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耳葉馬兜鈴

(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

鎖定
耳葉馬兜鈴 (Aristolochia tagala Champ.)是馬兜鈴科、馬兜鈴屬草質藤本植物;根圓柱形,長可達1米以上,外皮灰褐色,內面白色,粉質;莖無毛,葉紙質,葉片卵狀心形或長圓狀卵形,兩側裂片近圓形,下垂,邊全緣,兩面無毛;總狀花序,腋生,有花;花梗纖細,小苞片卵狀披針形,花被基部收狹呈柄狀,與子房連接處稍擴大,舌片長圓形,頂端圓而具凸尖,初綠色,後暗紫色,花葯卵形,貼生於合蕊柱上,子房圓柱形,蒴果倒卵狀球形至長圓狀倒卵形,果梗下垂,常隨果分裂;種子近心形或鈍三角形,褐色,扁平,密佈疣點,5-8月開花,10-12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亦有分佈。生於海拔60-2000米的闊葉林中。
根和種子藥用。根味微苦、辛,性涼;有清熱解毒之效。種子治喉炎。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耳葉馬兜鈴
拉丁學名
Aristolochia tagala Champ.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4] 
胡椒目
馬兜鈴科
馬兜鈴屬
耳葉馬兜鈴
命名者及年代
Champ.,1832

耳葉馬兜鈴形態特徵

耳葉馬兜鈴
耳葉馬兜鈴(6張)
耳葉馬兜鈴是草質藤本植物,根圓柱形,長達1米以上,直徑3-5釐米,其間有時具縊紋,外皮灰褐色,內面白色,粉質;莖無毛,幹後有明顯淺槽紋。葉紙質,卵狀心形或長圓狀卵形,長8-12(-24)釐米,寬4-14(-24)釐米,頂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深心形,兩側裂片近圓形,下垂,灣缺深1-3釐米,邊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5條,側脈每邊約3條,向上略彎拱,近邊緣處互相連接;葉柄長2.5-4(-8)釐米,無毛。 [5] 
總狀花序,腋生,長4-8釐米,有花2-3朵;花梗纖細,長約1釐米,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稍被短柔毛;花被長4-6釐米,基部收狹呈柄狀,與子房連接處稍擴大,具關節,其上膨大呈球形,直徑5-8毫米,向上急遽收狹成一長管,外面淺綠色,具脈紋,管口擴大呈漏斗狀,一側極短,另一側延伸成舌片;舌片長圓形,長2-3釐米,寬5-6毫米,頂端圓而具凸尖,初綠色,後暗紫色,具縱脈紋;花葯卵形,貼生於合蕊柱上,並單個與其裂片對生;子房圓柱形,長5-6毫米,6稜;合蕊柱頂端6裂;裂片頂端漸尖而鈍,向下延伸成6裂的圓環。
蒴果倒卵狀球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3.5-5釐米,直徑2-3.5釐米,具平行縱稜,近基部收狹,成熟時褐色,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梗長4-6釐米,下垂,常隨果分裂成6條;種子近心形或鈍三角形,長寬均約8毫米,褐色,扁平,密佈疣點,邊緣具淺褐色膜翅。花期5-8月,果期10-12月。 [2] 
種子的性狀:果實熟時呈黃褐色,沿果稜六瓣裂,單果鮮重10克,乾重1.28-1.36克,每果含籽50-134粒,乾果出籽率15%,種子千粒重6.2-7.7克。 [3] 

耳葉馬兜鈴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台灣、廣東(茂名、陵水、澄邁)、廣西(防城、武鳴)、雲南(景洪、耿馬、景東)。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亦有分佈。生長在海拔60-2000米的闊葉林中。 [2] 

耳葉馬兜鈴生長習性

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過程:種子在室温22℃左右開始萌發,首先是胚根通過種孔向下伸長扎入土中,形成根莖。下胚軸向上伸長,使帶種皮的子葉和胚芽頂出土面(覆土過深時,種殼可直接在土中脱落,子葉直接頂出土面),種子萌芽出土後3-4天種殼脱落子葉展開,繼續生長6-7天長出第一片真葉,再經50-60天苗高達30餘釐米,具5-8枚真葉時出現纏繞藤蔓。幼苗生長110天左右,個別植株開始形成一級側蔓。經移植的當年生種苗平均蔓長242.2釐米,最長385.3釐米,平均基徑0.49釐米,最粗0.64釐米,平均具葉24.1枚,最多43枚;主根通常1-3條,最長61釐米,平均側根2.6條。 [3] 

耳葉馬兜鈴蟲害防治

耳葉馬兜鈴的主要害蟲是馬兜鈴鳳蝶,它以幼蟲咬食幼苗、幼葉、嫩莖,咬食量極大,一條幼蟲一日內可危害百株幼苗,可見危害之大。馬兜鈴風蝶一年發生四代,成蟲以6-8月間晴朗天氣活動最盛,卵產於幼嫩莖上或葉背,孩蟲孵化後即潛伏於葉背咬食。6-10月是幼蟲的主要危害期,
防治措施:⑴人工捕殺成蟲和幼蟲:成蟲于晴朗天氣飛翔產卵,可用捕蟲網捕殺。幼蟲通常在幼嫩葉背或嫩莖上,可每日人工捕殺1-2次。⑵幼蟲期噴50%磷胺1500倍液或青蟲菌(100億孢子/克)500倍液。 [3] 

耳葉馬兜鈴主要價值

耳葉馬兜鈴的果作為中藥馬兜鈴入藥,有清熱鎮咳、化痰的功效,治肺熱喘咳、氣管炎、也可治喉炎,根、莖葉能清熱解毒、除濕利尿、止痛消腫,中國民間用於治癰癤、療瘡、蛇傷、痢疾、泌尿道感染、水腫、胃潰瘍等症。耳葉馬兜鈴的根、莖中含尿囊來、馬兜鈴酸C、馬兜鈴內酸胺、β-谷甾醇。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