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聶耳墓

鎖定
聶耳墓,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太華寺與龍門之間一塊坡度平緩的山地上,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為1980年遷建的聶耳安葬之地。 [3] 
聶耳墓平面設計如一把月琴,平台為琴身,墓在琴頭。墓坑為石條砌築,兩層台深約1米許。 [3]  聶耳墓體現了中國各族各界人民和國際友人對聶耳的敬仰和思念,也為憑弔追懷的人提供了情景相融、激揚熱情的美好空間。 [3] 
1988年1月13日,聶耳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聶耳墓
地理位置
雲南省昆明市 [3] 
所處時代
1980年 [2] 
佔地面積
約 1200 m² [3]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 
編    號
3-0041-1-041 [2] 

聶耳墓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日,聶耳骨灰安葬於昆明西山腰。聶耳的母親和家人以及楚圖南、徐嘉瑞、鄭一齋、林志音等文化名人蔘了安葬儀式。徐嘉瑞撰寫了《劃時代的音樂家聶耳之墓》墓名和碑文。 [3] 
1954年2月,雲南省文化局對聶耳墓進行了一次培修,改用了郭沫若同志撰寫的碑文,並把墓碑所寫的“劃時代音樂作曲家聶耳之墓”,改為“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 [3] 
1973年3月,昆明市委決定將聶耳墓遷移至西山太華寺與龍門之間的停車場上面一塊坡度平緩、林木疏朗的山地。 [3] 
1980年5月13日,聶耳墓舉行了遷葬儀式。 [3] 
1985年、1992年和2005年,聶耳墓曾三次進行改擴建和環境整治。 [3] 

聶耳墓遺址特點

聶耳墓平面設計如一把月琴,平台為琴身,墓在琴頭。墓坑為石條砌築,兩層台深約1米許。骨灰瓷罐安放在圓形底座之上。地面為三級方形石台。石台上為墨石墓碑。正面書“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背面鐫刻郭沫若撰寫的墓誌銘。墓碑前置直徑1.5米的漢白玉的高浮雕山茶花花環,花環內刻聶耳生卒年月。登上墓地的二十四步石階,象徵聶耳二十四年歲月年華。 [3] 
聶耳墓景色照片

聶耳墓文物遺存

聶耳立像
聶耳立像位於墓前方,為漢白玉圓雕,像高3.2米,重3.7噸,作沉思狀。 [3] 
漢白玉圓雕聶耳立像 漢白玉圓雕聶耳立像
屏風牆
屏風牆處於聶耳墓後,長45米,略呈弧形,中部為中國軍民英勇抗戰形象高浮雕,左右上部為雲天萬里長城,左下部為中華各族民眾高唱《義勇軍進行曲》的場景。 [3] 

聶耳墓歷史文化

聶耳墓相關人物

墓主:聶耳
聶耳像 聶耳像
聶耳(1912年2月15日—1935年7月17日),原名聶守信,生於雲南昆明,原籍玉溪。 [4]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此後三年中,聶耳先後創作了《翠湖春曉》《畢業歌》《開路先鋒》等進步歌曲,被譽為“中國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聶耳根據田漢為電影《風雲兒女》創作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譜寫了曲。田漢在譜寫歌詞期間,被國民黨特務追捕入獄。聶耳聽説後,主動接下譜曲任務,在悲憤中開始譜寫歌曲,而最後完成是在他到日本後,更多地看到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鼓譟“擴大支那利益”時,於義憤中完成這首歌曲,並將其寄回祖國。 [4]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聶耳按照組織安排,擬取道日本到蘇聯學習。同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神奈川縣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犧牲於海浪中, [4]  年僅23歲。 [3]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8月,聶耳的骨灰、遺物由同鄉好友張天虛、鄭子平護送回上海。 [3]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聶耳的三哥聶敍倫去上海將聶耳的骨灰接回昆明。 [3] 

聶耳墓藝文

聶耳墓碑文
郭沫若
聶耳同志,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鼓也。其所譜《義勇軍進行曲》,已被選為代用國歌,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莊嚴而宏志士之氣,毅然而同趣於共同之鵠的。聶耳呼,巍巍然,其與國族並壽,而永垂不朽呼!聶耳同志,中國共產黨黨員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於風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於日本鵠沼之海濱,享年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 [3] 
昆明聶耳墓
黃兆碧
永日墓台靜,和風花木深。
斷篷遊俠志,孤劍少年心。
浪跡寒温問,放懷長短吟。
國歌唱今日,高奏最強音。 [1] 

聶耳墓文物保護

1988年1月13日,聶耳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聶耳墓旅遊信息

聶耳墓地理位置

聶耳墓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太華寺與龍門之間一塊坡度平緩的山地上。 [3] 

聶耳墓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昆明市內乘坐183路公交在海埂旅遊索道站下車,步行4.0公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