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兀鷲北方亞種

鎖定
胡兀鷲北方亞種(學名:Gypaetus barbatus aureus)全身羽色大致為黑褐色。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鬍鬚而得。頭灰白色,有黑色貫眼紋,向前延伸與頦部的須狀羽相連。後頭、頸、胸和上腹紅褐色,後頭和前胸上有黑色斑點。體型一般是雌鳥比雄鳥稍大。棲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岩地區。喜棲息於開闊地區,象草原、凍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處,也喜歡落腳於海邊和內陸的岩石或懸崖之中。它們的巢大多位於巖洞裏或懸崖的突出處,是用細枝堆成的平台,中間呈淺窩,裏面襯草和毛髮、毛皮、骨頭等。食腐。常在空中長時間的滑翔和盤旋,取食腐屍上其他食腐動物不能消化的部分,會把骨頭從高空拋向岩石打碎。
別    名
北方胡兀鷲
中文學名
胡兀鷲北方亞種
拉丁學名
Gypaetus barbatus aure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鷹科
亞    科
兀鷲亞科
胡兀鷲屬
胡兀鷲
亞    種
胡兀鷲北方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Hablizl, 1783

胡兀鷲北方亞種外形特徵

胡兀鷲北方亞種
胡兀鷲北方亞種(5張)
胡兀鷲北方亞種是胡兀鷲的亞種之一。頭頂具淡灰褐色或白色絨狀羽,或多或少綴有一些黑色斑點,頭的兩側亦多為白色,臉前面被有黑色剛毛,頭部有一條寬闊的黑紋經過眼向下到頦,與頦部長而硬的黑毛形成的‘鬍鬚’融為一體;眼先和嘴基亦被有黑色剛毛,蠟膜剛毛基部白色。上背、短的肩羽和內側覆羽暗褐色,具皮黃色或白色羽軸紋,其餘上體黑灰色或黑褐色,具白色羽軸紋。尾長、楔形,暗褐色或灰褐色。下體橙皮黃色到黃褐色,胸部橙黃色尤為鮮亮,有時下體為白色或乳白色,但明顯的綴有棕色或紅褐色,跗蹠被羽到趾或幾乎到趾。 [1] 
(注:胡兀鷲北方亞種圖冊網址 [2] 

胡兀鷲北方亞種棲息環境

胡兀鷲北方亞種
胡兀鷲北方亞種(5張)
主要棲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岩地區。在溝壑,高原和草原穿插的山脈間可見。 [1] 

胡兀鷲北方亞種生活習性

胡兀鷲性孤獨,常單獨活動,也不與其他猛禽合羣。常在山頂或山坡上空緩慢地飛行和翱翔,頭向下低垂,並不斷左右活動,眼緊盯着地面,覓找動物屍體。由於它嗜食腐肉,所以長有鐵鈎的腳有所退化,但高而側扁的嘴反而變得格外強大,先端鈎曲成90度,象鋼鉗一樣。因為它必須依靠嘴從有些還是很大很結實的動物屍體上去撕下一塊一塊的肉,甚至咬碎大塊的骨頭,來填飽自己的肚子。 [1] 
在非繁殖季節,胡兀鷲大多與兀鷲結羣活動,但要比兀鷲機警得多。它們發現屍體後,並不立即上前,而是先是翱翔觀察,然後落在50米以外的地方進行窺測,確認沒有危險後,才一齊擁上聚餐,在幾十分鐘內將一具龐大的動物屍體吃得只剩下頭、胯骨和幾根大腿骨仍在草地上。有時它們發現地面上有病殘體弱的旱獺、牛、羊等動物,也會一改常態,頸羽聳起,從高空夾帶着呼嘯的風聲直接撲向目標,就像一枚“空對地”導彈。對於鼠、鼠兔和小鳥等小型動物,它們往往直接吞食。 [1] 

胡兀鷲北方亞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不丹、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巴基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 [3] 

胡兀鷲北方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期2~5月。營巢於高山懸崖巖壁上大的縫隙和巖洞中。巢為盤狀,內面稍凹,主要由枯枝構成,內放有枯草,細枝、棉花、廢物碎片等。每窩產卵通常2枚,偶爾3枚和1枚,卵為鈍卵圓形,暗灰色或赭土色、具紅褐色或褐色斑。 [1] 

胡兀鷲北方亞種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胡兀鷲北方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