌種類及敏感試驗選用抗菌藥物
三、按照藥物抗菌作用特點選擇用藥
四、堅持個體化原則制訂用藥方案
第二節 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原則
一、內科及兒科預防用藥
二、外科手術預防用藥
第三節 抗菌藥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狀況患者中的應用原則
一、腎功能減退患者
二、肝功能減退患者
三、老年患者
四、新生兒患者
五、小兒患者
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
第四節 抗菌藥物臨牀應用的管理
一、分級管理
二、病原微生物檢測
三、管理與督查
第五節 抗菌藥物適應證和注意事項,
四、β內酰胺類/β內酰胺酶抑制藥
七、氯黴素
十一、萬古黴素和去甲萬古黴素
十二、磷黴素
十三、甲硝唑和替硝唑
十四、喹諾酮類抗生素
十五、磺胺類藥
十六、呋喃類抗菌藥物
十七、抗結核分枝桿菌和非結核分枝菌藥
十八、抗麻風分枝桿菌
十九、抗真菌藥類
第六節 細菌性感染的治療
一、急性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急性細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三、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盂腎炎
五、急性感染性腹瀉
六、細菌性腦膜炎及腦膿腫
七、敗血症
九、腹腔感染
十、骨、關節感染
十二、口腔、頜面部感染
十三、眼部感染
十四、陰道感染
十五、宮頸炎
十六、盆腔炎性疾病
十七、性傳播疾病
十九、分枝桿菌感染
二十、白喉
二十一、猩紅熱
二十二、鼠疫,
二十三、炭疽
二十四、破傷風
二十五、氣性壞疽
二十六、傷寒和副傷寒等沙門菌感染
二十七、布氏菌病
二十八、鈎端螺旋體病
二十九、迴歸熱
三十、萊姆病
三十一、立克次體病
第七節 控制抗生素耐藥性的對策
一、抗生素耐藥性的預防與控制
二、抗菌治療策略
第八節 不宜與抗菌藥靜脈注射直接配伍的藥物
第4章 常用藥物合理使用
第5章 常用藥物不良反應及其處理
第6章 藥源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第7章 對臟器有損害的藥物
第8章 常見中毒與救治
第9章 調節水、電解質及酸鹼平穩合理用藥
第10章 常用注射藥的合理使用及配伍禁忌
附錄
參考文獻 [2]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