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腓特烈二世

(普魯士國王)

鎖定
腓特烈二世(德語:Friedrich II,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又譯作弗里德里希二世,後世尊稱其為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是霍亨索倫王朝的第三位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軍事家、政治家、作家。
腓特烈二世年輕時曾受資產階級啓蒙運動的影響,與其父發生衝突,1730年企圖逃往英國,事敗露後遭禁錮,表示屈服後才被放出。1740年登基。他奉行“強權即公理”的原則,在兩次西里西亞戰爭中擊敗奧地利,幾乎把整個西里西亞據為己有。在七年戰爭中,與英國結盟。通過1763年的《胡貝圖斯堡條約》保住了西里西亞,並確定了普魯士在中歐的強國地位,形成普奧二元制爭霸的局面。1772年參加第一次瓜分波蘭,使普魯士領土得以擴大並聯成一片。1778年參加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1785年聯合德意志北部和中部各邦君主,組成反奧的“諸侯同盟”,擴大了普魯士的影響。 [27]  1786年,腓特烈二世在波茨坦無憂宮去世,享年74歲。
腓特烈二世積極投身於國家治理,厲行改革。經濟上,推行重商政策,擴大對外貿易,嚴格徵税;政治上,宣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文化上,重視文化教育,加強思想控制;軍事上,不斷進行對外戰爭,擴張領土。其軍事思想對後世德國軍國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其鐵腕統治下,普魯士的國力迅速上升,在很短時間內便躍居歐洲強國之列,為19世紀下半葉德意志的統一和復興奠定了基礎。 [1]  [27] 
(概述圖參考資料) [2] 
中文名
腓特烈二世
外文名
Friedrich II
別    名
腓特烈大帝
弗里德里希二世
老弗裏茨
出生日期
1712年1月24日
逝世日期
1786年8月17日
代表作品
《反對權術主義》《反馬基雅維利》
職    務
國王
信    仰
基督教路德宗
主要成就
主張開明專制,發展普魯士軍事力量
兩次發動西里西亞戰爭,兼併西里西亞
第一次瓜分波蘭,獲得西普魯士
所處朝代
霍亨索倫王朝
在位時間
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

腓特烈二世人物生平

腓特烈二世青年時代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
1712年1月24日,腓特烈二世出生於柏林。父親是曾為普魯士奠定軍事統治初步基礎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母親是英王喬治二世的妹妹索菲·多羅特婭。少年時期的腓特烈機敏、聰慧、富於音樂才能,又從母親那裏受到法國文化的薰陶。被人稱為“士兵國王”的父親,執意要把他培養成軍人,竭力向他灌輸軍事和國家管理知識。然而,威嚴的父親卻難以駕馭執拗的兒子。父子思想感情上的對立日趨尖鋭,1730年8月,18歲的腓特烈企圖逃往英格蘭,但在過境時被守軍擒獲,隨即被父親監禁在了屈斯特林。同行者、他的摯友漢斯·赫爾曼·馮·卡特則被斬首,並逼迫他觀看了行刑。 [19]  [18]  此後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裏,腓特烈一直在屈斯特林被密切監視着。雖然他已經從監禁狀態中被釋放出來,但作為懲罰,他接受了政府實際行政事務的培訓,包括週日4個小時的佈道和禮拜。 [18] 
1731年8月,父子各作讓步,矛盾有所緩和,這才重敍骨肉之情並確定了腓特烈的王位繼承權。 [19] 
1732年3月10日,腓特烈在父親的壓力下,不情願的和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伊麗莎白·克里斯蒂娜訂婚。 [20]  伊麗莎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個遠房親戚。兩人並未誕下子女。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節慶場合一同出現。4月,腓特烈被任命為一個步兵團的上校並搬到了第一營指揮部的所在地、柏林西北的小鎮魯平。在這裏,腓特烈孜孜不倦地學習軍事事務。 [20] 
1733年6月10日,腓特烈與伊麗莎白·克里斯蒂娜舉行了婚禮。 [20] 
從1736到1740年,身為王儲的腓特烈按他喜愛的方式在萊茵斯堡生活了四年。這段生活對其畢生道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間,他曾懷着強烈的求知慾學習哲學、歷史、文學,寫出《反對權術主義》一書,該書於1739年在海牙出版。 [19] 

腓特烈二世對奧擴張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
1740年,腓特烈二世登基,他把軍隊看得高於一切,不惜以全部工業收入供養軍隊。他的軍費開支為1300萬塔勒,佔國民收入的4/5。他採用了新式募兵制度,為以後實行義務兵役打下基礎。腓特烈二世的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紀律森嚴。士卒以翫忽職守為恥,絕對順從為榮,寧願戰死,也不臨陣脱逃。腓特烈二世曾對騎兵加以改編,以利於採用速戰速決的戰術。他所創建的騎兵和炮兵戰術,後來在拿破崙時代被各國廣泛採用。腓特烈二世熱衷於研究戰略戰術,他認為打仗目的在於消滅對方力量,主張盡力選擇有利戰機,集中優勢兵力,分割敵軍,逐一擊破。腓特烈二世把“進攻”提倡為他的“軍隊所特有的精神”。他在給其將領的一份指令中説:“我們的士兵的天才就是善於進攻。” [19] 
腓特烈二世登基不久,奧地利國王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去世,因無男嗣,由其女瑪麗亞·特蕾莎繼位。腓特烈二世鄙視女皇,覬覦她的王位繼承權,又垂涎於奧地利富庶的西里西亞省。1740年12月,腓特烈二世發動西里西亞戰爭。當時,奧地利在外交上取得一定成功,疆域不斷擴展,但它在歐洲樹敵頗多。西班牙、法國以及巴伐利亞和薩克森都與腓特烈二世結盟,因而普魯士一方力量較強。腓特烈二世以精兵攻敵不備,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西里西亞。但是,奧地利卻得到匈牙利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很快就遭到奧匈聯軍的有力還擊,預感戰局不利,他便背棄法國、西班牙、巴伐利亞等盟國,在1742年單獨與奧地利媾和。1744年,腓特烈二世又發動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1745年,他又重演單獨議和故伎,締結普奧和約:普魯士獲得土地肥美、具有發展工業優越條件的西里西亞省,而前提是承認瑪麗亞·特蕾莎的丈夫洛林大公爵弗朗茨·斯特凡(即弗朗茨一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19] 
儘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到1748年才正式結束,但腓特烈的普魯士王國卻是從1745年就退出戰爭,作壁上觀。一直到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腓特烈贏得十年的和平建設時期。在這十年裏,腓特烈不但整軍經武,並且發展經濟,為後來的七年戰爭作好準備。 [4] 

