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杏緋

鎖定
曾杏緋(1911.03.26---2013.07.26),回族,原名曾瑜,經名阿依舍,江蘇省常州市人,女畫家
曾杏緋出身書香門第,16歲開始學畫,成名甚早。1947年遷居銀川市,1952年3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1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寧夏文史館名譽館員,寧夏書畫院名譽院長,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常委,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委員會常委等職。201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授予其“傑出回族女畫家”榮譽稱號。2013年7月26日,曾杏緋在銀川市逝世,享年103歲。 [1] 
代表作品有《工筆牡丹》《山茶花》《牡丹玉州》《萬紫千紅》《玉蘭青松》《牡丹蝴蝶》《欣欣向榮》等。
中文名
曾杏緋
別    名
曾瑜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出生日期
1911年03月26日
逝世日期
2013年07月26日
職    業
美術家
主要成就
寧夏當代美術奠基者
出生地
江蘇常州
信    仰
伊斯蘭教
代表作品
《工筆牡丹》《萬紫千紅》《牡丹蝴蝶》《欣欣向榮》等

曾杏緋人物生平

曾杏緋求學生涯

1911年3月,曾杏緋出生在常州青果巷195號。其祖父曾省三是清朝的舉人,父親曾宇涵在國民黨省府財政廳任職。很小的時候,曾杏緋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7歲入私塾,9歲入常州女師附小。16歲時,曾杏緋拜畫家徐鳳林為師,一年後又隨惲南田一派傳人、常州著名畫家蔣志明先生學習3年,打下了堅實的中國畫繪畫基礎,尤以工筆沒骨花卉見長。因為畫技超羣,在常州一帶名聲日隆,登門索畫者。

曾杏緋揚名塞外

1930年,應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馬福祥的再三邀請,曾杏緋離開家鄉到南京擔任其夫人馬書城的家庭繪畫教師。1932年,在馬書城的撮合下,曾杏緋與馬書城的弟弟馬季康結為伉儷。抗日戰爭爆發後,受時局影響,曾杏緋輾轉至重慶等地,艱難謀生。1945年,曾杏緋被甘肅平涼女子師範學校聘為美術教師。1947年,曾杏緋帶着孩子到寧夏銀川,在馬書城辦的託兒所附設婦女識字班當教員,開始定居銀川。
曾杏緋與先生馬季康年輕時的照片 曾杏緋與先生馬季康年輕時的照片 [2]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0年,曾杏緋參加了西北婦代會,1951年進入原寧夏省婦聯工作,1952年她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會,1955年,從婦聯調科協任《科普報》的美術編輯。無論是在動盪的戰爭年代,還是在解放後繁忙的工作之餘,曾杏緋始終堅持對繪畫藝術的熱愛,一有空閒就潛心摸索。在寧夏這個塞上邊城,曾杏緋成了藝術領域的第一批拓荒者,1953年到1956年,她的作品連續3次入選全國美術展覽,成為寧夏第一位入選全國美展的藝術家。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曾杏緋作為回族美術家被調入自治區文聯,負責美術組工作。那一時期,曾杏緋一心撲在人才的培養和各種活動的開展中,培養了一大批美術人才,也活躍了當時的文化氛圍。1960年,她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曾杏緋藝術高峯

1979年成為寧夏美協主席後,70歲的曾杏緋進入了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多年的堅持不懈和紮實的傳統繪畫功底使她很快達到了個人的巔峯,很多精品都出自那一時期。在自治區成立30週年時,77歲的曾杏緋創作了一幅頗為獨特的作品,打破了傳統中國畫的模式,甚至加入了設計的意味,畫面上描繪十餘種花卉,組成了一個象徵吉祥的“如意”圖案,設色豔麗而不失雅緻,無論是蘭花、靈芝、向日葵、牡丹芙蓉、還是白玉蘭都栩栩如生,被認為是代表曾杏緋紅藝術創作最高成就的作品。
曾杏緋 曾杏緋
1980年4月退休,曾杏緋任寧夏美協分會名譽主席,還兼任全國美協理事、寧夏回族自治區區文聯常委、寧夏書畫院副院長、區政協、婦聯委員。
退休後,曾杏緋始終堅持繪畫至百歲高齡。2010年10月,在寧夏博物館舉辦了百歲畫展,並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授予曾杏緋“傑出回族女畫家”稱號。 [3] 
2013年7月26日上午10時,曾杏緋病逝於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享年103歲。 [1] 

曾杏緋人物家庭

丈夫馬季康:愛國民主人士、學者,曾協助爭取馬鴻賓起義,解放後任寧夏科普協會主任。
兒子馬建軍:寧夏書畫院院長、中國百傑畫家、文化部優秀專家。 [4] 
女兒馬以慰:畫家。
外孫馬 驊:寧夏大學教師。
孫女馬麗茵:北方民族大學教師。

