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涇

鎖定
臨涇——西漢臨涇縣在今甘肅鎮原南,從東漢到北魏,為安定郡、涇州治所。西魏廢縣。隋復置,在今鎮原。唐元和中在此置行原州,五代、宋、金為原州治所。蒙古併入鎮原州。
中文名
臨涇
時    期
西漢
位    置
甘肅鎮原南
併    入
鎮原州

臨涇歷史沿革

公元前221年, [1]  秦始皇統一六國,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當時在黃河支流涇河流域的中上游,設立了北地郡。西漢初年,從北地郡分置了安定郡,所轄21縣,臨涇縣就是其中之一,在今鎮原縣境。
安定廿一縣 臨涇負盛名
西漢時安定郡共轄21縣,即:高平、復累、安俾、朝那、涇陽、臨涇、滷縣、烏氏、陰密、安定、參 、三水、陰盤、安武、祖歷、爰得、眴卷、撫夷、彭陽、鶉陰、月氐道。郡城當時設在高平。臨涇古縣是一個很有名氣的縣份。
臨涇縣,人傑地靈,民風淳厚。從西漢初的公元前二世紀建立到明代洪武二年廢縣,經歷了1500多年的滄桑歲月。其所以有名,是因為在這段漫長的 歷史時期內,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出現了不少著名人物。人以地而立基,地因人而出名。國史二十四史上立傳的名人,就有二十多位。如後漢三賢之一王符、東漢循吏李恂、東漢名將皇甫規、西晉武將胡奮、北朝文仕胡方回、胡叟、北魏重臣胡國珍、北魏宣武帝皇后胡充華、北魏大臣胡虔、北齊大臣胡長粲、南齊大臣席闡文、名將田弘、北周良臣席固、中唐循吏皇甫鏞、宋代“飛虎將軍”向寶、宋代武將曲端、楊政、金時名將張中孚、張中彥、明將仇鉞等,不勝枚舉。
臨涇縣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很多,遺址遍地,文物豐富。
晉安帝義熙十四(公元418)年,大夏國王赫連勃勃臨涇發跡,長安稱帝,在臨涇縣境茹河北岸(今鎮原縣祁家川)驅民修築赫連城。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京官出身的涇州刺史奚康生,為逢迎出生於臨涇縣的虔誠佛事的胡太后,開鑿佛窟北石窟寺,北石窟寺位於蒲河、茹河交匯處東岸覆鐘山下,堪稱隴東一絕,聞名四海。1958年劃屬慶陽縣(今慶陽市西峯區)管轄。
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公元518年),胡國珍死於洛陽,其女胡充華親主喪事,並將其母皇甫氏的靈柩與其父的靈柩遣使持節護送到臨涇縣故土(今上肖鄉)合葬。其墓葬今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525年万俟醜奴於臨涇率兵起事,不斷擴張。在黨原伏殺官軍二萬餘眾,斬殺北魏驍將崔延伯,公元527年,自稱天子置備百官,改元神平。
隋文帝開皇二年四月(公元582年),隋將韓僧壽、李充分別在臨涇縣西的雞頭山和河北山,擊敗突厥。雞頭山在今開邊鎮,秦始皇曾登臨此山。
安定人荔菲世雄於公元616年殺臨涇縣令,舉兵起事,自號將軍。
公元774年吐蕃攻臨涇。後來唐軍在百里城打敗吐蕃。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臨涇鎮將郝玭對涇原節度使段祐建議説:“臨涇地險要,水草美,吐蕃將要入侵佔領,唐軍必須加強防禦,修築堅固的城池,屯兵駐守”。段祐採納了郝玭的建議,向唐憲宗呈請修築臨涇城的奏章被準,奉旨於公元817年修築臨涇城(即今縣城西二里處的臨涇故城),並在此城統兵鎮守,郝玭殘暴無比,對吐蕃俘虜刀刳其肉,將屍骨送給敵營,吐蕃兵毛骨悚然,不敢入寇臨涇。
公元1132年,宋陝西都統司同統制軍馬楊政在方山原打敗金兵,朝野稱頌。
西漢時所置的臨涇縣縣治在今鎮原縣南,東漢時安定郡的郡治曾設在臨涇。
唐末和宋代原州置治臨涇,屬秦鳳路。鎮原縣廟渠(宋屬開邊)鄉的王新莊村白梁灣宋代古墓羣出土的白氏古墓誌(現藏慶陽市博物館),明確記載“大宋原州開邊寨人户白重立”,就是宋代原州治所在臨涇的物證。金代原州仍在臨涇,屬慶原路。
臨涇城是臨涇縣治,一度曾設過安定郡的郡治,又設過原州的州治,也是鎮原州的州治。明初鎮原州改縣,從此臨涇縣被廢。但臨涇城、臨涇街的名稱一直沿襲至清朝和民國。民國初年鎮原縣劃為五個區,縣城方圓幾十裏為第一區,又稱中區,1935年在縣城成立臨涇鎮。第一區轄一街十六村,村管莊。一街即臨涇街,管22莊,即廟溝莊、廟裏莊,陳家溝溝、陳家灣、範園子、螞蚱溝溝、黃蛟岔、毛家堡、張東莊、滿州城、黃家灣、張野毛山、蓮花池、秦家園子、尤家坪、常家山、謝家山頭、張家山、黃家岔、秦家溝圈、白家原、白家小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臨涇區,承襲了民國時期臨涇鎮的名稱。區址東移10公里至寇家廟。1958年改為臨涇公社。1983年又改為臨涇鄉。

臨涇自然環境

臨涇,據《鎮原縣誌》記載:因臨近涇河,取名臨涇。該鄉地處王符故里,文化名人輩出不窮,《潛夫論》蜚聲中外,北魏靈太后,治國清明,素有“文化之鄉”之美稱。位於鎮原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5公里,東接太平鎮,南壤城關鎮、屯字鎮,西鄰開邊鎮,北毗孟壩鎮。境內半山半塬,屬黃土高塬溝壑區,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東西長約22公里,南北寬約7.5公里。全鄉總土地面積28.02萬畝,耕地面積9.46萬畝。平均海撥1302.9米,年平均氣温9.9℃,無霜期150天,年降雨量400至500毫米。全鄉共轄14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10個鄉直單位,總人口36971人,總農户8260户,其中農業人口36226人。全鄉已形成“三縱兩橫”的道路網絡,鎮西、鎮三公路穿境而過。全鄉14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電話、通公路。 [2] 

臨涇社會經濟

全鄉共有學校21所,其中中學1所,小學18所,幼兒園2所,教師341人,在校學生442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高達99%;有衞生院1處,村衞生所14個,醫生9人,病牀37張。 [2] 
2010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1428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2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7元。糧食總產量15109噸,人均產糧834斤,油料產量856噸。財政收入完成317.2萬元,各種經濟類型工業企業9個,個體工商户286個。 [2] 
參考資料
  • 1.    臨涇  .56視頻網[引用日期2015-08-12]
  • 2.    臨涇鄉  .鎮原縣人民政府網.2010-12-02[引用日期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