腓特烈二世七年戰爭

腓特烈 腓特烈
18世紀50年代普魯士的外交形勢越來越嚴峻。首先腓特烈與英國交好,締結《白廳條約》,保證英王在德意志的漢諾威領土不受侵犯,並以武力“對付侵犯德意志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這就大大觸怒了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而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從來也沒有忘記卧薪嚐膽,她的首相考尼茨-裏特貝格親王成功地聯合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漸漸給普魯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絞索,積極準備收復西里西亞。 [4] 
腓特烈二世看到形勢日益嚴重,決定與其坐等戰爭降臨,不如對奧地利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1756年8月,腓特烈二世率軍進攻薩克森和波希米亞,“七年戰爭”爆發。普魯士軍來勢兇猛,咄咄逼人,打得奧地利措手不及。在1757年5月的布拉格戰役中奧地利遭受重大損失。但1759年後的戰局發展,卻使普魯士軍處境日漸窘迫。在盟軍的大力支援下,奧地利在庫涅爾斯道夫戰役中大傷了腓特烈二世的鋭氣。普魯士將領戰死者近百名,被擒者數十名,首都柏林一度被俄軍佔領。1762年1月,正值普軍四面受敵、瀕臨絕境之際,俄國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去世。繼位者彼得三世非常崇拜腓特烈二世,改行親普魯士的政策,他立即下令俄國撤兵,並簽了與普魯士的同盟條約,為腓特烈二世解圍。1763年2月15日,奧地利、普魯士和薩克森三國在胡貝圖斯堡簽署了《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22]  ,條約承認了普魯士對西里西亞的所有權,保障了普魯士在中歐的強權地位。 [19]  腓特烈二世個人也贏得了大帝的稱號,更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 [4] 

腓特烈二世積極發展

七年戰爭後,腓特烈二世致力於普魯士的經濟復興。他建立起嚴格的管理體制,其特點是集中統一,講求實效。國王大權在握,不容忍下屬機構的輕率和怠慢,從而使“管理與軍隊構成普魯士的柱石”。 [19] 
腓特烈二世曾頒佈過一系列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法令。如1763年關於取消波美拉尼亞農奴依附關係的法令,以及禁止把農民驅逐出份地的命令。他宣佈保證農民的財產權和土地繼承權,責成頑固的貴族允許流離失所的農民在戰爭中被侵佔或已荒蕪的農民家園上定居下來。國家改良了奧得河和納茨河沼澤地;還曾為農民提供牲畜,修復住宅,重建村落。當時分別設立了國家和軍隊銀行。一切工業税納入軍隊銀行,該行負責支付全部軍用開支。其他款項均由國家控制。有名的柏林銀行就創建於此時。國家還控制了煙草、咖啡和鹽的銷售。對外奉行的掠奪政策和國內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條理化,使普魯士較快地興盛起來。 [19] 

腓特烈二世瓜分波蘭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
在1764年至1766年間,波蘭革新派在希望加強王權的國王默許下開始改革。但是,這些改革引起了葉卡特琳娜二世的干涉。葉卡特琳娜二世的對波政策,得到腓特烈二世的支持。1764年俄普在彼得堡簽訂的同盟條約,就是旨在反對波蘭和奧斯曼的。條約的一項秘密條款宣稱,雙方堅決不允許“波蘭共和國喪失自由選王的權利並使之變為王位繼承製”,“在必要時不惜使用武力,以反對推翻波蘭共和國的制度及根本法”。雙方還決定“用最有利的方式”,保護波蘭的東正教徒和路德教徒,使他們享有同天主教徒一樣的權利。 [21] 
1766年,俄普兩國向波蘭提出“異教徒問題”,通過它們的駐華沙大使,要求波蘭議會通過非天主教徒同天主教徒的權利平等法案。俄國和普魯士的粗暴干涉,引起了波蘭許多議員的激烈反抗,同時也加劇了俄國同奧斯曼、奧地利、法國的矛盾。 [21] 
1768年10月6日,俄土戰爭爆發。隨着俄國對奧斯曼戰爭的節節勝利,引起了奧地利的不安。俄軍的勝利直接危及奧地利在巴爾幹的利益,而俄國利用宗教問題對波蘭進行干涉,也會引起奧地利境內東正教徒的反應。與約瑟夫二世共掌政權的瑪麗亞·特蕾莎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俄國的衝突。普魯士也不願看到俄國過分強大,更不願承擔1764年俄普同盟條約中所規定的在對奧戰爭中提供財政援助的義務;而且它正急於趁機兼併把東普魯士和它本土隔開的那塊波蘭領上(格但斯克波莫瑞)。有鑑於此,腓特烈二世在1769年2月首先提出了由普、俄、奧三國瓜分波蘭的建議。 [21] 
1769年夏在尼斯和1770年秋在摩拉維亞的諾伊斯塔特,腓特烈二世和約瑟夫二世舉行了兩次會晤,就瓜分波蘭問題達成了默契。兩國君主決定迫使俄國放棄在巴爾幹的領土要求,並接受瓜分波蘭的建議。1771年7月,奧地利和奧斯曼在君士坦丁堡簽訂了同盟條約。眼看奧地利即將參戰,葉卡特琳娜二世和主持外交事務的潘寧大臣為了避免俄國外交上的孤立,阻止奧地利倒向奧斯曼一邊,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對波蘭實行保護的政策,接受了普魯士所提的由三家瓜分的建議。1772年8月5日,俄、普、奧三國在彼得堡簽訂了瓜分波蘭的條約。 [21] 
根據這一條約,三國瓜分了波蘭下述領土:普魯士得到了波莫瑞地區(格但斯克除外)、赫翁諾省(託倫市除外)、馬耳博克省、瓦爾米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及一部分大波蘭地區和庫雅維地區,共計面積3.6萬平方公里,人口58萬;俄國分得了西德維納河、德魯齊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白俄羅斯地區(包括裏夫蘭省、波洛次克省的北部、維帖布斯克省、姆什切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的東南部)和拉脱維亞的一部分,面積共達9.2萬平方公里,人口130萬;奧地利分得了維斯瓦河桑河以南地區(包括克拉科夫省、桑多米爾省的南部)、加里西亞的大部分(包括利沃夫和波多利亞、沃倫的一部分),共計面積8.3萬平方公里,人口265萬人。 [21] 
1772年9月18日,俄、普、奧三國政府發表聯合宣言,聲稱這次瓜分是為“恢復波蘭的和平和秩序”。1773年5月,波蘭議會在三國的逼迫下,批准了瓜分條約。1775年,三國又分別同波蘭訂立了不平等的通商條約。這次瓜分使波蘭喪失30%的領土、人口減少35%。瓜分前,波蘭領土為了73萬平方公里,人口1150萬;瓜分後波蘭只有領土52萬平方公里,人口750萬。 [21] 

