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脾陰

鎖定
①指存在於脾臟的陰液(包括血液津液等);
②指脾臟本身,與胃陽相對而言,脾臟為陰,胃腑為陽;
③指與脾陽相對的脾陰。
中文名
脾陰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脾陰概念

①存在於脾臟的陰液。
②脾臟。
③與脾陽相對的脾陰。

脾陰中醫解讀

脾陰概念尚處爭議,一般認為,脾陰是脾臟的陰液,即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營血、津液、脂膏之類,是介於血氣(陰陽)之間似氣似血的物質,與他髒之陰有異。還有人認為:脾陰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脾陰如前所述,廣義脾陰則指構成和濡潤脾(包括胰)的一切陰液,包括脾的血液、津液和消化液,並認為現代醫學中的胰液、胰島素等消化液就是產生脾功能活動的特殊物質,屬於脾陰的範疇。脾陰還可指脾臟本身,與胃陽相對,另外可指與脾陽相對的脾陰。脾陰病證多為虛證,即脾陰虛。

脾陰中醫應用

脾陰一、脾陰的生理功能

(一)為後天陰液之本
陳修園強調指出:“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故治陰虛者,當以滋脾陰為主,自能灌溉諸腑也。曹庭棟《老老恆言》説:“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則萬邪息”。
(二)主運化
《血證論》謂:“但調治脾胃,須分陰陽,李東垣後,重脾胃者,但知宜補脾陽,而不知滋養脾陰,脾陽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陰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熟,釜中無水亦不熟也”。
(三)主統血
脾之統血,功於脾氣,也功於脾陰。《血證論》謂:“經雲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脾陰虛又不能滋生血脈”。
(四)主散精
《養生四要》曰:“受水谷之入而變化者,脾胃之陽也。散水谷之氣而成營衞者,脾胃之陰也”。
(五)主濡養
唐容川《血證論》謂:“脾稱濕土,土濕則滋生萬物,脾潤則長養臟腑。”“脾為陰中至陰,蓋五臟俱屬陰經,而脾獨名太陰,以其能統主五臟,而為陰之守也,其氣上輸心肺,下達肝腎,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謂居中央,暢四方者如是。”五臟六腑都需要有脾陰的潤養才能發揮正常功能。同時,四肢百骸也離不開脾陰的滋潤,尤以四肢、肌肉為脾所主。

脾陰二、脾陰虛的病因病機

多由於飲食不足、勞倦過度、久病虛損、長期脾胃失調,以致氣血內傷,水谷不化,津液不充。凡飲食偏嗜或積滯生熱,勞倦憂思耗傷氣血,鬱怒灼傷陰津,暑、燥、火邪耗傷陰津,五臟及胃腸氣血津液不足,吐瀉太甚,以及誤投醫藥,如過用發汗藥、利濕藥等等,均導致脾陰的虛損。

脾陰三、脾陰虛的臨牀表現

脾陰虛的臨牀表現,如《不居集》指出:“虛損之人多為陰火所爍,津液不足,筋脈皮骨無所養,而精神亦漸羸弱,百症叢生矣。”繆仲淳《神農本草經疏》有云:“若脾虛,漸成腹脹,夜劇晝靜,病屬於陰,當補脾陰。”林佩琴《類證治裁》説:“脾胃陰虛,則不飢不食。”薛生白《温熱經緯》講“脾陰虛則便塘”。吳鞠通《温病條辨》言:“噦,脾陰病也,……瀉而腹滿甚,脾陰病重也”。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雲:“陰虛未復,夜寐未安,熱退不清,仍宜養陰。自雲腹中微微撐痛,此屬中虛。治當補益脾陰,兼清心肺之熱。”脾陰虛的脈象,明·周之幹《慎齋遺書》“肝脈弦長,脾脈短,是為脾陰不足”。陳修園謂“其脈甚數者,宜滋養脾陰”。《醫學衷中參西錄》進一步説:“蓋以脾脈原主和緩,脈數者必是脾陰受傷”。

脾陰四、脾陰虛的治療

脾陰虛的治療,各醫家據自身的經驗發揮,從多方面進行闡述。其中代表者有:1、明·繆仲淳《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指出:“胃氣弱則不能納,脾陰虧則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補為治脾虛之法,而不知甘涼滋潤益陰之有益於脾也。”“陰虛火旺之證,當滋養陰血,扶持脾土,脾陰血漸生,虛火下降。”藥常以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藥、酸棗仁酸甘柔潤為主,佐以甘枸杞、生地黃等甘寒益陰之藥。並立滋脾名方資生丸(人蔘、白朮、白茯苓、廣陳皮、山楂肉、甘草、懷山藥、川黃連、薏苡仁、白扁豆、澤瀉、桔梗、芡實粉、麥芽)。2、吳澄《不居集》謂:“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補胃中之陰,而不及脾中之陰。”遵“形不足者,温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同時鑑於虛勞日久,脾胃素弱,四君、四物等滋膩厚味脾胃難以勝任,強調“燥潤合宜,兩不相凝”為治療原則。倡導用“芳香甘淡之品,補中宮而不燥其津液”的理脾陰法,主要自制中和理陰湯、補脾陰正方、資成湯、理脾益營湯等9個效方,主要選用人蔘、山藥、玉竹、扁豆、蓮肉、茯苓、甘草、荷葉、白芍、紫河車、陳米等。3、胡慎柔倡導甘淡法,《慎柔五書》指出:“四君加黃芪、山藥、蓮子肉、白芍、五味子、麥冬,煎去頭煎不用,只服第二煎、第三煎,此為養脾陰秘法也。”對脾陰虛治療方劑、藥物的選用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3] 
參考資料
  • 1.    鄭國慶、王小同、胡臻.脾陰學説的建立和發展:浙江中醫雜誌,2006年12月
  • 2.    主編:李經緯等.《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年1月
  • 3.    韓存.脾陰的內涵及其理論意義的研究:中國知網,2007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