曾杏緋主要成就

從畫70餘年,以工筆沒骨花卉見長,尤其擅畫牡丹。她的畫主要以花卉為題材,也曾以她細膩的筆法畫過少許山水畫。作品參加全國第三、四、五、六、八屆美展和《百年中國畫大展》,作品收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女畫家作品選》《中國當代女美術家作品選》等大型畫冊,並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周總理、宋慶齡等紀念堂及外省博物館、寧夏博物館、寧夏文史館收藏,1984年出版畫集《曾杏緋花卉作品選》,1998年6月寧夏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曾杏緋作品畫集》。作品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歷次評獎中均獲一等獎。
曾杏緋 曾杏緋
198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授予雙文明建設先進個人稱號,2001年10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民族百花獎”第五屆民族作品展覽組委會特授予她“民族傑出美術家”稱號。2010年,被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授予“傑出回族女畫家”稱號。
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名譽主席、寧夏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期間,她被華夏美術出版社和中國當代美術家作品集出版社組委會命名為“國寶級藝術家”,其藝術傳略收入國內各種藝術家名人辭典和日本國出版的《中國當代美術家名鑑》。 [5-6] 

曾杏緋代表作品

明花映日圖 明花映日圖
《明花映日》是以石榴為題材的花卉作品。此畫為絹本設色,縱92釐米,橫32釐米,創作於1961年,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40週年而作的。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員已經遍及全國各條戰線,黨的領導深深地植根於全國人民的心中,黨的前途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為了表達這種感情,畫家特以石榴為題材,創作了這幅寓意性主題繪畫。她在畫中題道:“風舉高枝露色幹,明花映日倍增妍。百子千孫紅不盡,神州榴火已燎原。”
在豎幅的畫面中,朵朵榴花千姿百態、紅豔似火。它們花頭飽滿、充分綻放,吐納着金黃的花蕊。其熱烈奔放的姿態似乎在自信地告訴觀者它們即將結出飽滿多子的果實。含苞待放的花蕾從枝葉間鑽出,有的初露花苞,有的微微張開那火紅豔麗的花瓣,嫵媚而不嬌貴。它們個個生趣盎然,在俯仰多姿的新枝老葉的映襯下煥發着勃勃的生機與活力,似乎在暗示着生命的延續與承繼,預示了共產主義事業“百子千孫紅不盡”的光輝前景。此時此刻,觀者讀到的是畫家的,心性與情趣,受到的是積極向上的鼓舞,這便是藝術帶給人的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啓迪。
此圖以工筆沒骨法畫成.纖細中見風采,古雅中出新意。畫面構圖嚴謹,疏密相間,有主有從,—開—合,互相呼應。作品筆法處理細緻,設色鮮麗。畫家運用傳統的暈染法,先將花葉分深淺濃淡層層染出,在水色未乾時點染花蕊、勾勒葉筋,使之結合自然,渾然—體,給人以工細而不刻板、明淨而不單調,既簡潔明快又富麗堂皇的感覺。筆情墨意間,花草的內在活力淋漓盡致地展現於畫面中,給人流光溢彩、生機盎然的印象。
曾杏緋工筆牡丹蝴蝶 曾杏緋工筆牡丹蝴蝶
《牡丹蝴蝶》曾杏緋先生於1967年創作,畫作風格純正、筆法細膩,設色典雅,無論一枚花瓣,一片葉子都精微到位,使人望之愉悦。牡丹花開得燦爛,温和、晶瑩透明、芬芳與甜潤 [3]  ;幾隻蝴蝶蹁躚於花叢,纖毫畢現,這幅畫代表了曾杏緋先生繼承並弘揚的晚清畫家惲南田派工筆沒骨花鳥畫的極高水平。

曾杏緋藝術風格

《葡萄》 曾杏緋 1990年作北京榮寶拍賣 《葡萄》 曾杏緋 1990年作北京榮寶拍賣
曾杏緋先生的畫是一種心靈的象徵,一種表現心靈意識的判斷和體會。從她的畫裏,可看到中國傳統女性的賢淑、温馨、謙和、容讓等等美德。從那些花卉的顏色上感觸到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她把那種天晴氣朗的怡人景象,用畫筆、用色彩表現出來了。那光色會令人產生迷幻,忘卻不快,怡然自得,甚而心情會久久耽於那夢一般的景狀裏。曾杏緋先生的畫之所以被人喜歡,就是因為她在繪畫時有一種天性的處理光色的能力,有一種潛伏在心靈深處的異質。她用手中的畫筆能夠讓紙上的花卉變得像在日頭下的真實感覺一樣晶瑩透明。
曾杏緋的畫從不將殘荷敗葉等衰腐氣息流露於畫面,這是她追求完美的天性使然。曾杏緋本人已經很早就有了一種繪畫自覺,就已經知道自己的繪畫異質在哪裏。她還説,她總是以平和的心境嚮往美好的事物。平和二字看似平淡無奇,但卻顯示出一個畫家不凡的心境,一種波瀾不興,榮辱不驚的氣質。
曾杏緋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前期的沒骨工筆花卉和後期的小寫意兩部分。她的沒骨花卉,構圖嚴謹,處理細緻,疏密相間、有主有從、一開一合、相互呼應;設色鮮麗,運用傳統的暈染法將花瓣、細小的花芽、嫩葉、花蕊的來龍去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將花葉分深淺濃淡染出,葉筋的灌漿,使之結合自然,渾然一體,給人以工細而不刻板、明淨而不單調的感覺,整體效果是既簡潔明快而又富麗堂皇,使千姿百態的春花秋卉交相輝映,更顯得自然生動、嬌豔欲滴。
曾杏緋後期的小寫意牡丹着色細膩、用色單純、層次分明,花瓣圓潤而又豔亮,花頭飽滿又細緻,再襯上俯仰反側、明暗變化豐富的墨綠色老葉和帶胭脂色的嫩葉,在水色未乾時勾上剛勁有力的葉筋,點上珍珠般的花蕊,顯得活靈活現、雍容大方。 [7] 
曾杏緋的晚年成為她創作的極盛時期,由於畫家將全部生命傾注於畫筆,她這一時期的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畫面意境更深,筆底功夫愈精。她以一支畫筆與造化同工,將自然界花草的內有在活力淋漓盡致地表現於畫面,從她的作品中可以讀到畫家的心性、情趣、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積極向上的鼓舞,表現出耄耄之年的老畫家驚人的創作活力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8] 

