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啓初

鎖定
胡啓初(1974年10月10日-2016年3月22日),男,漢族,江西省蘆溪縣人,萍鄉“守望之家”創始人,萍鄉市啓初關愛志願者協會原會長,被譽為“中國保爾”。
1987年,13歲的胡啓初因先天性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高位截癱,四肢只有左手可以稍微轉動。從那以後,胡啓初一面與病魔抗爭,一面堅持文學創作、關愛留守兒童,為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殘障學生提供志願服務2萬人次,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胡啓初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之助人為樂模範提名獎、江西省“雷鋒哥”等稱號。 [1] 
2016年3月22日晚20時10分,胡啓初因病去世,時年42歲。 [2]  3月23日凌晨1時許,胡啓初的眼角膜及遺體成功進行了捐獻。 [3] 
中文名
胡啓初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74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
2016年3月22日
主要成就
2015年全國勞動模範
2015年全國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先進工作者
主要成就
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候選人
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助人為樂模範提名獎
守望之家——杜鵑花小屋創始人 展開
主要成就
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候選人
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助人為樂模範提名獎
守望之家——杜鵑花小屋創始人
江西青年五四獎章 收起
出生地
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南坑鎮窯下村
代表作品
長篇小説《又見杜十娘》
散文《我的愛情初戀》
詩歌《一個苦修僧的對白》

胡啓初人物生平

胡啓初
胡啓初(7張)
1974年,胡啓初出生在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南坑窯下村。 [4] 
1987年,小學剛畢業便因患類風濕關節炎和類風濕心臟病,求醫無效,四肢嚴重變形。 [5] 
1992年,自學繪畫和寫作。
1996年5月以來,胡啓初開始在全國報刊發表小説,詩歌,散文。此後,胡啓初又寫出了200多萬字的長篇網絡小説《又見杜十娘》和《情劍歸鞘》,受到網友追捧。年輕讀者被他的頑強毅力所感動,尊稱他是“中國的保爾”。同時,也得到了原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的支持和關心。 [6] 
2008年,胡啓初的第一部小説《又見杜十娘》在小説網上發佈,共48萬字,一炮走紅。
央視報道胡啓初事蹟 央視報道胡啓初事蹟
2012年3月9日,新華社記者以《一位癱瘓"文藝青年"的網絡作家路》為題進行了報道。隨後,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以及各省市媒體也對“守望之家”給予全方位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6]  4月,胡啓初在共青團蘆溪縣委的幫助下,在南坑鎮窯下小學創立了“杜鵑花小屋”活動室(又名守望之家),與眾多志願者一起定期義務輔導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每個週六,胡啓初都會給孩子們安排好活動:或與其他學校孩子交友聯誼,或在志願者帶領下唱歌跳舞,或舉行棋類球類等各種比賽,或走到户外去參觀教育基地,引導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6] 
2013年,因病情復發住進了醫院,在他擔心“杜鵑花小屋”會因為他生病無力照料而關停時,許多志願者接過了他身上的重擔,萍鄉公益組織麥田計劃萍鄉團隊、上栗縣志願者聯合會等在人員和物資等方面給予了很多幫助。在獲悉不能治癒的消息後,他毅然放棄手術,回到孩子們身邊,並把大家的捐款全部轉給“守望之家”。4月11日,胡啓初在病牀上用尚能活動的左手,鄭重地在《江西省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上籤下自己的名字,他釋懷地説:“愛不僅僅需要奉獻,更需要傳遞。”。 [7] 
2014年4月27日,為更好地將“杜鵑花小屋”辦下去,幫助更多的留守兒童,回家休養的胡啓初牽頭成立了“萍鄉市啓初關愛志願者協會”,並出任第一屆會長之職,與此同時,孩子們也用歡歌熱舞慶祝“杜鵑花小屋”兩歲“生日”的到來。 [8] 
胡啓初
胡啓初(12張)
2015年10月,胡啓初榮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當他載譽歸來的時候,江西省委書記強衞同志親切接見了他,併為其親筆題詞:“做傳播愛心的使者,做精神文明的典範”。
昏迷5天后,2016年3月22日晚20時10分,胡啓初因病去世,時年42歲。按胡啓初生前遺願,其眼角膜及遺體將進行捐獻。 [2]  3月23日凌晨1時許,胡啓初的眼角膜及遺體成功進行了捐獻。 [3]  就在這一天上午,五千餘名羣眾自發打着“胡啓初一路走好”的橫幅前來送行。在網絡上,全國各地網友點亮蠟燭,以寄託對他的哀思。

