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腓特烈·威廉

鎖定
腓特烈·威廉指的是勃蘭登堡大選帝侯和四位普魯士國王
中文名
腓特烈·威廉
別    名
大選侯
職    業
勃蘭登堡大選帝侯、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威廉威廉

腓特烈·威廉(1620-02-16~1688-05-09)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被人稱為“大選侯”。勃蘭登堡-普魯士國奠基人。一譯弗里德里希・威廉。生於施普雷河畔克爾恩的柏林城市宮。在位時憑藉其軍隊進行一系列掠奪戰爭,不斷擴張版圖,迫使波蘭放棄對普魯士公國的宗主權。努力平復三十年戰爭中所受的創傷,重視工商業,開鑿運河,獎勵文化,接受法國胡格諾移民。並重整軍隊,壓制地方勢力,加強專制主義統治,是勃蘭登堡-普魯士集權軍國主義的創始人。

腓特烈·威廉威廉一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688年8月14日—1740年5月31日),普魯士國王兼勃蘭登堡選帝侯(1713年—1740年在位),綽號“士兵國王”(Soldatenkönig)。腓特烈一世之子,腓特烈二世之父。他的父親腓特烈一世成功地使普魯士變為一個王國,而他本人則大大加強了這個王國的軍事力量 [1] 

腓特烈·威廉威廉二世

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Ⅱ,1744年9月25日—1797年11月16日)霍亨索倫王朝普魯士國王(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在位)。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孫,腓特烈二世之侄。1758年被立為王儲,1786年登基上台任普魯士國王
有別於前任國王實施25年的謹慎外交,他在任內推行強權政治,獲得前所未有的領土增長率。這讓普魯士成為德意志人波蘭人混合的“雙民族國家”,並從實際上的次強,晉升為名副其實的列強(great power)。但是,因為他疏於軍備改革,普魯士的戰力逐漸下降,無法因應法國大革命之後新局勢的挑戰。他的宗教文化政策是以振興新教傳統來對抗理性啓蒙;此外,他大力贊助文藝建設,使得普魯士的文化軟實力大幅上升,包括1788年在柏林建造著名的勃蘭登堡門 [1] 

腓特烈·威廉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Ⅲ,1770年8月3日—1840年6月7日),普魯士國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統治期間曾領導普魯士王國參加歐洲反法同盟,並在反抗拿破崙一世的戰爭中,於1813年3月10日,創立了未來德國榮譽的象徵鐵十字勳章這一傳統。 [1] 

腓特烈·威廉威廉四世

腓特烈·威廉 腓特烈·威廉
腓特烈·威廉四世少年時曾在1814年參加解放戰爭,對抗拿破崙的軍隊。他對建築學及風景園林頗有興趣,是當時著名建築家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的老主顧。他在1823年與巴伐利亞公主伊麗莎白·路多薇卡 (Elisabeth Ludovika von bayern) 結婚。二人沒有子女。
1848年3月,1848年革命爆發。這位國王想以軍隊鎮壓革命,但在3月19日就決定撤軍,並自任政府元首。他馬上投入德國統一的事業,組成了一個自由主義政府,並召開國民議會和下令草擬普魯士王國憲法。但是,腓特烈·威廉在後來確定自己的地位穩固後,就馬上命令軍隊包圍柏林並在12月解散議會。
雖然如此,他仍然支持統一運動。於是,在1849年4月3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邀請他出任統一德國的皇帝,卻被他拒絕。腓特烈·威廉認為自己不能接受“拾取在溝渠上的皇冠”,結果令議會被迫解散。他嘗試成立愛爾福特聯盟議會 (Erfurter Union) ,企圖統一德國而排除奧地利於統一德國之外。然而,基於奧地利的強烈反對,他被迫放棄計劃,在1850年11月29日簽署奧爾米茨條約。
雖然腓特烈·威廉三世反對民主的國民議會,卻沒有恢復官僚統治。他始終成立了一個新的憲法,設置兩會制的議會,由貴族代表上議院、下議院則由民選產生。下議院由所有納税人選出,但選舉資格則基於繳税額,所以不能實現普選。憲法容許國王任命部長的權力,並重建了保守的地方議會與州份議會,也保證國王能操縱軍隊與官僚。這種制度比以前更為自由,但始終是一種保守制度,讓國王、貴族與軍隊階層掌握大權。這種憲法一直到1918年普魯士王國被廢除後宣告結束。
1857年,腓特烈·威廉被中風影響,身體局部癱瘓並患上精神病。所以,從1858年開始,他的弟弟威廉出任攝政王,直到兄長在1861年去世。攝政王后來即位,成為威廉一世。
參考資料
  • 1.    歐洲歷史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