曾杏緋人物評價

曾杏緋 曾杏緋 [9]
寧夏美術界一位權威人士説:作為寧夏當代美術事業的創建者之一,曾杏緋在特殊的年代來到寧夏,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在這片文化相對貧瘠的土地上,使之根深葉茂,蓬勃壯大。
從藝術方面講,曾老的作品非常寧靜,有一種“中庸平和”之美,她之所以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源於對生活無比的熱愛。她的家裏種滿了花,雖然年事已高,但經常親自侍弄。另外,書畫界每每有重要活動,也都能見到她的身影。從內心世界來看,這不是一位普通龍鍾老人的表現,曾老顯得是那麼的有活力,而且樂觀、積極。 (吳善璋:中國書協副主席,寧夏文聯副主席)
曾老的繪畫細膩、灑脱,色彩豔麗、雅逸,畫面給人一種錯落有致且豐滿富麗的感覺,既有傳統功力,又有現代感,具有很高的寫實精神,是中國工筆畫界比較有名的大畫家。她為人熱情和善,工作認真負責,為自治區區培養年輕美術家做出了很大貢獻;她是寧夏美術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次參加美展、獲得殊榮、被廣泛收藏,可謂德藝雙馨,堪稱典範。(張少山:寧夏美協第三、第四屆主席,第五屆名譽主席)
曾老對任何人都那麼寬厚、善良。二三十年前,她給人畫畫從不收錢,只要百姓喜歡,完全奉行“為人民服務”宗旨。上世紀90年代初,她到公園鍛鍊時被一輛拖拉機撞倒了,司機嚇得不知所措,當得知對方家境貧寒後,她沒有一句為難的話。曾老也從不給組織找麻煩,不把一己私利擺到重要位置,古語有云“謹言慎行”,她完全做到了。(郭佳榮:寧夏書協副主席,銀川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
曾杏緋(左) 曾杏緋(左) [9]
曾老堪稱畫界的“泰斗”,無論在品行還是學識方面,對年輕一輩美術家都深有影響。曾老不只是一位簡單的花鳥畫家,她的畫風對中國傳統花鳥畫的發揚光大作出了很大貢獻。她的作品能夠入選《百年中國畫展》和《百年中國畫集》,很不容易,這是全國美術界對她的肯定。寧夏回族自治區有她,是一種福氣。
其實,我們不能只看曾老的藝術,她在婦女活動等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影響力。晚年的她一直堅持繪畫,將健康的作品和健康的心態傳遞給社會,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景仰。(宋鳴:中國美協理事,寧夏美協主席) [10] 

曾杏緋人物軼事

曾杏緋 曾杏緋 [2]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中國美術界,曾杏緋可謂人人敬重,她一生始終與人為善,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與名利,只是一心一意幹好自己的工作。遇到事曾杏緋一貫先替別人着想,把自己擺在最後。當年在文聯工作時,每逢春節,曾杏緋就把家在外地不能回去的同事帶到家中,一起吃團圓飯。看到年輕人積攢的髒衣服,曾杏緋也抱回自己家給洗乾淨,有時連年輕人的襪子破了曾杏緋都親自給他們補好。
百歲時的曾杏緋不但生活豐富多彩,還是一位很時尚的老太太。孫子輩買給老人精緻而時髦的飾物,曾杏緋會很認真地把它們戴上。每天,曾杏緋會看看電視,侍弄侍弄她愛了一輩子的花草,繼續為兒孫們操心,除了這些,她還會畫上幾筆。 [6] 
曾杏緋 曾杏緋
許多人都知道曾杏緋擅畫牡丹,其實爛漫的百花園中,任何一種花卉對於曾杏緋而言都是駕輕就熟。晚年的曾杏緋愛繪牡丹也系事出有因。上世紀80年代,銀川市中山公園裏種植了一片牡丹,名為“天香園”,生性愛花的曾老時常到公園去觀察、寫生,在那一段時間畫了不少以牡丹為主的作品,取其寓意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後來,曾杏緋的牡丹題材作品流傳到社會,廣受人們喜愛,曾杏緋遂以牡丹作為主要的創作素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