腓特烈二世繼承糾紛

1778年,奧地利和普魯士為巴伐利亞王位繼承問題發生嚴重糾紛。巴伐利亞邦的統治家族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選帝侯沒有子嗣,嫡系行將斷絕。這時奧地利要求巴伐利亞在選帝侯馬克斯·約瑟夫死後訂立一個條約,承認哈布斯堡王朝對下巴伐利亞的要求,明德爾海姆領地以及波希米亞在上普法爾茨的前采邑應立即割讓給奧地利,而不管當地居民的異議。奧地利軍隊佔領了這些地區。普魯士無論如何都要阻止奧地利擴大它在帝國內部的地盤,因而表示激烈反對。腓特烈二世於1778年7月率領軍隊開進了波希米亞,期間只發生了一些小規模的戰鬥,並由普魯士軍獲得了勝利 [23]  。作為俄國的同盟者,腓特烈二世希望獲得俄國的軍事援助,但葉卡特琳娜二世想作為這次王朝戰爭的仲裁人。她一面向維也納提出一項威脅性的宣言,要瑪麗亞·特蕾莎“充分滿足德意志諸侯的正當要求”;另一方面,俄國駐普魯士的代表,“擺出一副代表本國宮廷前來向德意志發號施令的全權公使的架勢”。根據普奧雙方的要求,俄國和法國一起作為調停人,1779年5月13日,普魯士和奧地利在鐵申簽訂了《切欣條約》 [23]  。俄國保持了對普魯士的良好關係,但不允許它實際上加強自己;奧地利也沒有實現自己的要求,但是得到了面積不大卻很富裕的博格豪森地區。 [21]  [23] 
1785年7月,腓特烈二世組織起諸侯聯盟,加入該盟的共有15個德意志邦國。 [19] 

腓特烈二世因病逝世

1785年8月,腓特烈二世淋雨後發燒,並由此換上了頭疼和哮喘。 [24] 
1786年8月17日凌晨 [19]  ,腓特烈二世於無憂宮中在他的沙發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歲。他身後無子,由侄子繼承皇位,就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 [24] 

腓特烈二世為政舉措

腓特烈二世登基後厲行改革,他的改革涉及很多方面,其主體是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 [10]  [27] 

腓特烈二世政治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
政治改革主要是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旨在削弱容克貴族特權,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嚴刑峻法,制訂法律典章。這是腓特烈二世所實行的開明專制的主要內容: [10] 
行政改革
腓特烈二世的先輩們,為贏得容克們支持,曾給他們種種特權。根據1653年的邦議會決定,容克貴族有權無限制地向農民徵取勞役、地租等,對農民行使審判權和警察權,不僅把農民本身,而且把農民全家都變成農奴。腓特烈二世繼位後,為克服各省的離心傾向和削弱容克的特權,陸續設置了一系列中央管理部門。1740年建立商業手工業部,1746年建立軍事管理部,1766年建立財務關税部,1768年建立礦業冶金部,1777年建立林業部。通過 加強中央政權使各省的相應部門逐漸失去作用。 [10] 
腓特烈二世對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諾教徒,天主教徒)寬容開放,是他內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裏德里克花園那裏,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並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紀獨一無二的景緻。但是對猶太人的歧視,腓特烈二世卻是一字不漏的繼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訂後的總特權政策。普魯士是歐洲第一個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國。在他的統治下,同性戀者並不會受到迫害。 [4] 
腓特烈二世希望徹底廢除農奴制,但在普魯士地主的強烈反對下失敗。但在國王的屬地上卻能逐步實行,腓特烈二世在新開闢的地區裏建立小鎮和農村,讓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入住。當出於國務原因而需要延長農奴合同的時候,這些幫工,僱農和女僕會被問及他們僱主的情況及待遇,管理不善的僱主,其手下的僱農將有可能被調派到有妥善管理記錄的僱主處。 [4] 
司法改革
腓特烈二世對法律的發展貢獻良多,他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7]  1740年6月3日,剛剛即位的腓特烈二世下令給司法大臣,規定除了反對國王、叛國以及重大的謀殺事件外,普魯士將不再有刑事被告。這也標誌着腓特烈二世立法和司法改革就此開始。 [6] 
18世紀40年代中葉,腓特烈二世讓法學家們擬定一個新的、普遍有效的立法體系,以統一普魯士各省中不相一致的、互相矛盾的立法。馮·柯克採伊是國王立法和司法改革的主要助手和主持人。腓特烈二世在馮·柯克採伊的幫助下,確定了法庭規章制度,統一了法院組織章程與檢察章程。《普魯士國家公法》的制定無論是對普魯士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有重要影響,儘管這一巨大的立法工作直到腓特烈二世去世後五年才得以完成,但腓特烈二世和馮·柯克採伊無疑為其制定奠定了基礎。 [6] 

