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耳塊粑

鎖定
耳塊粑的主要食材是粳米,調料為是糖、甜酒等,製作方法為紅殼晚米進行淘洗,然後浸泡3~4天時間,浸泡好之後用甑子蒸。
中文名
耳塊粑
口    味
柔軟適口
產    地
黔西南安龍布依族、苗族地區
特    點
光滑爽口,香氣怡然

耳塊粑耳塊粑特點

它色白脂豐、柔軟適口,煮後柔軟細嫩,光滑爽口,香氣怡然,風味更是獨具特色。加糖或甜酒煮食,清香爽口;與肉絲、香腸或絨魚絲、牛乾巴爆炒,滋味純美。

耳塊粑傳統加工方法

先將本地特產的紅殼晚米進行淘洗,然後浸泡3~4天時間。浸泡好之後用甑子蒸,蒸熟後讓其冷卻,並不斷攪拌使其均勻散開,米粒互不粘連。全部冷卻後噴水再蒸,蒸透後放入石碓中舂至不見米粒為止。一般是兩三個男人踩石碓舂米團,一兩個婦女在石碓邊調整米團(因為米團粘性大,經常粘在石碓頭上)。舂好後經過搓揉成型,放入笸籮中涼1~2天,之後放入密閉的容器中存放5天左右。容器口要用棉布蓋實,使耳塊粑在保濕環境中由軟變硬。至此,耳塊粑的加工就算徹底完成。 [1] 
或用“老紅香”晚米,該米質特殊,天然純香,生長期較長,約在180天,並在秋高氣爽的時節成熟,有利於營養物質的積累,因此它的晶質特徵好,該米質結構緊密,腹白度小,透明度較大,富有光澤,煮熟的飯吃起來,質地細膩,粘稠適中,鬆軟可口,它的蛋白質、脂肪、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含量比較豐富,就是產量低,在當地屬米中之王。

耳塊粑創新加工方法

特產粳米經浸泡、初蒸、冷卻噴水、復蒸後加工而成,形似江南年糕,但比年糕略大。
如今,安龍耳塊粑早已名聲在外,遠銷雲南、四川、貴陽等地,春節市場上更是買賣興隆。人們也創造出不同的耳塊粑的吃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