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姓氏)

鎖定
耳,姓氏,來源春秋時楚國老聃,姓李名耳,一名重耳,其後以名為氏。分佈在明時杭州,今河南鞏縣、北京均有此姓。
中文名
得姓始祖
老聃
耳
明朝人,耳元明,山東即墨人,任撫州衞知事。
據《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老子,楚國苦縣瀨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桞,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有雙柱,耳有三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時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又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又云:“玄妙玉女夢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又上元經雲:“李母晝夜見五色珠,大如彈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張君相雲:“老子者是號,非名。老,考也。子,孳也。考教觽理,達成聖孳,乃孳生萬理,善化濟物無遺也。”耳公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堪稱中國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
另據袁義達教授以他20多年的經驗和查閲過大量資料,他推測在現有中華二千多姓氏資料中,耳姓可能是李姓的後代,是李姓的另一個分支:“據《通志》記載,老子名李耳,也可以這樣理解耳姓是李耳即老子的後代。李耳的故居在今河南鹿叵亍?rdquo;由此,推測耳姓的故鄉可能是在河南鹿邑縣(今河南鹿邑縣東地處該省東部與安徽省亳州市接壤)。李耳生於春秋末年即公元前604年,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耳公幼年牧牛耕讀,聰穎勤快。晚年在故里陳國居住,後出關赴秦講學,史記載不知所終。
又據《康熙字典》,其中有關“耳”字的解釋有多個出處,【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論語】女得人焉耳乎。【朱注】耳耳,柔從也。又爵名。【疏】斝,爵名,以玉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真番郡。【注】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
每個中國人從上輩那裏繼承的“硬件”不外乎一是體質相貌,再一個就是姓氏。這在每個人一生中,相伴相隨、極少能改變。中國是個講究“根源”的國度,現在的鄉村坊間,姓氏宗祠幾乎是最受尊敬和最受重視的地方,人們要尋根,幾乎都能在老家的宗祠中找到自己家族的“源頭”。因此耳姓人尋根問祖實在令人感佩。限於時間和資料,筆者從現有資料和多年對姓氏的研究分析認為:
李耳後裔比例最大。理由一:古時家族常以居地、官職、崇拜物等作為姓氏,以資感恩和紀念。因理改李,以報達木子度飢救命之恩而改為李字,故李耳後人崇拜李耳身大耳,又名耳,睿智聖哲,取耳字示紀念,實不為謬。理由二:現河南鞏縣、周口等地仍有耳姓後裔。河南為中華姓氏發祥地,百分之七十八的姓源於此,故李姓源於此,耳姓從之。理由三:溯古至今,以耳命名的人物不多,且著名人物當所李耳,故以名為姓實為景仰志念,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