腓特烈二世經濟

工業
首先,改革國家經濟管理部門,以利於中央對經濟的統一領導。 [5] 
腓特烈二世繼位時,主管國內事務的中央政府機構是建立於1723年的總理衙門,由政府大臣和樞密院顧問組成,負責向國王提供建議,並按照對各省的管理分成幾個部門。因此,總理衙門是一個全能型政府機構,其存在的原則一是大臣對國王聯合負責,二是以地域而不是以職能行使職責。 [5] 
顯然,這樣的機構存在兩個突出的弊端,其一是不能使王國事務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實行中央集中領導;其二是不利於中央對各經濟部門實行專業化管理和領導。因此腓特烈二世對該機構進行了許多改革。這些改革總的來説,主要是建立一些新的職能型政府部門,以代替全能型的總理衙門,加強對部門經濟的領導。1740年到1777年,腓特烈二世先後建立了工商業部、軍事管理部、財務關税部、礦業冶金部、林業部等新的職能型部門,到其統治結束時,基本上在中央建立健全的政府經濟部門,加強了對經濟工作的統一有效領導。 [5] 
其次,因地制宜,採取不同政策促進採礦業和冶金業的發展。 [5] 
為了加強對普魯士重工業的開發和領導,腓特烈二世於1768年成立了王家礦業署。他指示該署負責人海尼茨制定重組和擴大普魯士制鐵工業的計劃,並撥出26萬塔勒用於擴大和改善採礦業和冶金業。在國家參與重工業發展中,以開發西里西亞最為典型。腓特烈二世通過立法,擴大王室對西里西亞礦藏資源的所有權,大力發展國有企業。1740年以前,西里西亞的地主們擁有在他們領地範國內發現的礦藏的所有權。為了便於國家大規模的開發、利用西里西亞的礦藏資源,腓特烈二世於1756年頒佈了“礦業法”,規定王室應獲得該地礦石產量的十分之一。七年戰爭以後的重建時期,他又制定了新礦業法,據此,國家獲得了將某一地區指定為王室礦業特許租借地的權利。私人開採者只有在取得王室特許後才能開採礦石。 [5] 
1753年至1754年,政府在馬拉帕涅和克雷茲堡建立了三座鼓風爐,為解決人力不足問題,政府採取不承擔各種義務、低税率、疾病工資、住房津帖、免服兵役等優惠政策,吸引曼斯菲爾德、勃蘭登堡、薩克森的技術工人和、礦工移居西里西亞,從而保證了國有企業職工的素質。 [5] 
再次,力圖改變國際貿易模式,積極扶植紡織業的發展。 [5] 
在腓特烈二世統治時期,紡織業是普魯士最大的也是唯一能生產出口物品的製造業部門。為了改變普魯士以出口穀物和原料為主的國際貿易模式,減少國際貿易中的逆差,腓特烈二世採取各種措施保護、扶植紡織業的發展。繼位不久,他就頒佈了一項禁令,嚴格禁止出口毛皮、羊毛和紗錠,禁止外國紡織品進口,違者處以死刑。為解決資金不足問題,腓特烈二世通過王家賜予和成立抵押銀行貸款形式,向紡織業主提供資助。他還設立了“絲織業基金”,由國家信貸機構提供10萬塔勒的初始基金。該基金由紡織業負責人管理,不受財政局控制。此外,政府還每月向絲織業提供津帖,即使在經費睏乏的七年戰爭期間,他還給制絲業業主提供5萬塔勒的資助。為解決織工短缺問題,腓特烈二世採取向外國企業家和技工提供機器、津貼、年金和減免税額等特權,吸引他們來柏林工作。在七年戰爭期間,每年用於引進外國熟練工匠的費用仍達3000塔勒。由於採取以上種種措施,普魯士的紡織業迅速發展。據海茨貝格1785年的統計,普魯士毛紡織品年出口值達400萬塔勒。僅西里西亞的亞麻出口值就由1748年的350萬塔勒增加到1790年的590萬塔勒。 [5] 
農業
1.建立經濟穩定的農民階層 [5] 
第一,由“保護”農民向“解放”農奴發展。腓特烈二世繼續奉行其前輩試圖禁止領主驅趕和虐待農民的政策。1750年,蓋特伯爵夫人因虐待女奴而被處六年監禁。腓特烈二世認為宣判太温和,命令重新審判。腓特烈二世首先在波美拉尼亞,以後又在其他地區減輕農民的勞役,改每週六天的勞役為三天。1777年,他宣佈農奴使用土地權可以世代相傳。這無疑對限制領主驅趕農民、剝奪農民的土地有積極意義。更重要的是,腓特烈二世開始向傳統的法律原則開刀,在解放農奴的道路上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1763年,他頒佈法令,取消波美拉尼亞農奴依附關係。1771年11月8日,他下令廢除普魯士的所有人身依附和奴役狀態。儘管他的這些政策遭到了貴族領主的強硬反對,但其政策的制定和在一定程度與範圍的貫徹執行,對農奴制度進行了衝擊,奠定了19世紀斯太陽——哈登堡及以後一些政治家解放農奴政策的基調。第二是鼓勵移民,擴大生產者隊伍。腓特烈二世利用鄰國每一次提高税額,每一次天災人禍之機會,鼓勵、吸引外國人移居普魯士。在他統治期內,共新建了539座農民村落,有42萬個農户移居普魯士。這些移民除隨身攜帶了大量實物外,還帶來了他們的技藝。腓特烈二世用在移民身上的直接費用達2500萬塔勒。他還以減免賦税、免服兵役等措施優待移民。這對於穩定移民情緒,使其迅速適應新環境,安家立業,發展生產都有積極意義。 [5] 
2.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 [5] 
隨着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糧食和其它農業品的需求量擴大了。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腓特烈二世鼓勵大規模興修水利,開墾荒地。18世紀50年代,政府實施了一項由工程師馮·哈萊姆制定的大規模改造沼澤地計劃,併為此動用了軍隊。1753年,排幹沼澤地15000公頃,有6000餘人遷居到這片新的肥沃土地。對奧德河流域的治理使腓特烈二世得到了22.5方公頃土地,在此建立起12000個小農家庭。對此,腓特烈感嘆自己不費一槍一彈就“贏得了一個省”。 [5] 
3.建立農業貸款銀行,向地主和農民提供農業生產用貸款 [5] 
為了幫助地主和農民解決農業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腓特烈二世採納了柏林商人佈雷的建議,分別在西里西亞、馬爾克、勃蘭登堡和波美拉尼亞建立了三家農業貸款銀行。這些銀行通過發行抵押債券,向大地產所有者提供大量資金。西里西亞的農業貸款銀行第一發行債券就達2000萬塔勒,其中腓特烈二世提供了20萬塔勒。這些錢被用來實施改良土壤、植樹造林以及作為農業生產資金,對普魯士的農業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5] 
