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耳提面命

鎖定
耳提面命(拼音:ěr tí miàn mì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詩經·大雅·抑》。 [1] 
“耳提面命”(面:當面;命:教導,告誡)指提着耳朵告誡,當面教導。形容嚴格要求,殷切教誨。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1]  [6] 
中文名
耳提面命
拼    音
ěr tí miàn mìng
近義詞
諄諄告誡苦口婆心耳提在命
反義詞
旁敲側擊
出    處
《詩經·大雅·抑》
注音字母
ㄦˇ ㄊㄧˊ ㄇㄧㄢˋ ㄇㄧㄥ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耳提面命成語出處

先秦《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1] 
後世據此典故提取凝縮為成語“耳提面命”。 [1] 

耳提面命成語故事

西周末年,各種矛盾日趨激化,周王朝的統治也搖搖欲墜,大有倒塌之勢。在這危急關頭,年老的周王撒手西去,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 [2] 
然而,這位新即位的君王更是昏庸至極,生活放蕩、奢侈,終日沉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絲毫沒有感到“山雨欲來”的危機,還一味地尋歡作樂。這樣一來,周王朝的國勢更加衰敗,軍隊廢弛,民怨沸騰,反對之聲此伏彼起,周王朝的統治大廈眼看就要倒塌了。 [2] 
看着這日益崩潰的王朝,看着這位年輕君王的昏庸愚昧,眾大臣是看在眼中,急在心裏。有一位過去曾經給君王當過老師的大臣,更是又急又氣又傷心。無奈之中,這位老臣寫了一首長詩,並配上樂曲,利用一次朝廷聚會的時機,將這首樂曲演唱給周王聽,想以此對周王進行勸誡。這首詩主要是勸誠周王的,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攜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大意是:“哎呀你這年輕人!好事壞事分不清。不但用手攙扶你,還用言語講道理。不但當面教育你,還貼着耳朵叮囑你。説你年輕無知識,孩子已經抱在懷。做人應當不自滿,怎會早有智慧而晚年成器。”後人據此引申出成語“耳提面命”用來形容殷切的教誨。 [2]  [3] 

耳提面命成語寓意

相傳,《詩經·大雅·抑》的作者是周朝的元老衞武公,經歷了厲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厲王流放,宣王中興,幽王覆滅,他都是目擊者。平王在位時,衞武公已八九十歲,看到自己扶持的平王品行敗壞,政治黑暗,憂憤不已,寫下了這首《抑》詩,從正反兩方面規勸諷諫。 [4] 
“耳提面命”,不管是本義還是成語的喻義都透着一種認真、正式、誠心教導的情義。能夠耳提面命的人是費了心思的人,不是打哈哈的人,是出於真心的關心、愛護和重視。教育子女雖然着重點不同,但着眼點卻相同。無論採用何種手段,其目的都是苦心於教育,促使兒女們能茁壯成長、成才。耳提面命的時候有可能説的話比較直接,但是隻要明白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和諧的教與學的關係就能經得起考驗。 [4]  [5] 

耳提面命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耳提面命”指提着耳朵告誡,當面教導。形容嚴格要求,殷切教誨。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1]  [6] 
“耳提面命”也作“面命耳提”。 [1] 
  • 運用示例
宋·方大琮《諫院奏議》:“譴怒之至重,亦仁愛之至切也,方齊明盛服以覲父母,非獨愠形於色,且厲聲呵責焉,雖耳提面命不過如此。” [1] 
宋·朱熹《與陳丞相別紙》:“此蓋家庭平日不言之教,有以啓之,非面命耳提之所及也。” [1] 
明·鄭真《吳生起予字辭並序》:“而又得明師以為依歸,風燈雪席間,耳提面命。” [1] 
清·李汝珍《鏡花緣》八四回:“姐姐主見之老,才情之高,妹子雖不能及但果蒙不棄,收錄門牆之下,不消耳提面命,不過略為跟著歷練歷練,只怕還要‘青出於藍’哩。” [1] 
梁實秋《雅舍小品·教育你的父母》:“代溝之説,有相當的道理。不過這條溝如何溝通,只好潛移默化,子女對父母未便耳提面命。” [1]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374-375
  • 2.    呂桂蘭,趙榮織著. 古典文學名著 成語故事[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08:155-156
  • 3.    王彤偉著. 趣學成語[M].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2018.01:78
  • 4.    彭蘭玉. 成語星球 圍觀古人讀書[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03:59
  • 5.    李子丹著. 成語詩歌全集 上[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7.08:700
  • 6.    耳提面命的解釋|耳提面命的意思|漢典“耳提面命”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