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倉

鎖定
地倉,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會維、胃維。屬足陽明胃經。陽蹻、手足陽明之會。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深層為頰神經的末支,並有面動、靜脈。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瞼瞤動,齒痛,頰腫,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頰車穴透刺。
中文名
地倉
別    名
會維
胃維
隸屬經絡
足陽明胃經
功    能
祛風止痛,舒筋活絡
操    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出    處
《針灸甲乙經》
主    治
口眼歪斜,流涎,眼瞼瞤動等
特殊主治
陽蹻、手足陽明之會
主要配伍
耳後痛,配翳風

地倉名稱釋義

地,指地格。倉,藏谷處。古人面分三庭,鼻以上為上庭,鼻為中庭,鼻以下為下庭,合為天人地三格。穴在鼻下口吻旁(地格處),口以入谷,故謂倉。又脾主口(《難經·三十七難》),脾氣通於口,脾胃屬土,倉廩之官,故名地倉。《醫經理解》:地倉,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動脈,口以入谷,故謂之倉;唇在面之下部,故謂地也。《談談穴位的命名》:倉,《説文》:“谷,藏也。”《內經》謂地氣通於口,食五穀必經於口,故名地倉。

地倉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側,口角旁開0.4寸,上直對瞳孔。

地倉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深層為頰神經的末支,並有面動、靜脈。

地倉主治

口眼歪斜,流涎,眼瞼瞤動。

地倉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地倉臨牀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地倉配伍

足三里;耳後痛,配翳風;舌麻、味覺消失者,配廉泉;閉眼困難者,配絲竹空;人中溝歪斜者,配水溝。

地倉功效

舒筋活絡,活血化瘀。

地倉附註

陽蹻、手足陽明之會。
[1-2] 

地倉古文獻摘錄

《甲乙經》:“口緩不收,不能言語,手足痿躄不能引,地倉主之。”
針灸大成》:“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動不止,瞳子癢,遠視,昏夜無見。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針灸,以取盡風氣。口眼喎斜者,以正為度。” [3] 
參考資料
  • 1.    梁繁榮 .《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7月
  • 2.    (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學苑出版社,2007 – 07
  • 3.    沈雪勇.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