4.鼓勵學習外國先進耕作技術,努力改善普魯士農業生產條件 [5] 
腓特烈二世十分注意英國和荷蘭農業生產方法的成就。他支持翻譯出版英國經濟學家阿瑟·楊格有關農業方面的著作,聘請英籍經濟學家來普魯士工作,派遣國有土地承租人的子孫們去英國學習農業生產方式。腓特烈二世重視改善牲畜品種和質量。他引進西班牙美利奴的細毛羊,鼓勵農民在冬季圈養羊。在他統治期內,牲畜數量迅速增加,僅西里西亞和勃蘭登堡兩地,就有羊3.5萬隻。為了提高國產煙草質量,節省國家在購買美洲煙草上的開支,腓特烈二世於1780年責成化學家阿卡德研究改進煙草種植問題。當阿卡德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時,腓特烈二世賜給他500塔勒,表彰他在改進煙草種植方面做出的貢獻。 [5] 
貿易
腓特烈二世即位時,普魯士還不是德國的主要經濟區,其國內外貿易都很不發達。因此,腓特烈二世在努力扶植農工業發展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發展國內外貿易。 [5] 
首先,通過戰爭擴大普魯士版圖,改變中歐貿易路線,為普魯士爭得更多的市場。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間,發動或參與了四次對外戰爭。通過戰爭,普魯士領土由分散到集中並不斷擴大,中歐的貿易路線發生變化,普魯士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説,1786年普魯士之地位,是在犧牲周邊國家,尤其是波蘭、奧地利、薩克森的利益基礎上取得的。 [5] 
1769年至1770年,腓特烈二世藉口保護其領地免遭瘟疫威脅,強行佔領了西普魯士的大部分地區和涅茲地區。1772年,兼併了波蘭波羅的海沿岸的幾個省。他又幾次重劃疆界,巧取了但澤附近和涅茲河流域的一些村莊。腓特烈二世還控制了梅梅爾和馬格德堡之間的所有領地。這些領地不僅使普魯士每年有170萬塔勒的收入,而且其原屬波蘭的經濟貿易特權也轉歸普魯士所有了。 [5] 
其次,修築運河,改善交通,為發展貿易創造運輸條件。改善交通狀況,是腓特烈二世促進貿易發展的重要一環。他在這方面的主要措施是開鑿運河,建設港口、碼頭,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溝通奧得河和哈威爾河的芬諾運河重建工程於1746年竣工,1757年,連接易北河和哈威爾河的普勞恩運河開通。通過這條水路,把易北河與奧得河連接起來,方便了北海和波羅的海許多港口城市同柏林、馬格德堡、布累斯勞及法蘭克福等內陸商業中心的貿易聯繫和貨物運輸。1757年底,連接奧得河與維斯瓦河的布羅姆貝格運河建成,吸引了波羅的海的對普貿易;與此同時,整治魯爾河的工程大規模展開,以便馬爾克縣的煤和金屬製品順利地運往萊茵河地區。 [5] 
再次,成立海外貿易公司,擴大對外貿易。第一次瓜分波蘭後,普魯士獲得了西普魯士省,控制了維斯瓦河下游和波羅的海沿岸的一塊狹長地帶。當時,掌握這一地區貿易的主要是但澤商人。為了儘可能利用第一次瓜分波蘭後所獲得的經濟優勢,腓特烈二世除了繼續採用政治、軍事等壓力迫使波蘭和但澤當局就範外,還於1772年10月在馬林温德成立了海外貿易公司,以便從但澤商人手中奪取這一地區的貿易特權。該公司擁有在普魯士東部省份經營鹽業進口貿易的特許權;所有沿維斯瓦河下游運輸的石臘,必須全部賣給該公司;他有權在斯德丁和其他普魯士的波羅的海港口獲得地皮和建造倉庫。當美國宣佈獨立時,腓特烈二世承認了美國政府,並於1785年同美國達成一項貿易協定。 [5] 
財政
1768年,普魯士的財政收入為1380萬塔勒,隨着政府支出的日益增加,原有的貨幣政策、税收體制和管理方法,已越來越不適應政府需要了。因此,七年戰爭以後,腓特烈二世圍繞迅速治癒戰爭創傷,穩定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主題,多方調整和改革財政政策。腓特烈二世採取的第一項財政政策是緊縮通貨,平抑物價,穩定金融,改善經濟環境。戰爭結束後,腓特烈二世認識到,普魯士的重建工作,不能再靠通貨膨脹的政策,一個穩定的貨幣體系是普魯士經濟復興所必需的。因此,他於1763年5月頒佈鑄幣法,規定了各種不足值貨幣同戰前幣值兑換的比率,收回了一些不足值貨幣;1764年3月,他又頒佈新的鑄幣法,規定以1:19.75的比率鑄造的塔勒價值,比戰前的幣值低40%,這實際回到了戰前1馬克純銀鑄幣14塔勒的標準。這項政策對於使國家經濟在穩定的金融體制基礎上覆興和發展,有着深遠的意義。 [5] 
腓特烈二世財政政策的第二項內容是實行煙草、咖啡和鹽業專賣,以此增加財政收入。腓特烈二世於1766年7月成立了煙草管理總局。該局擁有進口、加工、銷售煙草的絕對權力,並建立了一支查堵走私和其他違反專業權行為的防衞力量。他在1776年宣佈,煙草專賣每年可帶來100萬塔勒的收入。到腓特烈二世統治結束時,這項收入高達128.6萬塔勒。煙草專賣的成功,使腓特烈二世於1776年和1781年分別實行鹽和咖啡專賣。腓特烈二世要求居民每年至少買一配克鹽。還規定了農民為其牛羊等牲畜購買鹽的數量。1778年至1779年的統計表明,鹽業專賣所得收入計130萬塔勒。咖啡專賣的進口業務由海外貿易公司控制,每一個省都成立了一個咖啡棧。為了防止走私,政府採取了不得人心的手段,即緝私員不僅可以在城門口,而且可以在街道上把行人攔住檢查,居民的住房可隨意闖入,強行搜查。 [5] 
腓特烈二世財政收入的第三項內容是改革税收制度,加強税收管理。腓特烈二世在1776年建立了財政關税部,把以省為基礎徵收間接税的工作,改為全國統一徵收關税和消費税,朝着統一普魯士財政管理的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5] 
腓特烈二世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大量儲備黃金,以備戰爭之需。他建立了一些常設性庫存,如波茨坦的“王家庫存”,用於西里西亞防守的“西里西亞珍寶庫”,用於易北河流域駐軍的“馬格德堡糧草基金”等。到1786年腓特烈統治結束時,僅“王家國庫”中的戰爭儲備金額就達6000萬塔勒。從流通中抽出大量貨幣儲存起來,作為戰爭基金,使本來就有限的資金閒置起來,不能用於正常的經濟發展,對普魯士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5] 

