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腫,漢語一級字 [10]  ,讀作腫(zhǒng),部首是月(肉),本義指癰。 [1-4]  [9] 
中文名
拼    音
zhǒng
繁    體
部    首
月(肉) [5] 
字    碼
80BF
五    筆
ekhh
倉    頡
bl
鄭    碼
qj
筆    順
35112512
字    級
一級
平水韻
上聲二腫
外文名
turgescence
注    音
ㄓㄨㄥˇ
總筆畫
8
部外筆畫
4
四角碼
75206
字形分析
左右結構 [2]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腫zhǒng
⒈ 皮肉浮脹:腫脹。腫瘤。腫痛。浮腫。紅腫。膿腫。臃腫。 [6] 
基本詞義
◎ 腫zhǒng
〈名〉
(形聲。從肉,中(重)聲。本義:癰) 同本義 [carbuncle] [9] 
腫,癰也。——《説文》
肉暴長曰腫。——《論衡·狀留》
腫瘍。——《周禮·瘍醫》。注:“癰而上創者。”
鬱處頭,則為腫為風。——《呂氏春秋·盡數》
瘍醫掌腫瘍。——《周禮·天官》。鄭玄注:“腫瘍,癰而上生瘡者”
詞性變化
◎ 腫zhǒng
〈動〉
(1) 浮脹;腫脹 [swell]
看那店主人,打的半邊臉都腫了,半日掙扎不起。——《水滸傳》
(2) 又如:腫泄(病名。腹瀉及手足浮腫);腫噲(虛腫);腫瘍(癰;毒瘡);腫病(病名。即水腫。通稱浮腫) [9]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字部】腫
《唐韻》之隴切《集韻》《韻會》主勇切,𠀤音種。《説文》癰也。《廣韻》疾也。《周禮·天官·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注》腫瘍,㿈而上生創者。《爾雅·釋訓》腫足為尰。《疏》膝之下有瘡腫,是涉水所為。
膚肉浮滿也。《史記·倉公傳》後五日當𦡈腫。《前漢·五行志》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後漢·梁皇后紀》從閒以來,加以浮腫。
釋名》腫,鍾也。寒熱氣所鍾聚也。
《增韻》脹也。《管子·輕重篇》無鹽則腫。
瘣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旁不腫。《注》瘣也。 [7] 

説文解字

【卷四】【肉部】腫
癰也。從肉重聲。之隴切 [8] 

方言集匯

粵語:zung2
贛語:dhwung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