胡啓初人物事蹟

胡啓初父愛如天

2013年錄製中國感動節目(最左是啓初父親) 2013年錄製中國感動節目(最左是啓初父親)
胡啓初認為,是父親的愛,讓本該短命的自己,奇蹟般地活下來。為了將兒子的病治好,父親胡海純賣盡了家裏可以賣的東西,賣了豬、羊、穀子甚至牀,四處求爺爺告奶奶地借錢。
後來,胡啓初在詩中説道:“您用您乾裂粗大的雙手,按摩着我已經萎縮了的腳;一遍又一遍地鼓勵,‘孩子,堅強些!’幾夜沒合的雙眼滿是血絲,像掀起的傷口,滴出鮮血一樣的淚水;似出爐的鋼水,烙在我心頭。”
父親挨家挨户借來各種書籍供他自學。胡啓初的自學表從凌晨五點排到晚上十二點。
胡啓初試着用僅能活動的三根左手手指練習寫字,一筆一劃地練,歪歪扭扭地寫。夏天汗流浹背也不顧擦拭,冬天手腳冰涼仍不停練習。 [9] 

胡啓初輪椅寫作

胡啓初
胡啓初(3張)
在與病魔作殊死搏鬥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胡啓初看到一張文學小報。報上那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引起了他極大興趣。
於是,他坐在輪椅上,用他那隻還能活動的左手,寫下了一篇小小説《山戀》,一篇散文《心雨無聲》寄給這張小報編輯部。《山戀》描寫的是一位山村青年與一位經歷過磨難的女孩的純樸戀情;《心雨無聲》敍述了他與病魔作鬥爭的心路歷程。沒想到,這兩篇文章和他的另外兩首小詩陸續在《白鶴峯》上發表了。1997年春,這張小報編輯部的幾位編輯帶着慰問金和禮品專程前來看望他,鼓勵他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這時,胡啓初兩眼潮濕了。這是激動的淚,是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的淚。他心中燃起了強烈的創作慾望。從那以後,他筆耕不輟,寫出了一批情真意切的散文和小詩,還寫出了200多萬字的長篇小説《又見杜十娘》和《情劍歸鞘》,發表在“紅袖添香”小説網上,點擊率非常高,一些年輕人被他的頑強毅力所感動,都尊稱他是“中國的保爾”。 [4]  [10] 

胡啓初建守望之家

2015年7月冒雨參加活動(右是啓初的母親) 2015年7月冒雨參加活動(右是啓初的母親)
2012年,某知名的網絡文學中文網站想聘請胡啓初為簽約作家,但卻出人意料地被他拒絕。原來,他受邀參加萍鄉當地學校的勵志講座時,關注到了留守兒童現象。孩子們在成長中碰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問題讓他徹夜未眠。
胡啓初坐着輪椅,由父母推着,來到萍鄉市蘆溪縣南坑鎮窯下小學找校長商量。他要為孩子們建一個新家,給他們關愛和温暖。在他的奔走呼籲2012年4月12日,蘆溪縣第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胡啓初杜鵑花小屋”正式啓動。
胡啓初用殘缺的肢體,挑起了“大家長”的重擔。三年多來,“杜鵑花小屋”吸引了1000餘名志願者加入,這些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包括來自法國、韓國的大學生。為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和志願者們挨家挨户上門調研,將留守兒童的信息登記造冊以“精準幫扶”。截至胡啓初逝世時,胡啓初守望之家開展愛心活動128次,聯繫服務羣眾3200餘人次,結對資助、幫扶困難留守兒童180餘人,幫扶困難羣眾6800餘人。
此後,胡啓初放下心愛的文學創作,將幾乎全部精力都獻給了孩子們。但是,病痛對他身體的侵蝕卻從未停止過。 [9]  [11] 

