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聽百舌

鎖定
《聽百舌》一詩,典型地體現了劉令嫺用典的功夫,語言考究優雅:“新晴”典出潘岳的《閒居賦》,“雕楹”典出張衡的《西京賦》,“山陽笛”典出向秀的《思舊賦》,“洛濱笙”典出《列仙傳》。詩的立意奇巧,以女性臨鏡構思全詩,活用名家之典,雖無一字着情,卻將詩人的閨房怡情之趣寫了出來。
作品名稱
《聽百舌》
作    者
劉令嫺
創作年代
南北朝
作品出處
玉台新詠
文學體裁
五言古風

聽百舌作品全文

庭樹旦新睛,臨鏡出雕楹。
風吹桃李氣,過傳春鳥聲。
淨寫出陽笛①,全作洛濱笙②。
注意歡留聽,誤令妝不成。

聽百舌註釋

①山陽笛:晉代向秀路經亡友嵇康曾居住的山陽舊廬、温鄰人笛聲“發音寥亮”,追思往昔,感音而嘆。於是作《思舊賦》,後因以山陽笛為懷念舊友之典。
②洛濱笙:漢劉向《列仙傳》:相傳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好吹笙作鳳鳴,遊伊、洛間,後隨邱公登嵩山而去。

聽百舌作品賞析

百舌鳥,又稱反舌鳥。因其鳴聲反覆數傳,如百鳥之音而得名。百舌鳥立春後鳴囀不已,夏至後即無聲。這首詩把詩人聽百舌鳥的真實感受維妙維肖地再現於讀者面前。
全詩八句,分為二層,每層各四句。前四句用白描手法狀景寫人,展現“聽”的空間和因由:這是一個雨過天晴的春晨,空氣格外清新,庭樹分外翠綠。萬物甦醒,生機勃勃。詩人經過雕楹(雕有圖案的柱子),步出閨房,臨鏡梳妝。晨風送來桃李花香,傳來了百舌鳥宛轉動聽的鳴唱。後四句緊扣“聽”字,抒發自己的感受。先是描摹百舌的聲音:“淨寫出陽笛,全作洛濱笙。”“淨寫”與“全作”同義,即“甚是”、“大如”的意思。“山陽笛”用晉代向秀的典故,事見何秀《思舊賦.序》:向秀路經亡友嵇康曾居住的山陽舊廬、温鄰人笛聲“發音寥亮”,追思往昔,感音而嘆。“洛濱笙”典出《列仙傳》:相傳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好吹笙作鳳鳴,遊伊、洛間,後隨邱公登嵩山而去。這兩句讚美百舌甚似“出陽笛”,那般清越高遠,嘹亮悠揚。又很像“洛濱笙”之聲,作鳳凰鳴,聲振春樹,響遏春雲。在古典詩詞中,大凡描摹聲音(樂曲聲、鳴禽聲)的,多利用人類五官的生理機能,化抽象之音為具象之形。而劉令嫺卻採用無形無色的百舌聲。百舌是一種名貴的鳥,其聲變化無窮,“弄音無常則”(郭愔《百舌》),絕非一般鳴禽可比,更非一般人所能描摹。因此詩人特意選用了內涵豐富、不同尋常的山陽笛聲和洛濱笙音作代表,以擬百舌的音韻聲情,顯得新穎別緻,情趣高雅、意味深長。
“注意歡留聽,誤令妝不成。”詩的最後兩句,概括了聆聽百舌鳴聲所產生的效果,突出刻畫了聽者入迷的情狀。既交代落實了開頭“臨鏡”一事,又再次傳達出百舌鳴聲之神韻。詩人屏息凝神,全神貫注,側耳諦聽,聽得入迷,情不自禁地陶醉於百舌聲中,以至於忘記了梳理晨妝。從聽者忘我的情態中,可以想象百舌鳴聲是如何超凡高妙。孔子在齊聞《邵》(舜時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劉令嫺在庭院聽百舌而忘其梳妝。“聖人”所鍾,才女所愛,各自不同,卻均可成為美談。

聽百舌作者簡介

劉令嫺,南朝梁代女詩人,約公元五二五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劉孝綽妹,徐悱之妻。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世稱劉三娘。《梁書·劉孝綽傳》中載有她的事蹟。令嫺的丈夫徐悱,字敬業,是僕射徐勉的兒子,宦遊在外,夫婦二人寄詩贈答,感情真摯。劉令嫺的作品,《唐書·經籍志》説有文集六卷(《劉氏集》),而《隋書·經籍志》則作三卷。她的情詩受南朝民歌的影響,寫的相當大膽,而且語言清新,風格流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