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洮花兒

鎖定
臨洮花兒,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傳於甘肅省臨洮縣的“花兒”民間音樂藝術形式。“花兒”系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等西北地區的一種民間歌曲。在回族、東鄉、撒拉等穆斯林民族中流傳。臨洮花兒,來源於10-13世紀時的“洮岷花兒”,在17-19世紀時達到鼎盛,演唱者一直保持着相當的規模。2008年,被批准為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文名
臨洮花兒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13日
非遺級別
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
定西市臨洮縣

臨洮花兒起源發展

圖2 臨洮縣花兒表演賽 圖2 臨洮縣花兒表演賽 [1]
臨洮花兒具體始於何時無從可考,但綜觀有關花兒的歷史資料和專家、學者的研究論證表明,流行於洮河流域的“洮岷花兒”最早可能追溯到12-13世紀(南宋時期)。據史料載,公元1072年(宋神宗五年)至公元1074年(宋神宗七年),王韶兩次開拓熙河,升鎮洮軍為熙州(在臨洮境內),並建置熙河路,他向朝廷所上奏摺中有“蕃酋女子聯袂圍繞漢官踏歌”之句(《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41),所述演唱形式酷似洮岷花兒特徵,地點也在臨洮,證明臨洮花兒至少在當時已經產生。至14-17世紀(明代),花兒在洮河流域已相當盛行,這不僅在其它相關文物遺存中得到證明,而且在當時的一些著名詩人的作品中已屢見不鮮,只不過未直接提及“花兒”一詞罷了。如明代才子解縉被貶謫河州途經洮河時所作的《寓河州》一詩中寫道:“春風一夜冰橋折,霹靂聲如百面雷。亦有漁人捕魚者,短歌微送月明歸。”再如楊繼盛在《過渭源》一詩中也寫道:“隨車甘澍南山遍,澈底清流渭水長。一路氓謠親聽得,福星高蒞荷君王。”詩中所説的“短歌”、“氓謠”無疑當屬洮岷花兒。此外,在一首蓮花山花兒唱詞中就流傳着“明朝年間洪武年,蓮花山上就朝山”之句,説明洮岷花兒以及花兒會在當時就頗具規模了。到了17-19世紀時(清代),花兒在臨洮的盛行規模自然已經達到了鼎盛,臨洮籍著名詩人吳鎮的《我憶臨洮好》十首之九中“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兩句婦孺皆知的名句更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臨洮花兒的綽約風姿,成為直接記述臨洮花兒的經典名句。 [2] 

臨洮花兒分佈特點

臨洮流行的花兒以洮岷北路花兒為主,兼有河州花兒。在南片的衙下集、南屏、玉井等鄉鎮主要流行洮岷花兒,演唱曲調為“蓮花山令”(亦稱兩蓮兒),演唱方式是分兩組搭班對唱,每組三至五人,有一人負責編詞、協調、組織等工作,叫做“串班長”,一首花兒每人輪流唱一句,最後以合唱“花喲,兩蓮兒”結束。也有一個人唱完一首花兒的,但那需要很好的音域和嫺熟的換氣方法,否則很難一氣呵成。全縣大大小小26個花兒會也星羅棋佈地分佈在南鄉的青山綠水之中。一些山區花兒會如紫松山、石頭豁峴、馬花梁等花兒會上還有馬蓮繩攔路、敬酒告別等饒有趣味的經典場面。
臨洮北片的太石、紅旗和東片的連兒灣、窯店、龍門等鄉鎮則流行河州花兒,演唱形式多為零散地獨唱,兼有對唱者,但由於沒有固定的花兒會,所以其規模和氣勢遠不如南鄉洮岷花兒的盛大。21世紀初,在縣城的嶽麓山、城中公園、體育場等處又興起了不定期的花兒演唱活動,演唱形式多為河州花兒,兼有洮岷花兒。流行在臨洮的河州花兒曲令主要有“直令”、“二牡丹令”、“二梅花令”、“白牡丹令”、“腳户令”、“三閃令”等。由於臨洮處於漢、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地,屬洮岷花兒與河州花兒的交*地帶,由兩種花兒相互影響、交融所衍生的雙套花兒曲工詞美,別具丰韻,使得臨洮花兒成為西北高原上一朵獨具特色的文藝奇葩。 [2] 

