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朐奇石

鎖定
臨朐奇石,產自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的石頭。
臨朐縣奇石資源豐富,迄今已發現十多個系列、八十多個品種石。形態、色澤、質地、紋理獨特,具有觀賞、實用及科研價值。其中紅絲石屬鈣質細砂岩,顆粒均勻、質堅而潤、色彩各異,紋理天成。彩石屬沉積岩,堅硬細膩、石玉混合自然。太湖石多分佈在境內西南部山區,色以青、紅,黃為多。型以瘦、漏、皺、透,秀居首,自然、古樸典雅紫金石呈紫色,間青綠花紋。
中文名
臨朐奇石
外文名
水石,壽石
拼    音
lín qú
產    地
臨朐縣
顏    色
以青、紅、黃為多,
形    態
以瘦、漏、皺、透、秀居首

目錄

  1. 1 簡介
  2. 2 奇石溯源
  3. 明清

臨朐奇石簡介

奇石,日本稱之為水石,韓國稱之為壽石。古人云:“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賞石清心,賞石怡人,賞石益智,賞石陶情,賞石長壽。”觀賞奇石,要講究瘦、漏、透、皺、清、醜、頑、拙、奇、秀、險、幽等十二個方面,更主要是要從質、形、色、紋、勢等方面去把握奇石之美。

臨朐奇石奇石溯源

1986年4月,考古學家在山東臨朐發現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魏威烈將軍長史崔芬(字德茂,清河東武人)的墓葬,墓中壁畫多幅都有奇峯怪石。其一為描繪古墓主人的生活場面,內以庭中兩塊相對而立的景石為襯托,其石瘦峭、鼓皺有致,並配以樹木,表現了很高的造園、綴石技巧。這幅壁畫,比著名的唐朝武則天章懷太子墓中壁畫和閻立本名作《職貢圖》中所繪樹石、假山、盆景圖,又提早了100多年。

臨朐奇石

白居易眼裏,牛僧孺實為唐代第一藏石、賞石大家。唐朝的摩崖造像、石佛、經幢等文物在臨朐都有保存。石門坊摩崖造像多形成於唐天寶年間,現存的有50餘龕,雕刻為深浮雕,深者達20釐米,形態各異,刻工精細,獨具匠心,是研究唐代佛教和社會的重要實物史料。1983年發現出土的經幢為青石八稜柱體,高1.75米,周圍長2.68米,每面寬0.34米,上刻陀羅尼經,每面500字左右。字體正楷,鐫刻工整,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在這一時期,臨朐奇石的記載已見於史料。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等,都對臨朐紅絲石有過品評和稱頌。

臨朐奇石

宋代在臨朐保存下來的石文化遺存更為豐富。東鎮碑林異彩紛呈。據光緒《臨朐縣誌》記載,東鎮碑林有古碑360餘幢,高者7米,低者半米。其中有御碑12幢,時代最早的是西漢。這些古碑現存近200幢,它不但記載了歷代朝廷官府對沂山的詔封祭告,還記載了歷代的自然災害、國家變革、征戰討伐,也歌頌了東鎮沂山的秀麗風光。碑刻字體,正、草、隸、篆、行均有。鐫刻形式,陰刻、陽文、雙勾俱全。花邊紋飾,式樣各異,文體有詔旨、祭文、詩詞歌賦、散文題詞,長者數千言,短者數十字,是集文學、書法、雕刻為一體的珍貴資料。寺頭鎮石佛堂石佛造像,是在一塊長3米、寬2.7米、高2.4米的巨石上雕刻着近百尊佛像,其精妙處是每尊佛像上又雕了許多小佛,小的只有豆粒大,卻栩栩如生。

臨朐奇石

杜綰在《雲林石譜》中,對臨朐紅絲石和紫金石都有記述。1973年在元大都遺址出土的紫金石鳳型硯,其背面有米芾題名的“此琅琊紫金石所制,在諸石之上,皆以為端,非也。”臨朐石屬琅琊郡,與史料記載的紫金石產於臨朐相印證。

臨朐奇石明清

臨朐縣明代進士傅國,在《昌國艅艎》裏有這樣一段記載:“臨朐三羊山北麓有鐘乳洞,俗稱仙人洞。中有石柱、石牀,玲瓏如冰,淋漓欲滴。燈檠、丹灶,皆乳石天成。今為遊人伐取行盡矣。”足以説明當時人們愛石採石已成風氣。其中還寫了一篇“寶藏奇石”的考證,記述奇石百餘種,對奇石的探究已很詳細準確。另據傳,明衡王府營建花園時,張貼告示,收購怪石。全縣百埠周圍羣眾一時挖石賣石成風,至今還流傳着“一塊好石頭換米一府鬥”的説法。衡王府現存的假山怪石很多產於臨朐。
據臨朐縣誌記載,清光緒24年(1898年),臨朐縣龍崗鎮鄉民在張世卿的倡議下,自願斂資,組織展覽,共展出奇石、盆景30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