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見義

鎖定
胡見義,男,漢族,1934年3月25日出生於北京市,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總地質師、高級工程師。 [1] 
1952年—1953年,胡見義在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地質礦業系學習;1953年—1954年,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俄語專業學習;1954年—1956年,在原蘇聯烏拉烏礦業學院石油地質系學習;1959年,胡見義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石油學院獲碩士學位;1959年—1963年,擔任大慶油田會戰指揮部副主任地質師;1963年—1964年,擔任大港油田主任地質師;1964年—1978年,擔任勝利油田副總地質師、總地質師;1969年—1972年,擔任阿爾巴尼亞石油總局綜合組組長;1978年—1999年,擔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1996年, 擔任學位評議委員會副主任;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擔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地質師;2000年—2003年,擔任研究院博士後流動站管理委員會主任;2003年,擔任博士後流動站學術評議組組長組長。 [2-3] 
胡見義主要從事海外油氣科研和研究生教學工作。 [1] 
中文名
胡見義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4年3月25日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原蘇聯莫斯科石油學院
主要成就
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
性    別

胡見義人物經歷

1934年3月25日,胡見義出生於北京市。
1952年8月—1953年8月,在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地質礦業系學習。
1953年8月—1954年6月,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俄語專業學習。
1954年6月—1956年1月,在原蘇聯烏拉烏礦業學院石油地質系學習。
1956年1月—1959年7月,在原蘇聯莫斯科石油學院石油地質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2] 
1959年9月—1963年12月,擔任大慶油田會戰指揮部副主任地質師。
胡見義院士
胡見義院士(5張)
1963年12月—1964年3月,擔任大港油田主任地質師。
1964年3月—1978年8月,擔任勝利油田副總地質師、總地質師。
1969年10月—1972年7月,擔任阿爾巴尼亞石油總局綜合組組長。
1978年8月—1999年7月,擔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
1996年1月, 擔任學位評議委員會副主任。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1999年7月,擔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地質師。
2000年1月—2003年7月,擔任研究院博士後流動站管理委員會主任。
2003年7月,擔任博士後流動站學術評議組組長組長。 [3] 

胡見義主要成就

胡見義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胡見義研究總結和建立了中國陸相石油地質和成藏理論,發現許多大型油氣田;研究與總結了中國油氣藏類型系列;探索與研究海相環境天然氣田的形成,主持與研究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中國油氣資源評價研究總報告》。 [1] 
1962年,胡見義分析研究了大量的第一手地質、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資料,反覆對比,綜合研究,對松遼盆地內部湖相泥岩生成油氣的運移且在圈閉中聚集成工業規模並形成油氣田,提出了見解和認識,總結出了《松遼盆地石油地質和油氣分佈的九大規律》。在大慶會戰的四年多時間裏,胡見義參與制定了大慶長垣,泰康隆起,三肇坳陷,安廣隆起,黑帝廟凹陷等勘探項目的部署,在發現一系列油氣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5年2月,胡見義直接主持研究和制定了東營、沾化、臨沂和車鎮等凹陷的不同地區十多個勘探項目的實施方案,經過對比和研究,逐步構思了克拉通內裂谷盆地斷塊發育區油氣藏形成與分佈的地質理論。
1969年到1972年,胡見義趕赴阿爾巴尼亞,帶領中國專家組經過工作,找到並擴大了氣田資源,從地質理論上闡述了天然氣藏勘探方向與目標。
1972年,胡見義負責組織與研究完成了《渤海灣盆地複式油氣聚集集區帶的形成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濟陽等拗陷複雜斷塊油田的勘探開發為例》報告,對勝利油田乃自渤海灣地區的油氣勘探提出了意見。
1978年,胡見義主持並參與了全國首次油氣資源研究與評價,歷時五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研究總報告》,系統研究了中國石油地質理論,分區分層系研究了石油地質條件和油氣的形成與展布,進行了分區、分層系、分盆地的油氣資源評價,提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油氣資源勘探戰略佈局,成為石油工業“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戰略決策的重要依據。
20世紀80年代,胡見義與“科學探索井”的科技人員依據前人人對陝甘寧盆地研究與勘探的資料,着重研究了古生代海相地層的含氣潛力,提出了尋找天然氣聚集區的新觀念和思路。
20世紀90年代,胡見義進行了國內和世界油氣資源與預測研究,認為中國在立足發展中國國內油氣資源的基礎上,引進中國國外油氣資源是可行的,參與周邊國家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是現實的,在胡見義的帶領下,進行了東北亞地區油氣地質基礎和資源潛力研究。 [4] 
  • 科技獲獎
獲獎年份
獲獎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1995年
吐魯番-哈密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科學探索井重大發現及綜合研究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技術發明獎
1988年
全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研究評價總報告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85年
渤海灣盆地複式油氣聚集(區)帶的形成分佈理論與實踐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1983年
中國東部陵相盆地地層巖性圈閉油氣聚集(區)帶的形成與評估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原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局科學技術獎)
1978年
《濟陽渤海油氣地質特徵與油氣分佈規律》(研究報告)
全國科學大會獎 [5] 
  • 學術論著
據2020年4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胡見義著作有《中國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基礎》《石油地質學前緣》《非構造油氣藏》等10餘部,論文有100多篇。 [1]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96年8月
《中國陸相石油地質學》
胡見義
2007年2月
《礦產與能源卷-東北地區礦產與能源工業用水對策和可持續發展研究》
李東英、邱定蕃、胡見義
2005年
《天然氣返形成與分佈的自身屬性》
胡見義
2002年11月
《石油地質學前緣》
胡見義
石油工業出版社
1989年
《渤海灣盆地 中國沉積盆地(英)》
胡見義
Elsevies出版社 [6] 

胡見義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據2020年4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胡見義指導有近50名研究生畢業或出站。 [1] 
  • 教育理念
胡見義認為,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前人理論的回顧和總結上,學業上要有亮點,對於從事石油地質行業的年輕科研人員,首先應該要有對石油工業的執著精神、獻身精神,其次,要有平衡的心態和學術素養,這對於抵制學術浮躁和學術腐敗等不良風氣尤為重要。
胡見義認為,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説,時間就是生命,人的一生是由一分一秒的時間組成的,人生幾十年的光陰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間,因此要為科研事業投入每一分鐘才會取得成果。 [4] 

胡見義榮譽表彰

年份
榮譽稱號
2012年
光華工程科技獎 [5] 
1993年
孫越崎科教基金能源大獎 [5] 
1997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1]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1] 

胡見義出版圖書

胡見義社會任職

胡見義兼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亞洲天然氣與管道研究中心主席、副主席,中國礦業協會常務理事,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自然資源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石油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 [7] 

胡見義人物評價

胡見義為發現中國鄂爾多斯盆地大氣田和國外氣田作出了貢獻 [1] 中國工程院評)
胡見義是中國著名的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專家,學識淵博、為人謙和,始終工作在工程科技研究與教學第一線,心繫國家發展,積極為中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建言獻策,關心並積極參與中國工程院的戰略諮詢、學術活動等各項工作,為學部建設和學科發展盡職盡責,為中國工程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熱愛祖國、科學求實、開拓創新、嚴謹治學、敬業奉獻,是中國工程科技界學習的榜樣 [8]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院長賙濟評)
胡見義在研究與總結建立中國陸相石油地質學和勘探發現許多大油氣田做了很大貢獻,在探索與研究海相環境天然氣田的形成和在中國國內外研究與勘探氣田方面做了較大貢獻 [4]  (《科學中國人》期刊作者田甜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