胡啓初關愛天使

江西省委書記強衞為啓初協會題詞
江西省委書記強衞為啓初協會題詞(2張)
“90後”的大學生聽説胡啓初辦起了關愛留守兒童的“守望之家”,卻缺少志願者時,便紛紛報名。胡啓初受到啓發,在網上廣發帖子招募志願者。於是,“守望之家”一下子有了30多位志願者。胡啓初用那殘缺的肢體,毅然挑起了一般健康人都不願挑的重擔,成了“守望之家”的大家長,成了留守兒童的關愛天使。
從此,每個星期六或星期天,胡啓初都會給孩子們安排好活動:或與其他學校的小朋友交友聯誼,或由志願者帶領、指導他們唱歌跳舞,或舉行棋類球類比賽,或舉行故事會……胡啓初雖然不能下地與孩子們一起玩耍,但能坐在輪椅上給孩子們講故事。自己的,別人的,書上的,報上的,只要經過他的口,那些故事都特好聽。孩子們聽了,不但增長見識,而且激發想象,堅定意志,陶冶情操。
這些留守兒童缺少的正是家的温馨和童年的快樂,而胡啓初的“守望之家”正好給予了孩子們這些夢寐以求的東西。 [4] 

胡啓初遺體捐獻

胡啓初
胡啓初(2張)
2013年4月5日,胡啓初因病住院。4月11日,在《江西省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上籤下自己的姓名後,胡啓初釋懷地説:“愛不僅僅需要奉獻,更需要傳遞。”得知治癒希望渺茫,他放棄了手術,回到孩子們身邊。當孩子們受委屈了、寂寞了、想哭了,就會將心事向他訴説。
2016年3月22日晚,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胡啓初同志因病搶救無效,與世長辭,享年42歲。23日凌晨1時許,胡啓初同志的眼角膜及遺體成功進行了捐獻,這是他的臨終遺願。23日上午10時,胡啓初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萍鄉市殯儀館舉行。隨後,胡啓初同志遺體被送往南昌大學醫學院。 [12] 

胡啓初人物語錄

胡啓初畫像 胡啓初畫像
1、身體的殘疾並不代表心靈的殘缺,在我的世界裏,我一樣上天入地、一樣快意馳騁,因此我的人生並不殘缺。
2、勇敢的人,何懼磨難;來---,痛哭過後,聽我縱聲歌唱。縱馬揚鞭,放牧夢想;在---,太陽睡醒的那一刻,掬起曙光。
3、有心飛翔,不幸斷了翅膀;世界再美,天空再藍;但,玻璃窗輕輕地一關,從此與我兩茫茫。(節選自胡啓初高位截癱後寫下的小詩)
4、人生兩大境界:一是知道,二是知足。知道,讓人活的明明白白;知足,讓人活的快快樂樂!(2016年1月1日)
5、“志願者幫助別人,是無私的。大家有困難互相幫助,才是文明社會。”一個高年級小朋友,在課堂上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回答。(2016年2月28日)
6、説真的,每天做着同樣的事,有點累有點膩,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笑臉,又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2016.3.6南坑杜鵑花小屋第103次活動記。(2016年3月7日,胡啓初人生最後一條微博) [9] 

胡啓初人物作品

1987年以來,胡啓初憑着僅能稍有活動的三根手指,創作出數百萬字的文學作品。
詩歌:《一個苦修僧的對白》
散文:《我的愛情初戀》、《心雨無聲》
小小説:《山戀》
長篇小説:《又見杜十娘》、《情劍歸鞘》

