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志厚

鎖定
胡志厚,中央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民族管樂、打擊樂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管樂研究會副會長。
中文名
胡志厚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央音樂學院
職    務
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打擊樂教研室主任

胡志厚人物經歷

中國傳統樂器管子,在音樂史上稱為“篳篥”。南北朝、隋、唐的歌舞技樂中曾經成為“眾樂之首”,到北宋後,流傳於中國北方農村,存活於民間,地位低微。胡志厚,作為民間管樂藝術家楊元亨老先生的最後傳人和最得意的入室弟子,就是這樣系存亡於一線,傳下了絕技。
胡志厚 胡志厚
現任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民族管樂、打擊樂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管樂研究會副會長。
胡志厚自1964年任教以來,在中國民族樂器──管子教學、演奏、科研諸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內、國際產生廣泛影響。

胡志厚人物履歷

1964年,胡志厚作為中國第一位管子專業教師留校以來,通過他的努力,初步建立起完整、科學的教學體系。三十餘年來,他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管子演奏人才,成為國內外演奏團體的骨幹。
1982年 國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民樂調演中,他的三名學生吳曉鍾、郭向、徐奇武獲得了優秀獎最高獎;
1995年 中國民族管絃樂會主辦的中國民族樂器大賽,他的三名學生包鍵、韓雷、靳世義獲得管子組第一、二、三名。這一成就,顯示了胡志厚在管子教學中取得的突出成就;
胡志厚主編的《中國民族樂器博覽──管子曲集》適用於從初學到大學畢業的教學。許多曲目由他親自採集、整理、加工和創作,現已列入國家重點出版教材,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胡志厚的理論專着《論管子演奏》於1996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著作是他三十餘年演奏和教學經驗的總結,是一件從無到有、開創性的工作。從民族器樂理論研究角度來講,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胡志厚主要成就

胡志厚在挖掘、整理民族音樂園遺產工作中,其中以《北京智化寺京音樂》﹝佛教音樂﹞、《山西恆山笙管樂》﹝道教音樂﹞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
《北京智化寺京音樂》為我國四大古老音樂之一,1446年相傳26代,於20世紀50年代已絕響。胡志厚與同仁用三年時間向藝僧學習,使被人稱之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得以復生,先後赴歐洲諸國、新加坡和台灣演奏,引起國內外巨大反響,台灣新象文教基金會錄製、出版CD唱片,國家器樂集成《北京卷》將出版總譜;
《山西恆山笙管樂》由於種種原由鮮為人知,但歷經15代傳人保留下來的古老樂種實具歷史品格,胡志厚深入山區,直面藝人,學習、挖掘、整理。其中《種種無名》、《樂章》套曲由JVC和廣東珠江音像公司錄製出版唱片。

胡志厚突出表現

胡志厚對於管子演奏藝術的貢獻在將管子由民間地位擴展至學院及藝術展演的面層,他的演奏充分掌握了管子音色的感染力,在用氣上尤見細膩,因而加強了管子的文人性;他與作曲家合作改編、創作的《醉翁操》、《雁落沙灘》、《陽關三疊》、《胡笳十八拍》、《鳥夜啼》等管子音樂作品,成為音樂會的保留曲目,擴大和豐富了管子的藝術表現力。管子演奏藝術由民間業餘狀態走上了現代音樂會的舞台,為此他付出了常人難以相信的艱苦和具有創造性的勞動。中國音樂研究所前所長,民族音樂理論家黃翔鵬撰文稱他“是一位能象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劉天華、或日本明治與大正間的宮城道雄那樣推進着傳統音樂之新的發展的音樂家。”胡志厚一方面深入挖掘、繼承傳統曲目與技法,一方面結合時代需要、刻意出新。這其間有着他兼容中西而堅持傳統的思考,謀求管子音樂文化的發揚光大,使這一古老的樂器演奏藝術出現了新的突破。
1982年 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音樂學院在北京聯合主辦《胡志厚管子獨奏音樂會》,黃翔鵬先生在音樂會上發表了題為《值得重視的創舉》講話;
胡志厚先後應邀赴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德國、瑞士、荷蘭、意大利、日本、新加坡、香港和台灣演奏;
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電台錄製他的專題節目,介紹他的演奏藝術;
胡志厚的管子演奏藝術和他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獨特認識和理解引起國內、國際多方面重視。JVC公司、PHILIPS公司、BMG公司、台灣上和公司、廣東珠江像公司分別錄製、出版胡志厚管子專輯CD唱片,台灣新象文教基金會錄製、出版由他擔任頭管演奏的《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專輯CD唱片,中國音樂家協會音像公司、中國國際文化交流像公司出版《胡志厚管子獨奏》專輯合式帶,四川新世界文化出版公司錄製、出版胡志厚管子獨奏錄像帶。
鋻於胡志厚對管子音樂藝術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1993年 國家文化部授予他部級優秀專家稱號;
1994年 國家人事部授予他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997年 中央音樂學院授予他中央音樂學院楊雪蘭教育獎;
1998年 國務院授予他國家稱號拼發給政府特殊津貼,同年獲台灣第六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胡志厚藝術經歷已由《中國音樂詞典讀編》收集入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