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池訣

鎖定
《臨池訣》或作《臨池妙訣》一篇,首敍書法傳授源流,自謂得永興家法,乃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書》、《竇臮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為目有八。
作品名稱
臨池訣
作品別名
臨池妙訣
作    者
盧攜
創作年代

臨池訣作品原文

吳郡張旭言: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永禪師乃羲、獻之孫,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子彥遠,彥遠僕之堂舅,以授餘。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詞云爾。攜按:永禪師從侄纂及孫渙皆善書,能繼世。張懷瓘《書斷》稱上官儀師法虞公,過於纂矣。張志遜又纂之亞。是則非獨專於陸也。王叔明《書後品》又云虞、褚同師於史陵。陵蓋隋人也。旭之傳法,蓋多其人,若韓太傅滉、徐吏部浩、顏魯公真卿、魏仲犀。又傳蔣陸及從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傳清河崔邈,邈傳褚長文、韓方明。徐吏部傳之皇甫閲。閲以柳宗元員外為入室,劉尚書禹錫為及門者,言柳公常未許為伍。柳傳方少卿直温,近代賀拔員外惎、寇司馬璋、李中丞戎,與方皆得名者。蓋書非口傳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見也。小子矇昧,常有心焉。而良師不遇,歲月久矣,天機懵然,因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書》、《竇臮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繫辭》言智者觀其彖辭,思過半矣。倘學者覃思於此,鍾繇、羲、獻,誠可見其心乎!
第一,用紙筆。
第二,認勢。
第三,裹束。
第四,真如立,行如行。
第五,草如走。
第六,上稀。
第七,中勻。
第八,下密。
用筆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斂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
凡用筆,以大指節外置筆,今動轉自在。然後奔頭微拒,奔中中鈎,筆拒亦勿令大緊,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綱要也。皆不過雙苞,自然虛掌實指。“永”字論雲:以大指拓頭指鈎中指。此蓋言單苞者。然必須氣脈均勻,拳心須虛,虛則轉側圓順;腕須挺起,粘紙則輕重失準。把筆淺深,在去紙遠近,遠則浮泛虛薄,近則揾鋒體重。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跡浮而稜斂,有若自然。紙剛則用軟筆,策掠按拂,制在一鋒。紙柔用硬筆,袞努鈎磔,順成在指。純剛如以錐畫石,純柔如以泥洗泥,既不圓暢,神格亡矣。畫石及壁,同紙剛例,蓋相得也。

臨池訣譯文

吳郡張旭説:自從智永禪師過江,楷法也隨着渡過長江。智永禪師是王羲之、王獻之的子孫,得到世傳的家法,用來傳授給虞世南,虞又傳給陸柬之,柬之又傳給他的兒子陸彥遠,彥遠是我的堂舅,因而又傳授給了我。不然,怎麼能知道古人所説的內容呢。(盧)攜按語:智永禪師的堂侄纂及孫渙都善書法,能繼承家法。張懷瓘《書斷》説上官儀師法虞世南,超過纂了。張志遜又與纂同類。這就是説楷法不僅僅專於陸柬之了。王叔明《書後品》又説虞世南、褚遂良的老師是史陵。史陵是隋朝時的人。張旭傳授書法,大概有很多人,如韓滉、徐誥、顏真卿、魏仲犀等,又傳蔣陸及堂侄野奴二人。我所知道的,又傳給了崔邈,崔邈又傳給了褚長文、韓方明。徐誥又傳給了皇甫閲。皇甫閲以柳宗元為入室弟子,劉禹錫為受業弟子,説柳宗元不應允他為夥伴。柳傳方直温。近代的賀拔惎、寇璋、李戎等人與方直温都是有名氣的人。所以,書法不是口傳手授而能明白的,沒聽説過。我愚鈍矇昧,常有心學習書法,又不遇良師,歲月久了,性靈昏昧,因而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誥《論書》、竇蒙《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去冗選精,而成此篇。《繫辭》中説,有智慧才能的人觀閲彖辭,思考領悟就過半了。假如學者深思於此,那麼便可真正理解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思想了。
第一,用紙與筆。
第二,識筆勢。
第三,結字。
第四,真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
第五,草書如奔跑。
第六,字的上部稀疏。
第七,中間均勻。
第八,下部緊密。
用筆的法則:推大指,按中指,收食指,抵無名指,令掌心虛如握雞蛋,此為大要。
大凡用筆,以大指節外置筆,令筆轉動自由靈活。然後向上頭微拒,向中中鈎,筆的推拒不要太緊,無名指靠住中指,小指抵住無名指,此是細節要點。都不過是“雙苞”,自然指實掌虛。“永字八法”論道:用大指與食指捏住筆桿,用中指鈎住,這就是“單苞”。然必須心平氣勻,粘在紙上就會輕重失去準則。執筆高低,在於離紙遠近,離紙遠則浮泛虛薄,近則按鋒筆體重濁。
用水墨的方法,水散化而墨存,水跡浮在墨線之外,非常自然。紙堅硬就用軟毫。使轉提按,全在筆毫。紙柔軟則用硬毫,點、豎、鈎、捺,書寫自然在於運指。紙筆皆硬則如以錐畫石,紙筆皆柔則如以泥洗泥,既然不圓潤流暢,那麼精神品格也就沒有了。所以,工具的剛柔,應以自然相合、得心應手為好。

臨池訣作者簡介

盧攜(?——八八○年),唐書法家。字子升。范陽(今河北涿縣)人。擢進士第,乾符中累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中書侍郎,與鄭畋俱李翱甥,同位宰相,終太子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