腓特烈二世軍事

軍事改革
一、發展軍備工業,改善武器裝備。腓特烈二世繼位時,普魯士只在柏林有一個鑄造廠、一個火藥廠,在施潘多有一個步槍廠,在庫爾馬克有幾個冶金廠,在埃伯斯瓦爾德有個銅廠。雖然普軍當時的需求很小,但軍備生產仍難滿足需要,不得不從荷蘭等國進口武器。為防止大批資金流向國外和使軍隊的需求建立在本國軍備工業基礎上,腓特烈二世大力發展軍備工業。1741年在佈雷斯勞建立了第二個大鑄造廠,又在波茨坦建立了步槍廠,並不斷擴大現有軍備工業的生產能力。1741年—1762年普魯士共生產了1500門加農炮。1746年—1756年柏林火藥廠年產量從4000擔增至5000擔。軍備工業的發展為改善武器裝備提供了前提。1740年普軍有2425門加農炮、252臼炮和54門榴彈炮,共計2731門。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普軍有6224門炮,即1860門野戰炮、4113門要塞炮和251門攻城炮。火炮重量也大大減輕。1754年起裝備的新3磅炮和6磅炮,其重量分別只有207公斤和250公斤,而1740年3磅炮和新6磅炮分別重386公斤和746公斤。七年戰爭前裝備的12磅炮重是375公斤,而原12磅炮重1440公斤到1600公斤。火炮的重量減輕,機動性提高。 [10] 
二、改組騎兵和炮兵。腓特烈二世繼位時,普魯士騎兵由騎着笨拙的馬匹、只受過射擊訓練的重裝騎兵組成。1741年4月10日,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的首次會戰莫爾維茨會戰中,數量和質量均居劣勢的普魯士騎兵很快被奧地利騎兵逐出戰場。這次會戰後,腓特烈二世和騎兵指揮官澤德利茨立即着手改組騎兵。改組後的騎兵包括胸甲騎兵龍騎兵和鏢騎後騎兵。前兩種騎兵通常以5箇中隊編成一個團,後一種騎兵則以10箇中隊編成一個團,每個中隊約120人。為對付奧地利的邊防輕步兵部隊,腓特烈二世增加了輕騎兵的數量。在騎兵訓練方面,騎術受到重視,射擊和徒步行走退居次要地位。胸甲騎兵不再配備手槍,龍騎兵也不再配備卡賓槍,騎兵的武器裝備大大減輕,提高了前進速度和衝鋒的猛烈性。普魯士騎兵在神速地有組織地衝鋒,迅速變換隊形,巧妙向翼側衝鋒,衝鋒後迅速集合變更部署等方面,是任何騎兵都不能相比的。對炮兵的改組最重要的是把炮兵分成營屬炮兵和重炮兵。3英磅和6英鎊屬於營屬炮,在作戰中伴隨步兵,在會戰時通常置於營團之間前20步。前進時需要大量的人力拖炮行進,在1200步的距離上開火,當接近400步時就轉入中間地帶佔領陣地。當步兵開始端刺刀衝鋒時,營屬炮兵停止炮擊,以免誤傷前進中的本方步兵。他還首創了騎炮兵,即讓自己的部分炮手乘馬以增強炮兵的機動性。炮兵由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開始時的輔助兵種發展為與步兵和騎兵並列的三大兵種之一。 [10] 
三、嚴明紀律。貴族和軍隊是普魯士王權的統治支柱。軍官只能由貴族擔任,使貴族和農民之間的階級對立充分反映到軍隊內部來。士兵則是招募來的,以打仗為職業的僱傭兵,其中還有不少外國人。士兵絕大部分出身農民,也有不少流氓、地痞和無賴。把這樣的烏合之眾組成軍隊和僅用年輕的貴族擔任軍官,官兵之間的對立十分尖鋭,士兵們不可能有報效國家和人民等高尚的精神, [10]  所以隨着普魯士軍隊的迅速壯大,腓特烈二世極力要求軍隊具有鐵的紀律,把“嚴明軍紀”上升到了“軍魂”的高度。當時腓特烈二世着重培養軍官的忠誠服從精神和軍人榮譽感,並通過他們和嚴厲的軍法來控制整個軍隊。對士兵的訓練更是異常嚴格,皮鞭加棍棒的野蠻軍法充斥整個軍隊。 [1] 
四、完善戰略戰術。腓特烈二世打破了單純依賴兵站進行物質補給的陳規,採取的辦法是:每個士兵的背袋裏裝帶3天的口糧,團屬補給車隊攜帶部隊8天的麪包定量,軍的補給車隊攜帶1個月的食品供應量。同時,他又在柏林、施潘多、佈雷斯勞、比爾格、卡塞爾、尼斯、格里高等地建立了倉庫,從而將部隊和兵站連結起來,創造了十分有效的運輸體系。在戰略上善於利用軍隊高速敏捷的運動,在遲鈍的敵人來不及作出有效反應之前,在關鍵性的陣地和方向上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力求速戰速決。 [10] 
腓特烈二世還把線式戰術發展到最完善的地步,創造了斜形線式戰術。軍隊使用燧發槍後,戰鬥隊形的縱深越來越淺,開始從6列減少到4列乃至3列。這種戰鬥隊形通常中間是縱深極淺、正面極寬的線狀橫隊,兩翼是騎兵橫隊,步兵火炮配置在正面或橫隊之間,而重炮則配置在兩冀。線式戰術的優點在於充分發揚火力,致命的缺陷是縱深極淺的橫隊顯得異常單薄,十分容易被突破,而且由於正面過寬,翼側遭到攻擊時不能相互救援。許多戰術家已經認識到這個弱點,並試圖增加一條步兵線加以解決。第二條步兵線的功能是加強第一條步兵線的薄弱點和擊退來自側翼或背後的進攻。大多數將領都把自己一方的正面擺得儘可能長,以便進行側翼運動,包圍敵一翼,從側面動搖敵人而不是從正面進攻並擊敗敵人。但是戰線越長兵力就越薄弱,結果採用這種戰術的軍隊缺少必要的兵力取得成功。在腓特烈二世之前就有人研究斜形線式戰術問題,腓特烈二世非常熟悉蒙特柯考利等人研究斜形線式戰術的著作,並在戰爭實踐中不斷嘗試、完善和創造,成為集大成者。要使一翼比另一翼強非常簡單,但只要敵人發現就會採取反措施,用較強的一翼對付較弱的一翼。因此為達成擊敗敵一翼之目的,需要進行巧妙的機動。腓特烈二世通常的做法是,用進行包圍的一翼及中央的部分兵力攻擊所選定的那一翼,其餘部隊配置在後面。其他部分敵軍因被固定在線式戰術隊形中自己位置上,無法救援被攻擊的一翼。這樣攻擊部隊以優勢兵力在一冀取得勝利後,其餘部隊立即前進取齊對中央敵軍展開進攻,已得手的一翼轉而猛攻中央敵軍的翼側。採用斜形線式戰術既可以保持線式隊形,又可以用優勢兵力攻擊敵軍戰鬥隊形的任何部分。斜形線式戰術是腓特烈二世多次取勝的戰術上的原因。 [10] 
對外擴張
腓特烈二世信奉“強權即公理”,在其鐵腕統治下,普魯士的國力迅速上升,在很短時間內便躍居歐洲強國之列。在此基礎上,腓特烈二世不斷進行對外戰爭,擴張領土。 [1]  1740年12月,腓特烈揮師突襲奧地利,一舉奪取了富庶的西里西亞省。1744年,腓特烈撕毀佈雷斯特和約,以閃電般的攻勢取道薩克森侯國,直搗奧地利波希米亞省首府布拉格,進而兵抵維也納城下。1756年8月,腓特烈指揮普魯士軍隊以迅猛動作突然侵入薩克森,率先挑起“七年戰爭”。 [9]  到1786年他去世時,普魯士的領土擴大了1.6倍,人口也由300萬增至500萬。普魯士的迅速崛起,為19世紀下半葉德意志的統一和復興奠定了基礎。 [1] 

