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胎生蜥蜴

鎖定
胎生蜥蜴(學名:Zootoca vivipara)是蜥蜴科、蜥蜴屬的爬行動物。體形圓長而稍扁平。頭略成方柱形,吻端圓鈍,吻鱗五邊形,鄰接第一上唇鱗及前鼻鱗;鼻孔開口在前、後兩鼻鱗間;左、右鼻上鱗在吻鱗後彼此相接;額鼻鱗單枚;前額鱗成對;額鱗1枚,盾形;額頂鱗形似前額鱗而大;頂間鱗單枚;頂鱗最大,略呈六邊形。頰鱗2枚;眶上鱗4對,每側的第一、第四枚甚小;眶前鱗2枚,眶後鱗3枚;顳鱗小而排列不齊。背面被圓鱗,隆突而無稜,腰背中段一橫列鱗34枚;腹鱗近似方形。肛鱗1枚,形甚寬大。體背灰褐色,脊背中央至尾前部有一行棕斑或由此連成的長紋,兩側均有寬約3.5毫米的深色縱紋。腹鱗灰黑而鑲有乳白色邊緣,雄蜥腹面具黑斑,雌蜥色淺而無斑。仔蜥體背黑褐色並帶閃光,斑紋不顯;腹面青灰色;無股孔。
胎生蜥蜴生活於北緯45度以北的山地。常棲於陰濕的針葉林帶。胎生蜥蜴常活動於陽光充足的林緣曠地,也常出沒於草甸和沼澤地。胎生蜥蜴以昆蟲、蜘蛛、軟體動物、蠕蟲等為食。分佈於歐洲至亞洲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胎生蜥蜴
拉丁學名
Zootoca vivipara
別    稱
胎生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有鱗目
蜥蜴科
蜥蜴屬
胎生蜥蜴
亞    種
3 [2] 
命名者及年代
Lichtenstein,1823
英文名
Viviparous lizard、Common Lizard
保護級別
(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1] 
同義學名
Lacerta vivipara

胎生蜥蜴動物學史

屬名Zootoca來源於希臘語zoon(動物)和tokos(出生、孩子),種名vivipara是以拉丁語viva(活着)或vivum的名字命名,-i(生物),是指胎生繁殖方式。西班牙亞種名louislantzi以法國博物學家Louis A.Lantz(1886-1953)的名字命名。斯洛文尼亞亞種名carniolica是拉丁文的女性形容詞,意為“屬於卡尼安地區”(德語為“ Krain”),即該新分類羣似乎具有地理和歷史中心的地區。 [3] 

胎生蜥蜴形態特徵

體形圓長而稍扁平。頭略成方柱形,吻端圓鈍,吻鱗五邊形,鄰接第一上唇鱗及前鼻鱗;鼻孔開口在前、後兩鼻鱗間,不接觸上唇鱗;左、右鼻上鱗在吻鱗後彼此相接,外側下垂成前鼻鱗,與第一上唇鱗貼鄰,其後緣接額鼻鱗及前頰鱗;額鼻鱗單枚;前額鱗成對,內側互相連接,外緣鄰接前後頰鱗及第一、第二枚眶上鱗;額鱗1枚,盾形;額頂鱗形似前額鱗而大;頂間鱗單枚,前端楔入前額鱗後緣相接的夾角內;頂鱗最大,略呈六邊形,被居中的頂間鱗及緊接其後的枕鱗分隔於兩則。頰鱗2枚;眶上鱗4對,每側的第一、第四枚甚小,其外緣與5枚睫上鱗相連;眶前鱗2枚,眶後鱗3枚;顳鱗小而排列不齊。上唇鱗7枚,第五枚最大,上寬下窄;下唇鱗6枚;頦片6對,最前兩對在中線鄰接,第六頦片小。頸褶明顯,由9枚扁而平滑的大鱗組成,後緣遊離,分界清晰,自頦片至頸褶一縱列鱗20枚。耳孔為豎橢圓形。
背面被圓鱗,隆突而無稜,腰背中段一橫列鱗34枚;腹鱗近似方形,平滑無稜,排列縱橫有序,通常在6行縱列的腹鱗中以中間2列鱗片形較狹小;體側鱗比背鱗大而扁平。肛鱗1枚,形甚寬大,肛孔橫裂,側緣圍有細鱗。前肢前伸到達眼眶前緣,上臂前背側有1行平扁形大鱗;後肢前伸僅達中腰部,前、後肢貼體相向互不觸遇,股、脛前側也被有2-3行大鱗;指長序列為4、3、2、5、1,趾長序列為4、3、2、5、1,指、趾末端具鈍爪。尾長超過頭體長,尾鱗矩形,輪列成環,往後漸趨細狹,尾梢尖出;尾背之鱗起稜而腹面僅後部被稜鱗。
體背灰褐色,脊背中央至尾前部有一行棕斑或由此連成的長紋,兩側均有寬約3.5毫米的深色縱紋。腹鱗灰黑而鑲有乳白色邊緣,雄蜥腹面具黑斑,雌蜥色淺而無斑。仔蜥體背黑褐色並帶閃光,斑紋不顯;腹面青灰色;無股孔,究其原因似與幼齡及性未成熟有關,對照黑龍江尚志縣捕獲的胎生蜥蜴仔蜥標本,同樣未見股孔。 [4] 

胎生蜥蜴棲息環境

胎生蜥蜴生活於北緯45度以北的山地。常棲於陰濕的針葉林帶,棲息地氣候特點是氣温低,年均温0℃左右;無霜期短,僅百日左右;降雨量較少,一般在600-700毫米,森林中有松、樺、楊等植物。 [5]  [4] 

胎生蜥蜴生活習性

胎生蜥蜴常活動於陽光充足的林緣曠地,也常出沒於草甸和沼澤地,喜水,性耐寒,能在10-12℃的氣温條件下攝食。活動處多有倒木、樹樁及大樹根,以及齧齒類陳舊洞穴。這種環境便於隱蔽,同時也是胎生蜥蜴的良好越冬場所。也能沿着樹幹進行攀爬。胎生蜥蜴以昆蟲蜘蛛軟體動物蠕蟲等為食。 [5]  [4] 

胎生蜥蜴分佈範圍

存在:阿爾巴尼亞、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克羅地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拉脱維亞、立陶宛、盧森堡、摩爾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國、荷蘭、北馬其頓、挪威、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烏克蘭、英國。
存在不確定希臘。 [1] 
胎生蜥蜴分佈圖分佈圖 胎生蜥蜴分佈圖分佈圖

胎生蜥蜴繁殖方式

4月末出蟄,5月進行交配繁殖,受精卵在母蜥體內發育約需3個月左右,仔蜥產出時體外包有膜狀“外殼”,經短暫的時間後始破膜而出。卵胎生繁殖方式是對高緯度地區寒冷氣候的一種適應特性,懷胎雌蜥常積極主動尋找陽光充足之處,以增進其胚胎髮育的速度。胎生蜥蜴的懷仔數約2-13尾。 [4] 

胎生蜥蜴亞種分化

中文名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胎生蜥蜴指名亞種Zootoca vivipara viviparaLichtenstein,1823
胎生蜥蜴斯洛文尼亞亞種Zootoca vivipara carniolicaMayeret al.,2000
胎生蜥蜴西班牙亞種Zootoca vivipara louislantziArribas,2009 [2] 

胎生蜥蜴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1]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