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世浩

鎖定
胡世浩,1935年5月出生於浙江省東陽市上宅村農家。1950年參軍,1953年年初參加抗美援朝,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排長、參謀、營長、團長、副師長、副軍長,寧夏軍區司令員,自治區黨委常委。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中文名
胡世浩
出生日期
1935年5月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浙江省東陽市上宅村農家
性    別
軍    銜
少將

目錄

胡世浩基本介紹

愛好書法的人很多,但像胡世浩這樣痴迷翰墨創作和收藏的人不多見,尤其對於一名曾經是千軍統帥的人來説就更少見了。胡世浩將軍就是這樣一個人。從最初的“隨便寫寫”,到後來的“偷師”10年學習草書,痴迷、熱愛中,他不僅成了一位將軍書法家,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書畫收藏家。胡世浩毫無架子,遇到有人索字從不拒絕,“書法是一種文化,弘揚文化是有意義的事,只要老百姓喜歡,我樂意奉送”。如今,除了潛心研習書法,他還將自己收藏的字畫編輯成冊出版發行,變個人收藏為大眾精神食糧。

胡世浩新聞

將軍書法家發端於10年“偷學”
從1995年第一本《胡世浩將軍的書畫珍藏集》面世到2006年,他一共編輯出版了7本,如今正在編輯第八本,計劃近期出版。著名作家張賢亮在《儒將頌》中這樣評價胡世浩:“文人談兵,武將讀經,一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君不見,舊時畫像和祠堂中的關帝爺,手捧的不是兵書而是孔子編纂的《春秋》。其寓意不僅僅是提倡忠君愛國,還有一層倡導軍人要崇尚文史典籍的意義在內……世浩將軍供職寧夏軍區司令員期間,與我常有交往。將軍對文化人虛懷若谷,不恥下問,謙謙然,彬彬然,有君子之風……我的確從他身上看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新一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中的恢復和繼承。”
對書畫藝術的迷戀,胡將軍説是發端於1983年與軍旅畫家蒙子軍的偶然相識。那年,蒙子軍給戰士們表演畫技,他當時是畫竹子,寥寥幾筆落下,一株翠竹便躍然紙上,“太神奇了!”胡世浩頓時覺得特別興奮。而且蒙子軍寫字不用毛筆,而是用幾根雞毛蘸上墨,寫出的字飄逸俊朗。“我第一次向書畫家開口求字,蒙子軍滿足了我的要求,給我畫了幅竹子並寫了一幅字,從那以後,我就喜歡上了收藏書畫作品,然後才培養起了書畫鑑賞能力。”
胡世浩是國內著名的將軍書法家,擅長於草書。有人評價他“自己師法近人于右任,醮墨揮毫,立就一幅今草”。然老將軍專攻草書卻始於1985年的銀川。
那年9月23日,胡世浩調任寧夏軍區副司令員。國慶節前,曾杏緋胡公石、柴建芳、劉正乾等書畫名家到寧夏軍區獻藝慰問。“書畫家們現場創作,我轉到胡公石面前時怎麼也走不動了,他行雲流水的草書讓我着迷,之後我就悄悄臨摹胡公石的字,這一寫就是10年。”胡世浩説,以前讀書時就學用毛筆,後來在部隊工作時也常常練習書法,“但那是在寫字消遣,並沒有習帖研修”。
“偷學”了10年草書後,胡世浩的書法技藝大增,就琢磨着要去登門拜師,從“地下”轉入“地上”。可1995年胡世浩鄭重地向胡公石提出拜師時,胡公石卻沒有直接答應。胡公石只是帶着胡世浩將軍走進書房,當面寫了兩副對聯相贈。其實,胡公石此前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見過胡世浩的書法作品,並對其大加讚賞。
胡世浩 胡世浩
表面看,胡世浩的這次拜師不順利,但細心的他當即揣摩到了書法家的心意。“胡公石嘴上沒説,但心裏已經答應了,他當面給我寫字就是在教我怎麼寫。你想想,我練了10年的草書,那次看他寫字就是‘內行看門道’,我仔細看了他的運筆,領悟到很多精髓。”堂堂大將軍竟“偷學”書法,但胡世浩説起這些來興致盎然,毫無遮掩。
寫2萬多封信向名家求字畫