腓特烈二世教育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
西里西亞戰爭結束後,在腓特烈二世的主持下,柏林科學院得以成立,而腓特烈本人也成為其名譽會員。同時,腓特烈撥出一筆皇室費用為科學獎學金,用以鼓勵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更為重要的是,腓特烈對基礎教育進行了改革。他要求所有貴族子女都必須進學校學習,而其中的男性子弟還必須進入軍校並在軍隊服役至少5年。 [9] 
腓特烈還將其父開創的義務教育制度發展完善。1763年8月,他頒佈了《普魯士普通學校規程》,規定5至13歲的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普魯士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了比較規範的強制性義務教育制度的國家。1765年,又發佈了《西里西亞學校法》。在他統治時期,普魯士興建了數以百計的學校。 [9]  這些法令為普魯士國家對教育的控制及建立國家學校制度打下基礎。 [8]  此外,他還支持藝術的發展。腓特烈二世還經常在無憂宮中接待各式的思想家,伏爾泰就曾與腓特烈二世在波茨坦會面過。 [7] 

腓特烈二世歷史評價

腓特烈大帝紀念郵票 腓特烈大帝紀念郵票
薩克森-哥達公爵夫人:他堅韌不拔,志存高遠,才華橫溢,魅力四射。 [22] 
英國麥考利勳爵:他的惡行,歷史都無法正視;他的惡名,諷刺作品都恥於提及。 [25] 
奧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他真是一個天才,一個無與倫比的演説家,雖然他説的每一個字裏都流露出邪惡。 [26] 
法國米拉波描述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柏林的情景:一切都很昏暗,沒有人悲傷,一切都很忙碌,沒有人憂慮。沒有一張臉上不露出解脱和重燃希望的表情;沒有一點惋惜,沒有一絲嘆息。沒有一句褒獎。這位身經百戰、聲名顯赫的偉人在開創了一個延續了幾乎半個世紀的政權之後,得到的竟是這樣的待遇?全世界都希望他死去,全世界都為此慶賀。 [28] 
德國埃米爾·杜·博伊斯·雷蒙:霍亨佐倫的歷史,現在看來更多的是新德意志帝國的史前史。而將普魯士成功轉變為歐洲大國的腓特烈大帝,現在看來也的確是這個王國的奠基人。 [29] 
德國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讚揚腓特烈二世“是統治者中第一位固守國家普遍原則,始終將國家利益作為最基本原則的人。”(《歷史哲學講堂》) [29] 
拿破崙·波拿巴: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就越顯得他的偉大,這是我們對於他能説出的最高的讚譽之詞。 [4] 
德國赫爾曼·戈林1936年10月在一次體育宮演講中將腓特烈二世定義為第一位“普魯士王位上的國家社會主義者”。 [30] 
崔健主編《西方帝王簡説》:即使忽略他作為政治家的作為和他對立法所做的貢獻,單憑他在軍事上的表現,就足以使他在歷史上佔一席位。在西方軍事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歷代名將中的地位,可能僅次於亞歷山大、凱撒、漢尼拔、拿破崙這四大軍事家。 [4] 

腓特烈二世軼事典故

腓特烈二世音樂天才

腓特烈二世熱愛音樂且擅長吹奏長笛,他對演奏長笛的喜愛,已經到了每週要演奏好幾晚的程度。事實上,腓特烈二世是一位極富天賦的音樂家。僅他自己就譜寫了超過100首笛子奏鳴曲以及4首交響曲,甚至有傳聞提到他的創作還包括為紀念他自己在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中的霍亨弗裏德堡戰役獲勝而譜寫的《霍亨弗裏德堡進行曲》。腓特烈二世摩下有自己的樂隊和樂手,受聘於他的宮廷樂手包括卡爾·海因裏希·格勞恩、約翰·約阿希姆·鄺茲、弗朗茨·本達以及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兒子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 [11]  德國畫家阿道夫·馮·門採爾於1850年—1852年間創作完成了油畫《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長笛音樂會》,描繪的就是腓特烈二世正在為自己的姐姐、邊疆伯爵夫人威廉明妮接風洗塵,進而親自演奏的場景。 [11] 
《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長笛音樂會》(吹長笛者為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長笛音樂會》(吹長笛者為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崇拜法國

腓特烈二世一生都是法國文化的崇拜者,特別熱衷法國的巴洛克文化和啓蒙文化,而對於德意志文化,腓特烈根本沒正眼瞧過,《尼伯龍根之歌》首次出版時他極盡諷刺挖苦。他甚至不屑於講德語,因為在他眼中德語是粗鄙的馬車伕所用的語言,他一生都用歐洲通行的外交語言法語進行交談和寫作,當然這也是為了普魯士王國贏得歐洲範圍的影響力所着想。 [16] 

腓特烈二世愛狗成癖

腓特烈二世有一個怪癖:愛狗勝過愛人。這有可能是,當年他的父親曾強迫他觀看處死協助他出逃的同伴軍官馮·卡特所造成的心理創傷的緣故。受到心理創傷的腓特烈之後就再也不親近任何人,陪伴在他身邊的只有九隻愛犬。無論什麼時候,這些狗都陪伴在他身邊,甚至能和他在同一張牀上睡覺。 [17] 
當時普魯士宮廷裏就有種説法:如果想討好腓特烈二世,那麼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表現出你也很喜歡狗。還有人曾目睹某個倒黴的僕人不小心踩到了腓特烈二世的愛犬,結果激起了腓特烈二世“從未曾有過的暴怒”。 [17] 
腓特烈二世愛狗成癖,他不僅公開表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句話是腓特烈二世最早提出的 [14]  ),還誇獎狗“有着所有善良人類的美德,卻沒有任何人類的不足”。腓特烈二世的愛犬比徹是他最信任的臣下羅滕堡公爵送給他的,見到比徹之後,他不曾離開它半步。1745年普奧戰爭爆發,親臨前線的腓特烈二世也和平常一樣帶着比徹。但沒想到的是,在膠着的戰鬥中,比徹居然跑到敵軍陣營之中,被一名匈牙利將軍俘虜了。徹夜難眠的腓特烈二世極度焦慮,卻不是為了戰爭,而是擔心敵人殺死比徹。最後,他責令羅騰堡公爵暗中主持戰俘交換談判,將比徹“贖”了回來。 [17]  當愛犬歸來之時,腓特烈二世高興得幾乎發狂,擁抱着自己的愛犬,淚水充滿了眼眶。 [14] 

