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聾(拼音:ló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耳、龍聲,本義指耳朵聽不見或聽不清聲音,引申指昏聵、糊塗、不明事理。 [12] 
中文名
拼    音
lóng
繁    體
部    首
龍、耳
五    筆
DXBF(86);DXYB(98) [1] 
倉    頡
IPSJ [1] 
鄭    碼
GMCE [1] 
筆    順
橫、撇、豎彎鈎、撇、點、橫、豎、豎、橫、橫、橫 [1] 
字    級
一級(編號:2245)
平水韻
上平聲·一東 [2] 
四角碼
4340₁
統一碼
基本區 U+804B [1] 
異體字
䏊、𦗤
筆順編號
13534122111
注音字母
ㄌㄨㄥˊ
總筆畫數
5+6;6+5(部首+部首外)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上聲下形)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甲骨文中有圖A的字形,有的學者釋為“聾”字。“聾”本為形聲字。甲骨文形體,右邊是“龍”字,像一條巨龍,在這裏僅作聲旁表音;左邊是“”,表義,表示與聽覺有關。圖1是金文的形體,構形與甲骨文相反,左邊為“龍”,右邊為“耳”。圖2是小篆的形體,成為上聲下形的形聲字了。偏旁“龍”類推簡化為“龍”,“聾”據此簡化為“聾”。 [12] 
《説文·耳部》“聾,無聞也。”“無聞”指耳朵聽不見聲音。《釋名·釋疾病》:“聾,籠也,如在蒙籠之內,聽不察也。”“聽不察”指聽不清聲音,但不是完全聽不見。可見耳朵聽不見或聽不清聲音都叫“聾”。
由於聽不見聲音,不能明白説話人的用意。因此“聾”由聽不見引申為“不明事理”,如《左傳·宣公十四年》“宋聾。”這是説:宋國不明事理。“聾聵”是比喻“愚昧無知”。 [12]  [13]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喪失聽力或聽力非常遲鈍
deaf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
唐·韓愈《雙鳥詩》:“有耳聒皆聾,有口反自羞。”
《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原來他只得母女二人,他那母親又是個既聾且病的。”
聾啞;震耳欲聾;振聾發聵
愚昧;不明事理
stupid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即聾、從昧、與頑、用囂,奸之大者也。”
《左傳·宣公十四年》:“鄭昭、宋聾、晉使不害。”
沒有知覺。
《淮南子·説林》:“雖聾蟲而不自陷。”注:“聾,無知也。”
名詞
愚昧的人
宋·王安石《答曾公立書》:“一興異論,羣聾和之。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耳部】虛紅切
無聞也。從耳龍聲。 [6] 

廣韻

盧紅切,平東來 ‖ 龍聲東部
聾,耳聾。《左傳》雲:“不聽五聲之和曰聾。”《釋名》曰:“聾,籠也,如在蒙籠之內不可察也。” [8] 

康熙字典

唐韻》盧紅切。《集韻》《正韻》盧東切,並音籠。《説文》:無聞也。《釋名》:籠也。如在蒙籠之內,不可察也。《左傳·僖二十六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
又《宣十四年》:鄭昭宋聾。注:聾,闇也。《禮·王制》:瘖聾跛躃斷者。疏:聾謂耳不聞聲。
又葱聾,獸名。《山海經》:符禺之山,其獸多葱聾,其狀如羊而赤鬛。注:葱聾,如羊,黑首赤鬛。
又《韻補》:葉盧黃切,音郎。《易林》:遠視無光,不知青黃。黈纊塞耳,使君闇聾。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804B;下:U+807E) 字形對比(上:U+804B;下:U+807E)

書寫提示

“龍”窄“耳”略寬。“龍”居上居中,第二筆撇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撇向橫中線;乚(豎彎鈎)沿豎中線下行右彎鈎出;末筆點在右上角。“耳”,居下居中;首橫在橫中線;兩豎左短右長;末筆長橫兩端超出上部。 [10]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一東
合口呼
次濁
盧紅切
luŋ
集韻
平聲
一東
合口呼
次濁
盧東切
luŋ
禮部韻略

平聲




盧紅切

增韻

平聲




盧紅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東鍾
合口呼

次濁

l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盧東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一東


次濁
盧容切
lu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漢典 [9]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先秦
王力系統
l
ɔ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û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ew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ung


ung


ung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l
隋唐
王力系統

l
隋唐
董同龢系統

l
隋唐
周法高系統

l
隋唐
李方桂系統

l
ung
隋唐
陳新雄系統
l
(參考資料:漢典 [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u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u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uo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o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o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əŋ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o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lu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loŋ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loŋ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l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la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lu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lu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lʊŋ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lʊ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ɔŋ
24
陽平
文讀
laŋ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la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luŋ
52
陽平
文讀
løyŋ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lɔŋ
22
陰去
文讀
sɔŋ
22
陰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1]  、漢典 [9]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
  • 2.    平水韻 一東 聾  .漢典[引用日期2023-05-22]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5-22]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37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992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80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70
  • 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0
  • 9.    聾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5-22]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 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11:215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62
  • 12.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523
  • 13.    黃金貴主編;曾昭聰副主編.古代漢語文化百科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01:3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