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者(拼音:zhě),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此字本義指燃燒。後主要借用作特指代詞。如今一般認為已虛化為助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及其詞組後,相當於現代漢語裏的“的”,表示從事這一動作或具有某種屬性的人或事物。
(基本信息欄來源: [3] 
中文名
拼    音
zhě
部    首
五    筆
ftjf
倉    頡
jka
鄭    碼
bm
字    級
一級字 [1] 
注    音
ㄓㄜˇ
平水韻部
上聲二十一馬 [4] 
總筆畫
8
四角號碼
44600
統一碼
基本區 U+8005
結    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源演變

初為象形字。甲骨文上邊是架起的木柴,下邊從火,小點象徵火星,後加區別性飾筆“A”或“B”。西周時,飾筆“D”或作“E”;春秋時或作其。戰國時此字異形頗多,僅《侯馬盟書》就多達數十種。其區別主要表現有二:一是下面的區別性飾筆作“D”還是作“E”,有少量的作“I”、“J”或“K”、“L”、“M”;二是上面的木形奇形怪狀,變化多端。繁者作“N”、“O”、“P”等,簡者作“Q”、“R”、“S”、“T”、“U”等。隸變後楷書作者,或簡作“V”、“W”,並未取得主流地位。舊字形者字下部構件作白(zì),全字九筆;今字形作日,全字八筆。本義為燃燒。後主要借用作特指代詞。如今一般認為已虛化為助詞。其實,這種加“者”的用法比不加的有強調作用,作為虛化處理,不足以體現説話人的情味。用在動詞、形容詞及其詞組後,相當於現代漢語裏的“的”,表示從事這一動作或具有某種屬性的人或事物,可譯為....的(人、事、東西、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用在時間詞、名詞後,或陳述句、判斷句的主語後,或複句的前一分句後,表示時間或從事某項工作、具有某種信仰及傾向的人或事物、動作、情況等,可譯為……的時候,叫……的人,叫……的東西,……的動作,……的情況等,也可不譯《列子·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  [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ě
代詞
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後,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漢書·賈誼傳》:“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
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宋·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賢者、老者、編寫者、製作者、受害者、扮演者、作者、收養者、被收養者
用在數詞之後,指代上文所説的幾種人或幾件事物。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兩者
指示代詞,相當於“這”。
This
《敦煌曲子詞·望江南》:“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
宋·辛棄疾《醜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者一夏。”

助詞
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後面,表示停頓。

《禮記·檀弓下》:“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商君書·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

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後漢書·孔融傳論》:“昔諫大夫鄭昌有言:‘山有猛獸者,藜藿為之不採。’”

用於名詞之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並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斷。

《禮記·中庸》:“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
《史記·陳涉世家》:“陳涉者,陽城人也,字涉。”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

論語·先進》:“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憂之,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於薛者?’”

用在句末,表示擬度。

《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漢書·石奮傳》:“建奏事於上前,即有可言,屏人乃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

用在句末,表示命令、曉示或祈使語氣。

唐·陸贄《收河中後請罷兵狀》:“令欽漵奏來者。”
《宣和遺事》前集:“官人,你坐麼,我説與你,休心困者!”

用於複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因果關係。

《孫子·虛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戰國策·齊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用於複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假設關係。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韓非子·孤憤》:“使其主有大失於上,臣有大罪於下,索國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連詞
猶則。

《史記·李斯列傳》:“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搖動者萬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小船四隻、一者護送,二者以備雜差。”

動詞
輕狂。
Frivolous
明·馮夢龍《掛枝兒·者妓》:“一時甜如蜜,一時辣似椒,沒定準的冤家也,看你者到何時了?”

假借,藉口。
Use as an excuse
《西遊記》第二六回:“他弄個光皮散兒好着,者着求醫治樹,單單了脱身走路,還顧得你和我哩!”

zhū
名詞
通“諸”,眾。

《墨子·號令》:“官吏豪傑與計堅守者十人。”
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者生無易由言,不顧其患,患至而後默,晚矣。”

助詞
通“諸”,之。
Of
《呂氏春秋·離謂》:“亡國之主,不自以為惑,故與桀、紂、幽、厲皆也。然有亡者國,無二道矣。”

參考資料: [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別事詞也。從白𣥐聲。𣥐,古文旅字。之也切
【註釋】者或從白𣏔聲。𣏔,困字古文。 [7] 

説文解字注

別事詞也。
言主於別事。則言者以別之。《喪服經》: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者。注曰:者者,明為下出也。此別事之例。凡俗語云者箇,者般,者回皆取別事之意。不知何時以迎這之這代之。這魚戰切。
從白。𣥐聲。𣥐,古文旅。
㫃部,曰:𣥐,古文旅。者之偏旁乃全不類。轉寫之過也。之也切。古音在五部。讀如煑。 [8]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老部】 者 ·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4
《廣韻》章也切。《集韻》《韻會》《正韻》止野切,音赭。《説文》:別事詞也。從白聲。𣥐,古文旅字。《韻會》:今作者。《玉篇》:語助也。《增韻》:又卽物之辭,如彼者,如此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又《增韻》:又此也。凡稱此箇為者箇是也。今俗多用這字,這乃魚戰切,迎也。
又《韻補》:葉掌與切。《史記·秦始皇紀》:人跡所至,無不臣者。注:索隱曰:者,協音渚。《楚辭·九歌》:搴芳洲兮杜若,將以遺乎遠者。時不可以驟得,聊逍遙兮容與。《韻會》:者,古文渚字,故從旅聲。後人以者添水作渚,以別者也之者,故者但為語助。
又葉阻可切。《繆襲·輓歌》:形容稍銷歇,齒髮行當墮。自古皆有然,誰能離此者。
又葉之戈切。韓愈《盧氏墓銘》:命不侔身,茲其奈何。刻名墓石,以告觀者。
又《韻會》:説文從白,當作者,今作者。◎按説文在白部,今從正字通倂入。者或從白聲。古文困字。 [9]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書寫演示

“者”字書寫演示 “者”字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10] 

音韻集匯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開口呼
全清
章也切
tɕja
集韻

上聲

合口呼
全清
董五切
to

上聲

開口呼
全清
止野切
ʨia
韻略


上聲





止也切

增韻


上聲





止野切

中原音韻

上聲
車遮



全清

tʂiɛ
中州音韻


上聲作平聲
車遮





葉遮切



上聲
車遮





葉遮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十六者


全清
止野切
tʃiə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二十九遮者蔗






(音韻資料來源: [1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9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5]
  • 4.    平水韻 二十一馬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28]
  • 5.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8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799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82
  • 8.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545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26
  • 10.    者-書法欣賞  .漢典書法[引用日期2020-04-28]
  • 11.    者-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