胡世浩的書法作品從不進入市場進行交換,只在朋友與情誼中交流贈送。據他自己講,這些年給寧夏書法愛好者贈送的作品就在15000件以上。
“我認為價格不是最主要的,大家喜歡是最重要的。書法家要去推廣、弘揚文化,這是有意義的事。如果總想着錢,老百姓消費不起,文化如何弘揚?”
有一次,一位寧夏大學的西吉籍學生在銀川西塔文化舉辦了個人書法作品展,邀請胡世浩出席,將軍認為貧困學生辦一次書法展不容易,就欣然應允。到了現場,主辦方請他留下墨寶,結果一拿起筆就放不下來了。“從上午8點多到中午12點,求字的人一個接一個,一個剛寫完,另外一個就把宣紙鋪好了,足足寫了80多幅。”這裏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將軍在樓上寫字,那位大學生在樓下蓋印章,每蓋一個章收費50元。胡將軍知道後不但沒有生氣,還覺得這孩子腦子不錯:“如果真的一幅字50元,80多幅字也有4000多元了,夠這次書法展的成本了,就當我扶貧了。”
20年來,他給書畫家寫了2萬多封信件,收藏字畫14000萬餘幅,其中精品4000多幅,並從藝術家身上學到了不少真才實學。
胡將軍説:“我以老百姓的身份給他們寫信求畫,給不給是他們的事,但求不求是我的事。要想得到字畫,就要放下架子,文化人最看不慣端架子的人,只要你真心實意地去要,人家總會給的。”正因為將軍“謙謙然,彬彬然”的君子之風,贏得了眾多書畫名家的心,大家紛紛將自己的作品送給他。
“一位畫家將自己的32幅得意作品寄給我,其中就有1973年、1974年創作的作品。對方在信裏説這是‘寶劍贈壯士’。另一位畫家把他在國外創作的風光作品送給我,這是很了不起的事,因為人家對你不信任就不會這樣做。”
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但原因都是相同的,因為將軍捧出的是一顆誠心。
在胡世浩家的客廳,懸掛着一幅油畫,畫上的將軍身着戎裝,嚴肅而威武。這幅畫凝結着作者6年的心血。2000年,一位外地的畫家看到《胡世浩將軍的書畫珍藏集》後,心情非常激動,就照着照片給將軍畫起了肖像。2003年,這位素未謀面的畫家帶着畫像來到寧夏,本想當面送給將軍以表敬意。不料兩人見面後,畫家“失言”了——他眼中的將軍和過去想象中的形象相差太大了,因為將軍威嚴的背後更多的是藝術家的氣質。於是,那位畫家重新構思,又過了3年,2006年的9月5日,這幅肖像畫終於殺青。
胡世浩 胡世浩
對於自己收藏的作品,胡世浩説:“每一件都是一個故事。”
十餘載編輯出版7本畫冊
胡世浩收藏書畫,不是簡單地收集,更不是囤積居奇,而是自覺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促進書畫藝術的發展。他以書會友,悉心收藏和保護各個層面,各個時期的書畫精品,經過編輯結集出版,讓更多的同道中人鑑賞、研究。正如已故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耿飆所説的:”他辦了一件好事,值得提倡和勉勵。“
如今,退休十餘年的將軍以他特有的方式安度自己的晚年。每天早晨5點30起牀,早晚各堅持步行3公里,除了寫字夢就是編書,全身心地實現着自己的理想。
小院裏有片菜地,除了種着西紅柿等蔬菜外還有幾壟玉米。記者以為這是將軍解甲歸田的心意,但得到的答案是:“家裏的事都是老伴説了算,也是她在做,我哪有時間去做這些。”
將軍的夫人對此早已習慣:“以前他帶兵,整天忙得顧不上家;現在退休了,還是忙得顧不上家。”
家裏有兩間辦公室,一間是小園平房裏的畫室,靠窗放置的書案上筆墨紙硯隨時待命;一間是直通客廳的書房,桌上有序堆放着《胡世浩將軍的書畫珍藏集》第八冊的草稿。“我現在每晚12點以後才能休息,時間太緊張了,我要自己編輯整理,別人做不放心。好在我睡眠好,頭一挨枕頭就睡着了,精力還可以。”
臨近中午,廚房裏飄出香味,記者問他是否經常下廚烹飪,將軍答:“我喜歡美食,會吃就會做,廚藝堪比一級廚師。”説話間,他神情自若。
時針指向12點,繫着圍裙的夫人走出廚房,“吃飯?”“好。”一問一答精煉到極致。
胡世浩 胡世浩
去年,胡世浩攜夫人旅遊,在福建泉州的一個景點,夫婦相牽而立,各自伸手去摸兩側的塑像鼻子。“人家説兩人若是都能摸到鼻子,就説明兩口子相伴永遠,我們摸到了。”將軍的話有照片為證,也有相濡以沫數十載的悠悠歲月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