腓特烈二世主要作品

腓特烈二世是18世紀影響很大的一位作家,寫有大量法文著作。他在1740年寫下的《反馬基雅維利》(Anti-Macchiavell)用進步的角度分析了馬基雅維利的國家政治觀點。 [7]  此外,他還著有《給將軍們的訓詞》《當代史》《七年戰爭史》《反對權術主義》等著作。 [19]  [27] 

腓特烈二世人際關係

父親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688年—1740年),1713到1740年在位,有“士兵國王”(Soldaten König)的稱號。雖然他並沒有大規模的奪取土地,在其治下極大地充盈了國庫,締造了當時全歐洲最強大的軍隊。 [3] 
母親
索菲·多羅特婭,英王喬治二世的妹妹。 [19] 
妻子
伊麗莎白·克里斯蒂娜(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不倫瑞克—貝韋恩侯國公主。 [19] 

腓特烈二世後世紀念

腓特烈二世宮殿

無憂宮 無憂宮
1745年,腓特烈二世委託宮廷建築師喬治·温徹斯勞斯·馮·克諾伯斯多夫在波茨坦建造了無憂宮,作為建築愛好者的腓特烈二世親自完成了最初的草圖。宮殿的建造初衷是作為國王的夏季避暑之地,能夠遠離朝堂,在此休養生息和專注個人興趣。腓特烈二世原本只想在山丘上搭建一座階梯式的葡萄園。為此,建築師設計了一座單層的大型宮殿,四周圍繞着一些種有葡萄藤和果樹的曲線形梯田。宮殿內部和外部之間沒有台階或門檻的特別設計出自腓特烈二世的明確要求,目的是想要直接從他的房間進入到陽台和葡萄園。這座宮殿的大廳雅緻至極,卻並沒有過度的奢華。但這並不妨礙無憂宮同時具有作為覲見場所的特徵——寬敬的主庭院內,有柯林斯柱式的柱廊迎接到訪的貴客。宮殿中央,門廳和明亮的卵形大理石廳佔據了主要位置;門廳內不乏圓柱、金色石膏飾和天頂壁畫裝飾;天頂壁畫更是整棟建築的焦點,其上方的橢圓形穹頂上同樣飾有金色石膏飾,還有一道來自天頂的光束,大理石鑲嵌出精美絕倫的花序和花朵圖案。 [12] 

腓特烈二世墓址

腓特烈二世去世前的意願是在無憂宮露台他的愛犬旁下葬,但他的繼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卻將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底下墓室裏。1844年,他的棺材被移往馬堡的伊莉薩白教堂。1852年,在路易·費迪南德的發起下被遷到霍亨索倫城堡。但直到德國統一後的1891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才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話“Quand je suis là,je suis sans souci”(吾到彼處,方能無憂)。人們在英靈殿(Walhalla)為他塑半身像以作紀念。 [15] 

腓特烈二世紀念碑

腓特烈騎馬像 腓特烈騎馬像
在腓特烈二世去世後,人們樹立很多紀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腓特烈大帝騎馬像。 [13]  二戰時塑像倖存,並在民主德國時期重建。
參考資料
  • 1.    “鐵血君王”的治軍之道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6-12-28]
  • 2.    18世紀歐洲怎麼打仗 以鐵的紀律保障“排隊槍斃”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0-08-23]
  • 3.    普魯士的前世今生  .界面新聞[引用日期2020-09-23]
  • 4.    崔健主編.西方帝王簡説.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10:第270-273頁
  • 5.    何蘭. 論腓特烈二世的經濟政策[J]. 北方論叢, 1992, (1):107-111.
  • 6.    貟紅陽著.德意志的文明史: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11:第148頁
  • 7.    任思源主編.歐洲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1:第198-199頁
  • 8.    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教育大辭典 第11卷 外國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2:第243頁
  • 9.    李曉麗,蔣菊平編著.當王安石遇到腓特烈二世:遠方出版社,2008.12:第152頁
  • 10.    程廣中. 論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改革[J]. 求是學刊, 1991(5):87-91.
  • 11.    王加著.畫外有音: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11:第195-201頁
  • 12.    (意)克勞迪婭·贊倫,(意)丹妮拉·塔拉著.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9.02:第136頁
  • 13.    從薩克森看德國︱柏林的興起與普魯士超越薩克森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4-03-26]
  • 14.    狗年説狗:“汪星人”的前世今生  .北京週報[引用日期2024-03-26]
  • 15.    李曉麗,蔣菊平編著.當王安石遇到腓特烈二世:遠方出版社,2008.12:第165頁
  • 16.    柏悦.德國史話:中國書籍出版社,2021.10:第101-102頁
  • 17.    歷史飛鳥.腓特烈二世:狗比人重要[J].傳奇故事, 2018, (08):P9.
  • 18.    (英)蒂莫西·布萊寧著;慄河冰,成昱臻譯.弗里德里希大王 開明專制君主與普魯士強國之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1.12:第37-39頁
  • 19.    朱庭光主編.外國曆史名人傳 近代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1.10:第286-291頁
  • 20.    (英)蒂莫西·布萊寧著;慄河冰,成昱臻譯.弗里德里希大王 開明專制君主與普魯士強國之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1.12:第41-42頁
  • 21.    王繩祖主編;魯毅等卷主編.國際關係史 第1卷 1648-1814: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12:第288-294頁
  • 22.    (英)南希·米特福德;羅峯譯.腓特烈大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5:第262-263頁
  • 23.    (英)南希·米特福德;羅峯譯.腓特烈大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5:第295-296頁
  • 24.    (英)南希·米特福德;羅峯譯.腓特烈大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5:第306-309頁
  • 25.    (英)南希·米特福德;羅峯譯.腓特烈大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5:第271頁
  • 26.    (英)南希·米特福德;羅峯譯.腓特烈大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5:第288頁
  • 27.    腓特烈二世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4-04-06]
  • 28.    馮亞琳.德國文化記憶場: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10:第247-248頁
  • 29.    馮亞琳.德國文化記憶場: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10:第250-252頁
  • 30.    馮亞琳.德國文化記憶場: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10:第25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