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聚樂村飯莊

鎖定
1919年夏天,三位身懷絕技的名廚欒玉琢、王廣鏞、王德漢在博山聚首,為了傳承魯地飲食文化,共同創辦了“聚樂村”飯莊。今,聚樂村作為博山菜系的中流砥柱。 [1] 
中文名
聚樂村飯莊
創辦時間
1919年
創辦人
欒玉琢
創辦人
王廣鏞
王德漢
創辦地點
博山

聚樂村飯莊詳細

“聚樂村” [2]  寓意深刻,雅而不俗,取“聚太和氣、樂適意遊”之意。“聚”的是天際太和之氣,“樂”的是人間愜意之事,“村”乃人脈旺盛之地。 [3] 
百年老字號——“聚樂村”特色宴席“四四席”乃魯菜四大分支之一---博山菜之濫觴,其代表菜聚樂村“酒香燴八珍”乃魯菜之中的極品,是始創於一九一九年的“聚樂村飯莊”眾名廚融南北大菜之特色,結合當地原料特點和佐餐習俗而創制出來的上等菜品,其料集魚翅、鮑、參、魚唇、山菇、乾貝、鹿筋、鵪鶉蛋等八大珍品於一體,其湯乃聚樂村世代傳承的在全國有着獨特製作工藝的上等高湯——汁湯,在經過不低於24小時煨制加工而成的條件下,烹製出的精美菜餚。汁湯講究“一清二釅三濃”,清湯見底,湯釅粘唇,濃有餘香,是博山菜系中首屈一指的美味湯品,乃不得不嘗的佳餚珍饌。 [4] 

聚樂村飯莊聚樂村與四四席

從現代餐飲理論上分析,“四四席”不僅僅單指傳統説法上的菜品和器皿的數理規制,而是更多藴含着一定的哲學理念和辨證思想。單就數理而言,八人用餐,“四四”規制恰到好處,少一個則不足,多一個則有餘。而從中國傳統觀念上理解,“四”字的含義,多有“四紅四喜”、“四平八穩”、“四季來財”等吉祥寓意。 [3] 
其次,“四”字與菜品內容結合,使之在不同季節得以有序變化和更迭,人為地迎合了時令間“四季變換”、“四時常鮮”的自然屬性。極大地順應了天地間的一般規律和自然法則。
再者,更有“長尊幼卑”、“先乾為敬”、“離座敬酒”等傳統禮儀規制的約束,以及食客們席間作詩行酒、高談闊論的現場調和,更令“四四席”在佐餐過程中少了幾分粗俗,多了幾分優雅。而其仍延續至今的諸多規制、講究,亦並非是繁瑣的陳規陋習,而是餐飲與文化,人文與環境,自然與美食,精神與物質的和諧體現。

聚樂村飯莊榮譽

博山聚樂村飯莊始創於1919年,是淄博迄今為止創立時間最早的餐飲名店,創造性地發明了“四四席”套餐制,逐漸成為地方標誌性主體餐飲文化。
2006年11月,“聚樂村”被國家商務部授予首批“中華老字號”,由此這一為淄博地區近代餐飲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名店老號,完美地向世人詮釋了其走過的漫漫九十年風雨滄桑。
從我們挖掘整理的歷史檔案及資料來看,聚樂村飯莊籌建於1918年,1919年夏在博山疊道街正式開張。清末進士張新曾(字煥宸,時任博山商會會長)親自題寫榜書匾額,並由清末著名書畫家、後任山東省教育廳長的王訥以此題寫了“聚太和氣、樂適宜遊”的大幅門聯。當年,單製作這塊牌匾上的三個鎏金大字就耗用了一兩黃金。至今這塊在淄博市現存最早的餐飲老字號牌匾仍然完好保存於博山聚樂村食品有限公司,成為見證“聚樂村飯莊”歷史輝煌與世紀滄桑的珍貴文物。
2003年,聚樂村四個傳統菜餚被評為中華名小吃;2006年,聚樂村被評定為國家首批中華老字號 [1] 

聚樂村飯莊聚樂村美食

聚樂村的飯菜齊全,製作精良,味道醇美,聞名遐邇。在麪食方面,較為有名的如“荷葉餅”、“盤絲餅”、“金絲糕”“銀絲捲”、“虎蹄包”、“蟹黃水餃”等。在菜餚方面,如“梅花大腸”、“蝴蝶海蔘”、“紅燒魚翅”、“荷花肘子”、“繡球丸子”等,這些菜形象美觀,營養豐富,清香可口;其他如“布袋雞”、“鴛鴦雞”、“三鮮鍋”、“生肉火鍋”、“爆炒腰花”等亦膾炙人口。僅甜菜一項就有“蜜汁山藥”、“拔絲山藥”、“琉璃山藥”、“水晶饃”、“琉璃藕”、“琉璃核桃仁”、“糖汁蓮子、”“八寶飯”等不下二十餘種,至於其他名菜佳餚,就數不勝數了。現今的《博山菜譜》就是以“聚樂村”老廚師的拿手傑作為基礎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