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肖曉琳

(前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

鎖定
肖曉琳(1962年8月 [3]  —2017年6月28日),出生於湖南長沙 [1]  [5]  ,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曾任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製片人。
1977年,肖曉琳考入北京廣播學院的播音系 [5]  。1985年長沙市電視台成立後,她成為該台第一批播音員 [1]  。1987年,她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 [3]  。1988年,調入中國中央電視台擔任節目主持人和製片人 [5]  ,參與報道《觀察與思考》欄目 [6]  。1989年,短暫主持《新聞聯播 [1]  。1995年,赴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新聞系學習兩年,回國後創辦了《今日説法》節目 [6]  。1997年,擔任央視法制節目《社會經緯》的主持人 [5] 
1999年,主持了《焦點訪談》與《半邊天》等欄目 [3]  。離開《今日説法》欄目後,她又創辦了《講述》節目 [3]  。2001年,肖曉琳被提名第五屆“金話筒”金獎 [2]  。2017年6月,肖曉琳因患結腸癌在美國治病,期間,在兒子家中離世 [1]  ,終年54歲 [7] 
中文名
肖曉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長沙市
出生日期
1962年8月
逝世日期
2017年6月28日
畢業院校
北京廣播學院
職    業
主持人、製片人
代表作品
今日説法
社會經緯
焦點訪談
觀察與思考
主要成就
2001年提名第五屆“金話筒”金獎

肖曉琳早年經歷

肖曉琳小時候曾夢想當老師,從初中時起,她每天都聽廣播,渴望長大了去當播音員 [6]  。考大學時,由於成績突出,招生的老師覺得她報北京廣播學院可惜了,就勸她報更好的學校,甚至願意出面幫她改志願。肖曉琳一心想上“北廣”,就沒有更改 [4] 

肖曉琳演藝經歷

1977年,肖曉琳考入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系 [5]  。畢業後,她回到長沙進入市廣播站。此後長沙市人民廣播電台成立,肖曉琳成為第一批播音員 [1]  。1985年初,長沙市電視台成立,肖曉琳又成為市電視台第一批播音員 [1]  。1987年,考上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 [3] 
1988年,肖曉琳調入中國中央電視台擔任節目主持人和製片人 [5]  ,並參與報道以針砭時弊為目的的欄目《觀察與思考》 [6]  。1989年,肖曉琳曾短暫主持過《新聞聯播 [1]  。1995年,肖曉琳赴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新聞系學習兩年,回國後創辦了《今日説法》節目 [6]  。1997年,擔任央視法制節目《社會經緯》主持人 [5] 
1999年,主持了《焦點訪談》與《半邊天》等欄目 [3]  ,同年,其創辦的法制欄目《今日説法》的收視率位居專題類欄目第一、觀眾滿意度第一 [1]  。離開《今日説法》後,肖曉琳又創辦了《講述》節目,該節目後來成為了中央電視台十套的標誌性欄目 [3]  。2001年,肖曉琳被提名第五屆“金話筒”金獎 [2] 
2017年2月,肖曉琳參加“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年會,並進行了退休演講 [7] 
肖曉琳

肖曉琳個人生活

家庭
肖曉琳有一個兒子 [4]  ,她的父母是湖南大學教師 [4] 
逝世
2017年6月,肖曉琳因患結腸癌在美國治病,期間,在兒子家中離世 [1]  ,終年54歲 [7]  。其遺言為:要宣傳,不要像我一樣忽視健康。你們健康、長壽,我就在。感謝你們! [5] 

肖曉琳主要作品

肖曉琳主持節目

時間
主持節目名稱
播放平台
1988年 [6] 
《觀察與思考》
中央電視台
1997年
中央電視台
1999年
中央電視台
1999年
《半邊天》
中央電視台
1999年
中央電視台
1989年 [6] 
中央電視台
2001年
講述
中央電視台
2013年
中央電視台

肖曉琳配音作品

名稱
日期
《鐵臂阿童木》
1980-12-00
《中國龍》
-
《萬里海疆》
-

肖曉琳獲獎記錄

  • 2001-12-21    第五屆“金話筒”金獎[2]     (提名)    

肖曉琳人物評價

肖曉琳 肖曉琳
《觀察與思考》是中國第一個新聞深度報道的節目,作為主持人的肖曉琳以其嚴峻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鐵面美人”的封號不脛而走 [6]  。她私下裏卻待人温和。肖曉琳還頗具文藝才華。她猶如一篇敦厚雋永的散文,給人們留下了一抹中國傳統女性倩影 [9] (《西寧晚報》《長沙晚報》評)
肖曉琳1988年就職央視後,幾十年如一日躬身於工作,提攜幫助了很多後輩 [8] (新浪娛樂評)
肖曉琳最大的優點是努力和隨和,願意幫助別人,無論在哪裏都很能與同事、領導相處,人很漂亮,作風也嚴謹。肖曉琳曾被很多央視人視為榜樣,她出鏡風格永遠微笑、雍容爾雅,吐字清晰從容不迫,主持專題節目娓娓道來,沁人心脾,氣場柔和又強大,她從來沒有不備稿就進演播室,也沒有口誤錯別字讓導播不斷重錄 [3] (《西寧晚報》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