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腓神經麻痹

鎖定
腓總神經是坐骨神經主要分支之一,腓總神經麻痹(peroneal nerve paralysis)在臨牀上並不少見,多以壓迫、牽拉摩擦、外傷所引起,主要臨牀症狀為足下垂,行走時足不能舉起,通常用力提高下肢,髖關節、膝關節過度彎曲,持跨閥步態。
中文名
腓神經麻痹
別    名
腓神經癱瘓,腓總神經癱瘓
所屬部位
下肢,
所屬科室
神經外科,骨科

腓神經麻痹疾病簡介

疾病名稱:腓神經麻痹
其他名稱:腓神經癱瘓,腓總神經癱瘓
疾病編碼:ICD-9:355.305 ICD-10:G57.302
所屬部位:下肢,
所屬科室:神經外科,骨科 [1] 

腓神經麻痹疾病分類

疾病分類:神經系統疾病

腓神經麻痹發病原因

1 穿通傷、腓骨頭骨折外傷、牽拉可損傷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
2 受壓:腓總神經繞過腓骨頸處最易受損長時間蹲位可引起。
3 鉛中毒、代謝障礙(糖尿病)、結締組織疾病(結節性多動脈炎)和麻風等造成。

腓神經麻痹發病機制

有腓神經炎,多見於受寒或者感冒以後。有不少病人因神經本身受到機械性壓迫而發病,如長時間地採取蹲位的勞動,因膝關節較長時間過度屈曲,神經受壓迫或牽引後發病。同樣,因小腿繃帶或石膏裹得太緊,或因睡眠時位置不當壓迫神經或局部外傷均可發病。全身性疾病,如麻風、糖尿病,偶爾也可為致病原因。

腓神經麻痹臨牀表現

腓神經麻痹常突然起病,患肢的足部下垂,並轉向內側。因足背不能上抬,所以行走時患者必須把大腿抬得很高,使足跟也提高,但行走時足尖仍往往在地面上拖曳,稱為“跨越步態”。遠看時,患肢行走姿勢猶如雞啄米狀。小腿外側下2/3和足背外側一半的感覺減弱或消失。如病程長,小腿外側肌肉可萎縮。

腓神經麻痹診斷鑑別

1 診斷依據
1.1 患側足下垂和不能背曲,行走時呈跨閾步態。
1.2 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感覺障礙。
1.3 病程長者可有脛骨前肌萎縮。
1.4 常有蹲位勞動過久或下肢石膏及繃帶壓迫過緊,或足三里穴位及其附近部位的針刺治療或藥物注射不當史。
1.5 肌電圖及神經傳導速度有異常。

腓神經麻痹疾病治療

1 治療原則
1.1 常用治療有針灸、理療,也可作局部肌肉按摩。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藥物治療有B族維生素、地巴唑、加藍太敏及丹蔘片等,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患肢應經常鍛鍊。內科治療一個階段若未見療效,可請外科診治,確定可否作神經減壓手術。個別久治未愈者可穿特製的高幫鞋,使足背同小腿保持固定的垂直位置,便於行走。
2 治療方式
2.1 手術治療:神經受壓或嵌壓性神經病應行手術鬆解,解除對神經的壓迫。神經完全斷裂應採取手術縫合。
2.2 非手術治療:目的是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組織水腫,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
2.21 藥物:神經營養藥物的應用如大劑量B族維生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藥物(地巴唑和煙酸等);能量合劑(三磷酸腺苷等)的應用;非類固醇抗炎藥(布洛芬、雙氯芬酸等);伴有明顯疼痛者可口服止痛藥物、抗癲癇藥物(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和鎮靜藥等。
2.22 局部封閉:如伴有明顯的麻木疼痛者,可注射潑尼松龍0.5ml加2%普魯卡因0.5ml。
2.23 物理治療:常用的方法有電療、水療、蠟療、碘離子導入療法、感應電療法及小夾板固定等。
2.24 針灸及電針療法:上肢常用的穴位有合谷、通裏、養老、雲門、手三里、肩中俞、少海、外關、曲池及曲澤等穴位。下肢常用的穴位有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陽關、夾脊、環中、絕骨、三陰交、承扶、殷門、湧泉及太沖等。
2.25 康復和功能鍛鍊:有條件可在康復師的指導下行康復治療;儘早開始肢體的主動活動,特別是關節部位的主動和被動活動有助於防止關節僵硬和攣縮。

腓神經麻痹疾病預後

預後良好,因蹲位牽引壓迫起病以及一部分炎症患者,數週到數月內可逐漸恢復。若能找到上述病因,首先應作病因治療。要經常注意使患肢保持在功能的位置。

腓神經麻痹併發症

1 嚴重患者最終可致腓骨肌及脛骨前肌羣的癱瘓和萎縮,足下垂,成跨閥步態,從此殘疾。
2 如果由糖尿病引起者,會合並糖尿病足等。
3 如果由鉛中毒引起者,合併癲癇及智力發育不全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