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肇源大米

鎖定
肇源大米,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肇源縣境內土壤以黑鈣土、草甸土為主,土層深厚,蓄水能力強,有機質含量在3%左右,pH值在7左右,耕性良好,適宜種植水稻。清朝時期,肇源縣就種植過水稻。肇源大米,米粒整齊,光潔度高,不含雜質,做出的米飯潔白光潤,晶瑩透明,營養豐富,膠質含量高,品味香醇,不回生,口感極佳。肇源大米含蛋白質、糖類、鈣、磷、鐵、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富含多種微生素和微量元素。 [1] 
2009年0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肇源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中文名
肇源大米
產地名稱
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
品質特點
米粒整齊,光潔度高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國家農業部2009年第1208號公告
批准時間
2009年05月27日

肇源大米產品特點

肇源大米品質特性

肇源大米,米粒整齊,光潔度高,不含雜質,做出的米飯潔白光潤,晶瑩透明,營養豐富,膠質含量高,品味香醇,不回生,口感極佳。 [1] 

肇源大米營養價值

肇源大米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糖類、鈣、磷、鐵、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富含多種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經檢測,粗蛋白含量大於5%,直鏈澱粉含量大於17%,膠稠度大於80毫米,食味品質86分。加工精度達到GB1354-86規定的等級標準,衞生指標低於GB2715-81規定的指標。 [1] 
肇源大米 肇源大米

肇源大米產地環境

肇源大米土壤地貌

肇源縣境內土壤以黑鈣土、草甸土為主,土層深厚,蓄水能力強,有機質含量在3%左右,pH值在7左右,耕性良好。全境多為低地平原,多沼澤、泡泊、河川,地域大體是“水、草、田”三分天下,土質肥沃,水源豐沛,農業生態環境優良,素有“塞北江南”之美譽。 [1] 

肇源大米水文情況

肇源縣水資源豐富,松嫩兩江流經縣境長242.86公里,引松、嫩兩江水灌溉。全縣有9處大型灌區,28處中小泵站,末梢水田水池32處,總蓄水能力1600萬立方米。特別是境內無大型廢氣排放企業,空氣清潔,大氣中微粒懸浮量、二氧化硫含量、氮氧化合物含量都很低,是生產優質綠色食品大米的理想佳境。 [1] 

肇源大米氣候情況

肇源縣氣候屬於北温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條件好,冬季寒冷乾燥,温差懸殊,少病蟲害。年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水源豐沛,處於黑龍江省第一積温帶上限,年有效積温2900℃-3100℃,無霜期可達165天,作物生長季節日照總數達1295.6小時。肥沃的土質,適宜的氣温,豐足温適的松嫩江水,獨特的光、熱條件,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健康發育環境,造就了品質優良的肇源水稻。 [1] 
肇源稻田 肇源稻田

肇源大米歷史淵源

清朝時期,肇源縣就種植過水稻。
1983年,肇源縣水稻栽培初具規模,種植面積10527畝,平均畝產294斤。 [1] 
2012年,肇源縣成立水稻標準化生產專業合作社。
肇源大米 肇源大米

肇源大米生產情況

2008年底,肇源縣水稻常年畝產600千克以上,栽培面積達34700公頃。 [1] 
截至2012年,肇源縣有50多萬畝水稻田,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產量提高15%,達到27萬噸,產值增加到6.5億元,銷往廣州、北京、天津、瀋陽、哈爾濱、長春、大慶等大中城市。 [3] 
肇源大米 肇源大米

肇源大米產品榮譽

2009年0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肇源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肇源大米 肇源大米
2020年7月20日,肇源大米入選中歐地理標誌首批保護清單。 [4] 

肇源大米地理標誌

肇源大米地域保護範圍

肇源大米劃定的地域保護範圍為黑龍江省肇源縣境內,包括古龍鎮、新站鎮、民意鄉、茂興鎮、古恰鄉、肇源鎮、二站鎮、三站鎮、和平鄉、超等鄉、薄荷台鄉11個鄉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23°57′-125°45′,北緯45°23′-45°59′。 [2] 

肇源大米質量技術要求

  • 生產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氣候條件,無霜期在120-135天,年活動積温在2600℃以上,年降雨量在550-650毫米。在全縣各鄉鎮選擇土壤肥沃、耕性良好的土壤,產地環境質量符合NY5115-2002《無公害農產品大米標準要求》。
(2)品種選擇:選擇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主要選用松粳3號、松粳7號、松粳8號品種。純度不低於98%,發芽率不低於90%,淨度不低於97%,含水量不高於15%。種子每3年更新1次。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定:水稻生產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化肥必須與有機肥配合使用,有機肥料與無機氮的比例不超過1∶1,禁止施用硝態氮肥。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肇源縣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規程》、《綠色食品大米生產操作規程》操作。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必須符合《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T/T393-2000)和《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394-2000)。
A、施肥:本田增施農家肥,少施化肥。每公頃生產7500千克稻穀,需發好倒細農肥22500千克,雞鴨糞2250千克,稻草灰2250千克,要求做到全層施肥。插秧後到分櫱前,每公頃追返青分櫱肥75千克。並要採用金滿利有機複合肥葉面追肥,每公頃用量1.125千克。
B、除草:以人工除草為主。在水稻生育期,要進行人工撓根、人工薅草和人工除草,活土活水,提高水温地温,消滅雜草,促進水稻生育;荒草地塊,可在水稻返青後,每公頃用草剋星120克,加丁草胺1200毫升,加細土300千克,拌勻後撒施。施藥後,保持水層3-5釐米,保水5-7天。
C、防蟲滅病:採用生物防治技術,對稻瘟病可用生物性農藥春雷黴或井崗黴素,每公頃450-750克1000倍液葉噴,確保綠色食品水稻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高產。
(4)產品收穫:當籽粒的90%以上變黃成熟,穗軸有三分之二黃熟,基部有很少一部分綠色籽粒存在時進行收穫,收穫時要在睛天上午9時以後割地,採用人工或機械收割,割後應捆成小捆進行自然晾曬,並經常翻動,當水分下降到15%時,再進行脱粒。要求不同品種單獨收割、單獨脱粒、單獨貯藏,嚴禁品種間混雜。要在睛天打場脱粒,以利於降低水份、保證純度、提高商品質量。實行無公害稻穀與普通稻穀分收、分曬。禁止在公路、瀝青路面及粉塵污染嚴重的地方脱粒、曬穀。
(5)生產記錄:對肇源水稻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田間生產技術檔案,做好化肥、農藥的使用記載;專人保管化肥、農藥;定期對水稻基地進行農藥殘留抽檢,對在抽檢過程中,發現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以及農藥殘留超標的,不得上市銷售,並予以曝光。搞好整個生產過程的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閲。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肇源大米無污染、無公害,安全、優質、營養,被國家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生產過程嚴格按照《肇源縣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規程》、《綠色食品大米生產操作規程》操作。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必須符合《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T/T393-2000)和《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394-2000),產品符合NY5115-2002無公害食品大米標準要求。
  • 包裝標識等相關規定
產品在運輸過程中:運輸工具應清潔、乾燥、有防雨設施。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有異味的物品混運。在避光、常温、乾燥和有防潮設施的地方貯藏。貯藏設施應清潔、乾燥、通風、無蟲害和鼠害。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易發黴、發潮、有異味的物品混存。運輸、貯藏過程符合NY/T5190-2002的規定。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肇源大米”農產品地理標誌字樣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