胡啓初獲獎情況

胡啓初
胡啓初(7張)
胡啓初曾兩度獲得萍鄉市自強模範,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12年8月份,入圍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
2013年,獲得江西省第二屆“雷鋒哥”稱號、2013感動江西十大人物、萍鄉市道德模範,入圍CCTV“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榮獲CCTV2013年度“慈善人物”提名獎,當選為“中國好人榜”之“助人為樂好人”。 [4]  [13-14] 
2014年,獲得“最美萍鄉人”、江西青年五四獎章
2015年,當選為德耀中華·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助人為樂模範提名獎、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第四屆江西省道德模範。 [15-16] 

胡啓初人物評價

胡啓初網友

胡老師一路走好,希望啓初志願協會能一直做下去!這才是胡老師希望看到的吧。(燕子)
啓初叔叔一路走好,你是我們志願者的榜樣,你的願望志願者們會為你傳承。(南瓜兒me)
他用弱小的身軀去温暖感動身邊的一切,是的,他就是天使。(濁世無塵) [9] 

胡啓初媒體

不簡單,一位出身貧困家庭的農民兒子,本該與同齡人一樣在校度過學習、快樂、幸福的美好時光,然而他卻沒這麼幸運。當醫生對他的生命叫停的時候,“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傲骨精神在他身上得以彰顯,他暢遊文學的海洋將生命延續,坐在輪椅上,用顫悠的手指敲打鍵盤寫出一篇200萬字的小説,無怪乎讀者尊他為中國的“保爾”。不簡單,一般健康的人難以做到的,他做到了,他將富裕的心靈關愛着幾十名留守兒童,用殘缺的身體抒寫着壯麗人生。有愛就會有春天,奇葩終將會在春天美麗綻放。(蘆溪縣文明辦) [17] 
胡啓初把有限的生命全部奉獻給了深愛的公益事業,他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胡啓初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他的精神註定“永青”!(萍鄉日報) [18] 
胡啓初身為重殘青年,卻樂觀向上,身殘志堅,熱心關愛留守兒童,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被人譽為“中國的保爾”、“守望天使”。(央視網評) [13] 
胡啓初同志13歲身患疾病,高位截癱,但他以頑強的毅力堅持文學創作和志願服務,被譽為“中國的保爾”和“江西雷鋒哥”;他牽頭建立“守望之家——杜鵑花小屋”,成立萍鄉市啓初關愛志願者協會,以強烈的使命感為蘆溪縣南坑鎮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胡啓初把有限的生命全部奉獻給了深愛的公益事業,他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的品質高尚、精神永存,他真正做到了“做傳播愛心的使者,做精神文明的典範”。(人民網評) [12] 
胡啓初先生一生坎坷,但是他卻欣然接受並且造福一方留守兒童,他雖然一身病痛,但並沒有因此鬱郁不振沒有被病痛所打倒,一直再做一下能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人反饋社會,相比之下,我們都自慚形愧、自嘆不如,我們能做的很多,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向胡啓初同志學習,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9] 

胡啓初後世紀念

2016年清明追憶胡啓初 2016年清明追憶胡啓初
2016年4月4日,清明節,由萍鄉市志願服務中心、萍鄉啓初關愛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以“深情緬懷公益接力”為主題的緬懷胡啓初大型追憶活動舉行,全市廣大志願者和各界羣眾紛紛參加追憶會,以不同方式,深情緬懷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當代“中國保爾”、“雷鋒哥”胡啓初。
追憶活動從白天一直持續到晚上,不僅在秋收起義廣場設立了主會場,而且還在蘆溪縣南坑鎮窯下村、南坑鎮希望小學、源南鄉石塘小學等胡啓初生活、服務過的地方設立分會場。當晚7時整,追憶活動進入到高潮,各志願活動組織、社會各界羣眾數千餘人來到秋收起義廣場的追憶活動現場,通過追思寄語、敬獻鮮花、事蹟介紹、故事分享、詩詞朗誦、倡議號召等形式,追憶緬懷胡啓初。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