臨洮花兒傳承情況

臨洮花兒臨洮花兒會情況

臨洮的花兒會會場規模大、時間跨度長,這些花兒會最早的從農曆三月二十八開始,最遲的到農曆九月十六結束,歷時將近半年之久,這期間花香鳥語、鶯飛草長、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一年之中的黃金時段,也是人們踏青旅遊的最佳時節。每逢會期,人們穿着夏日盛裝,手搭涼傘、輕搖彩扇,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於青山綠水中搭起一座座白色帳篷,盡情地遊山玩水、賽歌對唱、交易商品,忘我地狂歡一天,其情其景,堪稱中國民俗文化之一大景觀。在這些花兒會中,規模最大的紫松山、油磨灘、張家寺灘、騍馬溝等花兒會不僅縣內羣眾參加,而且也吸引了周邊縣、市的遊人、歌手、客商、專家學者和新聞記者不遠千里前來參加,人數最多時可達五、六萬之眾。 [2] 

臨洮花兒傳承隊伍

此外,臨洮的花兒藝術人才眾多,陣容強大,在南鄉活躍着一支數百人的洮岷花兒演唱隊伍,如老一輩歌手有“窮尕妹”丁如蘭、李友輝、靳尚明、浪淑琴、曾文義等,他們有的曾上北京彙報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有的在省、市花兒大獎賽中屢次獲獎;如丁如蘭曾被譽為“半個蓮花山”,她開啓了封建社會婦女上山唱花兒的先河,在她的影響下,洮岷花兒的內容才由情歌佔據了主導地位。中年歌手有周仕芳、曹崇孝、楊冬芳、劉尚平、曹永等,他們成為臨洮洮岷花兒的主力軍,曾多次在省內外舉辦的各種花兒大獎賽上勢壓羣雄,屢屢奪魁。近年又湧現出了以張君芳、楊生霞、曹花籃等為代表的一些花兒新秀。活躍在縣城和北鄉的河州花兒演唱人才有趙慧琴、馬建雄、殷樹賢、李潔春、李永智等;特別是趙慧琴,她的音色婉轉優美,演唱的曲令豐富,在省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和聲望。
但同時,由於文化生態逐步不穩,社會形態轉型,社會心理變化等因素,20世紀-21世紀初臨洮花兒出現了衰落的情況,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花兒歌手普遍年齡老化,出現了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斷層現象。二是中青年歌手積極性減退,退出或淡出花兒會的現象比較普遍。三是花兒會逐漸向商品交流會異化,出現了花兒會上物資交流紅紅火火而花兒演唱冷冷清清的表象繁榮局面。2008年,甘肅省將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了對它的傳承保護。 [2] 

臨洮花兒成績榮譽

除演唱活動之外,臨洮的花兒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馬文惠為代表的一批民間文藝工作者多年來潛心於花兒的學術研究,併發起成立了臨洮縣花兒學會,負責花兒的研究、蒐集、整理、創作和宣傳工作。馬文惠出版了花兒學術專著《西北高原的文藝奇葩》,對花兒進行了多角度、深層次地探索研究,他撰寫的花兒學術論文《洮岷花兒章法初探》、《西部風標,西部精神》和趙懷俠撰寫的花兒學術論文《試論雙套花兒與河州花兒的發展關係》分別獲得甘肅省第一、第二屆“民間文藝十年成果獎”,使臨洮花兒形成了一個溶羣眾性、娛樂性、學術性、文學性於一體的立體陣容。臨洮縣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舉辦了多次花兒大獎賽,極大地推進了臨洮花兒事業的發展。
2000年,臨洮被中國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曾專題報道過臨洮花兒藝術的盛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對臨洮花兒表現了極大的關。 [2] 

臨洮花兒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甘政發〔2008〕43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批准序號:11
遺產編號:Ⅱ—8
遺產名稱:臨洮花兒
申報單位:定西市臨洮縣。 [2-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