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股直肌

鎖定
股直肌是大腿前面中部較淺的一塊肌肉。它起自大腿根部外側、髂骨前下方的髂前下棘和髖臼上緣,下方包繞膝前方的髕骨以後,借髕韌帶止於脛骨上端前面的脛骨粗隆。有伸膝關節及屈大腿的作用。
中文名
股直肌 [3] 
外文名
rectus femoris [2] 
拉丁學名
Femoralrectus

股直肌解剖結構

股直肌是雙羽狀肌,屬於股四頭肌一部分,位於股前部正中,以直頭與反折頭分別起於骼前下棘和骼臼上緣。兩頭以鋭角連結擴大成肌腹,繼之縮為窄而厚的腱,與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聯合形成一總腱,附着於髕骨上緣和側緣,向下延續為髕韌帶,止於脛骨粗隆。股直肌的主要營養血管為旋股外側動脈降支的股直肌支,血管沿股直肌內側緣下行,約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8cm處,與股神經分支一起由深面進入該肌中上1/3處,肌外血管蒂長約4cm。以該血管神經為蒂形成的股直肌肌皮瓣,其旋轉弧可達大轉子部、會陰、對側恥骨和臍部。由於股直肌尚有旋股外側動脈升支和橫支來的營養血管,入肌點較高,若以此為旋轉軸,可增加皮瓣的旋轉弧達同側肋緣處。 [5] 
(圖冊“股直肌的解剖結構”參考資料: [3]  [6] 
股直肌的解剖結構

股直肌解剖例證

40具股直肌標本中存在3種不同的血管類型。
1、肌肉的動脈供應及肌肉內動脈分佈
血管內造影顯示三種不同類型的腹直肌肌肉內血管分佈 血管內造影顯示三種不同類型的腹直肌肌肉內血管分佈 [4]
Ⅰ型:僅接受單支動脈供應(不計供應該肌肉起止點的幾條細小分支),該動脈外徑1.5~2.5mm,起自旋股外斜動脈降支,進入肌肉前,常分為2支。上支穿入肌肉深面進入肌肉,在肌內分成1條小升支和一條較大的降支供應肌肉近1/4部分。下支從肌肉內側緣進入肌內後分成2幹垂直向下走行,一干沿肌肉內緣下行,另一干走行在肌肉內肌腱深面,供應肌肉的遠3/4部分。
Ⅱ型:接受1支優勢血管和1~2支次要血管。其中優勢動脈蒂外徑1.5~2.5mm,起自旋股外側動脈降支,於肌肉內側緣上中1/3交界處進入肌肉。在肌內的優勢動脈分為2幹,供應肌肉遠2/3部分。肌肉近1/3部分接收來自旋股外側動脈升支或橫支的次要動脈。優勢動脈和次要動脈之間缺乏血管吻合。
Ⅲ型:接受2支優勢血管。近側優勢動脈(外徑1.5~2.5mm)起自旋股外側動脈升支或橫支,該動脈筋膜深面,發出升支和降支,供應上外側1/2肌肉。遠側優勢動脈(外徑1.5~2.5mm)起自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在肌肉內向下外走行,供應下1/2肌肉。兩支動脈之間無血管交通。
此外,所有股直肌也接受來自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的1~2支細小動脈支(外徑0.3~0.6mm),這些血管直接起自股動脈,供應股直肌下部。 [4] 
2.肌肉的神經支配
支配股直肌的神經來自股神經後束。其平均長度(15±0.6)mm,平均外徑(1.8±0.4)mm。該神經支進入肌肉前分成2支,分別有血管伴行形成神經血管束。其中1支與上部血管蒂伴行進入肌肉深面,另1支與優勢血管蒂伴行進入肌肉內側緣。此神經支走行於血管束前方,在進入肌肉後或進入肌肉前分成2支。
3.臨近肌腱組織
①肌肉外部肌腱組織
股直肌呈梭形,其淺部肌纖維呈雙羽狀排列,而深部肌纖維為縱向平行肌肉長軸。股直肌的直頭起自髂前上棘並構成肌肉前上方的淺腱,淺腱的遠側的肌纖維為雙羽狀排列。肌肉的深面遠端2/3可見寬厚的腱性組織。
②肌肉內肌腱組織
肌肉內的肌腱起源於股直肌的反折頭,該腱沿直頭深面向下延伸。最初肌肉內肌腱位於肌肉內緣,隨後,該腱旋轉90°,垂直於肌肉表面並逐漸移到肌腹的中央。在肌肉橫斷面上,該腱在肌腹中靠近肌肉內淺面,並向下幾乎貫穿肌肉的全長。肌肉淺部雙羽狀肌纖維均起於此腱。 [4] 

