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郎廟

鎖定
長沙老郎廟位於三王街三王巷,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重修,毀於1938年文夕大火。歷來有“伶人祀先,明皇是稱”之説。
中文名
老郎廟
重修時間
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
位    置
三王街三王巷
老郎廟
長沙老郎廟位於三王街三王巷,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重修,毀於1938年文夕大火
老郎廟是舊戲班時代供奉祖師爺的場所,也是戲班藝人的行幫組織機構。長沙老郎廟內設四柱(會),一是潮源柱,為演員組織;二是長生柱,系場面(樂隊人員)組織;三是餘慶柱 ,為箱行管理者(服裝道具)組織;四是源遠柱,屬起班(本家)和管班的組織。廟會設總管一至二人,負責全廟事務。
戲曲界有句俗語説:“上台不拜老郎神,演什麼不像什麼。”舊時戲台的後台上,一般都供有老郎神的畫像或牌位,演員上場時,都要向神位祭拜,進後台後,先要向神位拱手作揖,叫“參駕”,出場叫“辭駕”,從台上下來叫“謝駕”。老郎神的畫像多被繪為眉清目秀、面白無鬚、身穿黃袍、頭頂王冠的英俊少年之相。此外,舊時全國各地多設有老郎廟,且香火鼎盛。
唐明皇登台演戲 不稱“皇帝”稱“老郎”
戲曲界更多人認為,老郎是指唐明皇。清人黃旛綽《梨園原·老郎神》雲:“老郎神即唐明皇。逢梨園演戲,明皇亦扮演登場,掩其本來面目。唯串演之下,不便稱君臣,而又關於體統,故尊為老郎之稱。今有唐帽,謂之‘老郎盔’,即此義也。”
唐明皇喜演戲,他登台演出時,同台的演員不便稱呼他為“皇上”,又恐失君臣上下有別的體統,便尊稱其為老郎。
盛唐天子青睞梨園 無形提高伶人地位
清人顧祿《清嘉錄》引劉澄齋《老郎廟》詩云:“梨園十部調笙簧,路人走看賽老郎,老郎之神是何許,乃雲李氏六葉天子唐明皇!”
清人錢思元《吳門補乘》雲:“(老郎)廟在鎮撫司前,梨園子弟祀之。其神白麪少年,相傳為唐明皇。因明皇興梨園故也。”“明皇興梨園”,在歷史上實有其事。梨園,本是唐玄宗(唐明皇)訓練樂工的機構。《唐會要》雲:“開元二年(公元714年),上(唐玄宗)以天下無事,聽政之暇,於梨園自教法曲,必盡其妙。”《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後世遂以梨園代稱戲曲界,以梨園弟子代稱戲曲演員。
清人徐珂《清稗類鈔·梨園供奉之神》亦云:“梨園子弟之唱崑曲者,輒奉一少年白皙冠服如王者之神為鼻祖,謂為老郎,相傳即唐玄宗。殆以中秋遊月宮霓裳偷譜之事,而玄宗且自稱三郎,又因禪位倦勤退位於太子,而稱之曰老郎。”唐玄宗“中秋遊月宮霓裳偷譜之事”,是一個傳説,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內賞月時,得到一個道士的導引進入了月宮,數百名身穿羽衣的仙女在悠揚的仙曲伴奏下,為唐玄宗表演了霓裳舞,他邊看邊默記仙曲。唐玄宗返回人間後,便詔令伶官舞女依譜排練樂舞“霓裳羽衣曲”。唐玄宗是唐睿宗第三子,故自稱“三郎”。禪位後,人們尊稱他為“老郎”。
由此可見,唐玄宗被戲曲界供奉為老郎神,是因唐玄宗創建梨園,登台演出,自稱三郎,而被尊稱為老郎的緣故。近代的戲劇史亦持此説,徐慕雲《中國戲劇史》雲:“明皇寵遇優伶之隆,古今罕有其匹矣!應受伶人之推戴和供奉者,宜也。是故昆、高、徽、漢,以及皮黃等班,莫不供奉玄宗為梨園祖師也。 ”
史稱唐太宗“性英斷、多藝”,唐人南卓《羯鼓錄》這樣評價他的音樂成就:“洞曉音律,由之天縱。凡是管絃,必造其妙。若制調曲,隨意即成。不至章度,取適短長,應指散聲,皆中點節。至於清濁變轉,律呂召呼,君臣事物,迭相制度,雖古之夔、曠,不能過也。”盛讚唐玄宗演奏、作曲、導演無所不能,可與古代音樂大師夔和師曠媲美,難怪後世戲曲界多奉唐玄宗為梨園神。當然,戲曲界奉唐玄宗為行業神,也是為了生存需要,舊時演戲被視為下九流職業,請出盛唐天子做保護神,無形中提高了伶人的社會地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