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肉刺短腸蕨

鎖定
肉刺短腸蕨(Diplazium simile (W. M. Chu) R. Wei & X. C. Zhang)常綠大型林下植物。根狀莖斜升。先端略有伏貼的鱗片;鱗片深褐色,膜質,闊披針形,邊緣有細牙齒及常不明顯的黑邊;葉近生至。 [1] 
中文名
肉刺短腸蕨
拉丁學名
Diplazium simile (W. M. Chu) R. Wei & X. C. Zhang [2]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短腸蕨屬
肉刺短腸蕨
分佈區域
雲南

肉刺短腸蕨形態特徵

肉刺短腸蕨葉子形態

肉刺短腸蕨線稿圖 肉刺短腸蕨線稿圖
能育葉長達2米;葉柄短於葉片,基部直徑達7毫米,黑褐色,向上淺綠色,通體或至少下部略有鮮時肉質綠色的短刺狀或小疣狀突起;葉片卵狀三角形,長達在1米以上,寬達80釐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二回羽狀-小羽片羽裂;側生羽片達12對,互生,略斜向上,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一回羽狀;中部以下的矩圓闊披針形,柄長達10釐米,基部一對略縮短,第二對最大,長達70釐米,寬達30釐米;側生小羽片大13對,互生或近對生,平展,披針形、短闊披針形或三角狀短披針形,對稱或近對稱,長達10(-15)釐米,寬2-3(-5)釐米,先端漸尖或短尾尖,基部平截或闊楔形,有時略呈淺心形,兩側羽狀淺裂至深裂,下部的有短柄,上部的無柄;小羽片的裂片密接,近對稱,平展,矩圓形或長方形,先端鈍圓或截形,少見急尖,全緣或有淺鈍齒;葉脈上面不明顯,下面可見,小脈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可達11對,斜向上,單一或少數分叉。葉幹後薄紙質,綠色,上面色較深,中肋上面有較多顆粒狀的細小腺體,下面略有小鱗片;葉軸和羽狀下面有時略有鮮時肉質綠色的小疣狀或短刺狀突起 [3] 

肉刺短腸蕨孢子形態

孢子囊羣線形,常與小脈近等長,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可達10對,在基部上出小脈常為雙生;囊羣蓋褐色,膜質,全緣;孢子腎形,周壁透明而較寬,不具褶皺,外壁具瘤狀紋飾。

肉刺短腸蕨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n=41。

肉刺短腸蕨植株特點

本種的成熟植株有時葉為一回羽狀,葉片長約50釐米,寬30釐米,羽片披針形,羽狀半裂至深裂。

肉刺短腸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50-1200米的山箐熱帶雨林林緣溪邊。

肉刺短腸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雲南(河口、金平、綠春、勐臘、景洪、勐海、滄源、耿馬、盈江、貢山)。模式標本採自雲南東南部(金平勐拉壩)。

肉刺短腸蕨相似植物

本種葉片形體外貌與 A. maxima (Don) Ching 十分近似,區別在於根狀莖斜升至直立,先端鱗片稀少而伏貼,鱗片深褐色,無光澤,黑邊常不明顯,葉柄乃至葉軸或多或少均有鮮時綠色、肉質的小疣狀或短刺狀突起,羽軸及小羽片中肋上面有顆粒狀細小腺體,孢子有明顯而較寬的周壁;後者根狀莖橫卧,先端密被蓬鬆、黑邊顯著、略有光澤的長鱗片,葉柄通常平滑,少見有小疣狀或短刺狀突起,羽軸及小羽片中肋上面無腺體,孢子無周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