股直肌相關疾病與治療

股直肌綜合徵
1.病因
由於股直肌位於大腿前面,容易遭受碰撞和打擊;彈跳、踢空、起跑和跑步時跪地跌倒,以及蹲舉槓鈴等,使大腿肌肉猛烈收縮和過度牽拉,也容易使股直肌發生勞損,損傷主要發生在該肌上端的骨附麗區(髂前下棘部位)。負重上下坡、負重起立及頻繁地做伸屈股膝的活動,如踩水車、長途騎自行車、經常徒步登梯上高層建築及登山、長跑等,也易發生股直肌的勞損性病變。
2.症狀
股前上方痠痛不適,可傳射至膝蓋上方。病人伸膝、抬腿時疼痛加重,活動受限;屈膝下蹲時也可使髖前、股前上方疼痛加重。
3.檢查
在大腿根部外側髂前下棘的下方一橫指處,做深層滑動按壓可查得壓痛點。在病人做伸膝動作並給予一定的阻力時,則會在該處出現疼痛。此為伸膝抗阻試驗陽性,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4.治療
(1)發病初期要適當休息,減少屈髖、伸膝活動,以利股直肌病變的恢復。慢性病病人要注意鍛鍊下肢的屈伸活動,以防肌肉萎縮和粘連形成,從而影響髖、膝關節的活動功能。
(2)針刺療法:在髂前下棘下方一橫指處垂直進針,針尖抵達骨性組織後留針20min。治療後,病人疼痛症狀大多減輕或消失。若在留針過程中針尾部置艾絨或艾條燃燒,效果會更好。
股直肌綜合徵的自我手法治療 股直肌綜合徵的自我手法治療 [1]
(3)病變部位自我手法治療:如所示,病人仰卧位,患側手的拇指置於髂前下棘下方一橫指處的壓痛點上,另四指置於髖後方,拇指深壓的同時向外推移病變組織並繼續按壓,維持此移位達20~30s,然後放鬆。每間隔10s左右重複上述手法。3~5遍後,從上至下,沿股直肌的走行方向輕輕提捏股前方的組織3~5遍,使之放鬆。如此為1次治療。每日1~2次,直至疼痛消失。
(4)局部中頻治療也可收到一定效果。
(5)壓痛點部位採用常規配伍的合劑5ml局部注射常可收到明顯效果。每5d注射1次。
(6)非手術治療無效的嚴重病人,可行軟組織鬆解術,效果確切。 [1] 
參考資料
  • 1.    柳登順,吳軍,徐繼香. 實用頸腰肢痛診療手冊[M].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342-344.
  • 2.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rectus femoris cross-sectional area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quadriceps strength in COPD  .百度學術[引用日期2022-12-31]
  • 3.    丁文龍,劉學政. 系統解剖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
  • 4.    楊大平,陳天新,徐學武,郭鐵芳,韓雪峯.股直肌內神經血管解剖研究和臨牀意義[J].中華整形外科雜誌,2003(01):14-16.
  • 5.    侯春林,顧玉東.皮瓣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622-624.
  • 6.    崔慧先,李瑞錫. 局部解剖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