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繩全書

鎖定
《胡繩全書》是人民出版社於199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繩。
書    名
胡繩全書
作    者
胡繩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8-1--1
頁    數
824 頁
定    價
46.00
開    本
32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010025292

胡繩全書內容簡介

這本文集中間,除了附錄的三篇以外,共有四輯。第一輯可以説是政論文章。雖然這裏有的是讀書筆記或某本書的讀後感,但都是直接討論政治總是的文章。第二輯是史事的評論。其中有11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的近代中國的史事,最後一篇是討論關於新中國建立以後的歷史經驗。第三輯可以叫做論學的文章,其中又分為三組。第一組是關於社會科學和社會學的,第二組是關於中國近代史的,第三組是關於中共黨史的。最後的第四輯是收入了不能分到前三輯中的文章和雖然也可以分到前三輯的某一輯,但都是篇幅較小的短文。在1979年以後這個時期內,我還寫了些憶念和評論近現代歷史中的一些人物和已過世的朋友的文章。這些文章另編成〈先賢和故友〉一個集子,和這本文集同時出版。
收在這本文集中的絕大部分文章,已在報刊上發表過,有的還不止一次發表過。文章後附記的原載某刊某報,是指它首次發表處。也有些文章只是在某個會議上講過,還沒有以文字形式發表過。還有一兩篇未以任何形式發表過。
至於文章排列的次序,第一輯、第三輯各組和第四輯是按照寫作的時間的先後,第二輯是按照所論述的史事的時間的先後。 [1] 

胡繩全書作品目錄

上冊
第三卷引言
1994年6月作者為《胡繩文集(1979-1994)》所寫的序
1994年4月作者為《先賢和故友》所寫的序
第一輯 政論(1982-1996)
黨的十二大的歷史地位(1982年8月)
讀《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1983年2月)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1983年3月)
為什麼中國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1987年2月)
關於中國的對外政策(1987年4月)
——在紐約向美國知識界人士作的講演
必須科學地分析和研究歷史經驗(1990年7月)
關於近代中國與世界的幾個問題(1990年8月)
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沒有變(1990年9月)
關於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問題(1990年12月)
為了世界的和平和發展(1991年9月)
——關於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新秩序
論中國的改革和開放(1991年11月)
——在日本亞細亞大學的演講
關於反對主觀主義(1992年2月)
——在紀念延安整風五十週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係(1985年2月)
——讀書筆記
關於防“左”(1992年4月)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1992年10月)
關於薄一波同志著《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1993年12月)
毛澤東一生所做的兩件大事(1993年12月)
——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週年
對《毛澤東一生所做的兩件大事》一文的幾點説明(1993年12月)
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1994年3-4月)
——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歷史經驗是寶貴的財富(1994年9月)
——談社會主義時期黨史研究工作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1994年12月)
從黨的歷史看中國共產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1996年6月)
中國在二十一世紀世界上的作用(1996年9月)
第二輯 史事評論
下冊
第三輯 論學
第四輯 先賢和故友
第五輯 短文 [1] 

胡繩全書作品影響

該書獲得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2] 

胡繩全書作者簡介

胡繩,原姓項,祖籍浙江錢塘。1918年1月11日生於江蘇蘇州。1934-193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肆業。1935後下半年起在上海一面自學,一面寫作,同時參加中共黨組織領導的文化工作,並投身於愛國救亡運動。抗日戰爭開始後到武漢。193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幾年中,先後在武漢、襄攀、重慶、香港工作,主編和編輯多種報刊,並在這些地方參與黨在文化方面的領導機構的工作。1942年又到重慶,在黨的機關報新華日報社工作,直到抗日戰爭勝利。1946年至1948年,先後在上海、香港工作。1948年10月離開香港,輾轉進入河北省平山縣解放區,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1949年參加第一屆人民政協,為社會科學界代表團成員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政務院出版總署、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紅旗雜誌社等機構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撤銷一切職務,停止工作。1973年後漸漸恢復工作。1982年起任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1985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他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胡繩從青年時代起就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哲學、歷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及寫作。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各時期,除了某些特殊的年份外,在報紙、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和其他文章,還發表了一些在哲學和歷史學方面的著作。他的著述在知識青年中,在學術界、文化界中,在社會上起了很廣泛的影響,是文化普及、學術研究和思想教育的寶貴財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