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耳和髎穴

鎖定
耳和髎穴,手少陽三焦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側頭部,當鬢髮後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後緣。現代常用於治療頭痛、面神經麻痹、下頜關節炎等。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隸屬經絡
手少陽三焦經
功    能
祛風通絡,解痙止痛
操    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主    治
頭痛,耳鳴等
主要配伍
配聽宮、翳風主治耳鳴

耳和髎穴名稱釋義

禾髎。禾,五穀之代稱也,此指氣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及穴外匯入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中一方面是耳門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陽膽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傳入本穴的濕冷水氣,兩氣交會後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而得名。

耳和髎穴功能作用

清熱降濁。

耳和髎穴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耳和髎穴定位

在側頭部,當鬢髮後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後緣。

耳和髎穴解剖

在耳前肌、顳筋膜淺層及顳肌;布有顳淺動、靜脈的分支和屬支;有耳顳神經、面神經顳支分佈。

耳和髎穴主治

1. 頭痛,耳鳴;
2. 牙關緊閉,口喎。

耳和髎穴操作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耳和髎穴臨牀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頭痛、面神經麻痹、下頜關節炎等。

耳和髎穴配伍

聽宮、翳風主治耳鳴;
頰車地倉、陽白主治面癱;
配太陽、印堂足臨泣主治偏頭痛。

耳和髎穴功效

祛風通絡,解痙止痛。
[1] 
參考資料
  • 1.    梁繁榮 .《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