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寨村

(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老寨村)

鎖定
老寨村位於武屯鎮東南3.5公里處,下轄老寨、蘆堡、蘆莊、新義4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老寨村。轄區共有村民1502人,耕地面積2860畝。明清時這一帶屬臨潼縣安業裏管轄。民國時屬相橋鎮第八保。建國初行政隸屬變化頻繁。1958年“大公社運動”時,成立老寨大隊,下轄6個生產隊。1984年,取消公社時,改名為老寨村。1987年隨區劃調整劃歸閻良區。
該村村域內地勢平坦,處涇惠渠灌區,農業條件優越。有閻渭公路過境,交通便利。農民收入以瓜菜種植、棉花收購和進城務工為主。
中文名
老寨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
面    積
2860 畝
郵政區碼
029
人口數量
1502人
著名景點
漢墓
火車站
閻良區
車牌代碼
陝A
方    言
關中方言
行政代碼
610114100 [1] 
行政級別
[1] 
郵政編碼
710000

老寨村村組介紹

(一)老寨
舊名鷹虎寨,是當地一個古老村寨,故名老寨。乾隆《臨潼縣誌》中已有老寨之名的記載。舊時有城牆,解放後被夷平。現根據居住情況分為北、東、西三個村民小組。1949年有村民280人,2010年有969人,耕地面積1747.62畝。姓氏有陳、牛、程、周、仲、王、盧、孫等。陳、牛二姓是當地老户,仲姓是返遷安置的華陰庫區移民;孫姓解放前從河南洛陽落居於此。
(二)蘆堡
因地處清河之濱,最初由蘆氏建村,故名蘆家河。1965年正式定名為蘆堡。清末兵燹後,僅餘一户蘆姓人家,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絕嗣。光緒年間,外地移民遷入,該村重現生機。民國時有土城一座,東西約110米,南北約180米。1949年有53人,2010年有173人,現有耕地 355.61畝。該村有時、劉、郭、李、馬、趙、夏等姓氏。時、劉二姓先祖系山東人;馬姓先祖馬芳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遷至山東壽光縣西四十里馬莊,康熙四十年(1701年)再遷益都縣北段村(今屬青州市朱良鎮),清末光緒年間馬氏十七世孫馬鳳鳴攜家小由山東益都縣遷此;趙姓原籍河南省南樂縣韓張鎮韓古疃村,1938年來陝,兩年後到本地闞家扛活,遂落户於此;郭姓祖上為河南人;李姓祖上從臨潼鐵爐鎮遷來;張姓祖上是今新興街道辦張代夫村人;夏姓祖上是湖北移民,與鄰村的敬東河夏氏是同宗。
(三)蘆莊
清末民初,湖北袁姓移民在此落户,故人稱袁大(方言讀duò,兄弟排行老大的意思)莊子,1965年始稱蘆莊。1949年有 58人,2010年有166人,耕地面積376.7畝。該村有袁、闞、馬、吳、劉、習、郝等姓氏。袁姓、闞姓清末由湖北鄖縣遷入;馬姓與蘆堡馬姓同宗;習姓祖居鄧州十林鎮習營,民國時期,習永明隨父兄遷居富平縣淡村鎮習家莊,1980年其子習宗泉由中合村招贅該村;郝姓是1962年返遷安置的華陰移民。
(四)新義
清末山東益都縣移民遷此所建村落,原名銅匠莊子、劉先生莊子。1949年有65人,2010年有194人,現有耕地380.07畝。本村有劉、何等姓氏。

老寨村本村人物

馬振立(1914~1951)乳名青州,祖籍山東青州府益都縣北段村(今屬青州市朱良鎮),生於蘆莊。
馬振立1939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七分校。1940年在-三十八軍任見習官,參加過中條山抗戰。以後在商南、渭南、朝邑、臨潼、山陽、商縣、柞水等縣任職。振立同情革命,早在臨潼工作期間,就通過表兄梁信之為共產 黨領導的渭北縱隊提供過一箱德國製造的子 彈。
關中解放後,時任柞水縣縣長的馬振立曾秘密聯繫地下黨,準備起義,後因與地下黨失去聯繫,起義未遂。後柞水縣府舊員被-新編第五軍收編。 1950年元月3日,馬在四川通江縣泥溪鎮隨軍向人民解放軍投誠,經過集中學習後被遣散回家。1951年6月在“鎮反”中被誤判錯殺。1985年,馬振立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恢復其投誠人員的名譽。
馬振立自幼工習書法,入宦後,曾與-元老於右任先生切磋書法技藝。振立先生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從政後未曾以勢位欺壓羣眾,而且樂於助人,在羣眾中口碑甚好。春節時,他常給鄉親撰寫春聯;農忙時,他將自家牲口無償借給他人使用;歸裏後,他入門串户,噓寒問暖。振立好濟人之難,河南籍銀匠孫某流落臨潼縣交口鎮謀生,受到當地惡勢力欺壓,當時他在縣府工作,隨即致信交口鎮公所,對欺壓孫銀匠的不法之徒予以嚴懲。以後他又幫孫銀匠一家在清河北的老寨村落户,兩家結成了世交。
孫武學 老寨村北組人,1945年生,大學文化,研究員,0黨員。1969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畢業後先後任陝西省安康地區農林辦幹事、農林局副局長,陝西省農業辦公室幹事、陝西省農業區劃委員會辦公室幹事、副主任、主任,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陝西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陝國投董事長、-,0陝西省教工委副書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常委、書記、校長等職。2011年退休。
孫武學長期從事農村經濟政策、農業區劃和科技、教育、文化管理研究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主持陝西省農業自然資源普查和區劃,組織科技人員對全省107個縣(區)的自然資源進行了系統普查,建立了陝西省有史以來最為詳盡的自然資源數據庫,科學劃分了省、市(地)、縣(區)三級農業生態區域和經濟區域,為各級政府制定農業發展戰略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其中關於陝西關中棉花生產佈局的研究成果,在陝西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指導作用。
在陝國投期間,他組織開展了對我國西部資本市場的研究,對陝國投拓展投資銀行業務、擴大資本規模、提高公司資金結構和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些年來,重點進行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理念創新研究,主持探索建立以大學為依託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
馬興斌 藝名長安野馬,馬振立次子,1948年出生。幼受家訓,酷愛書法,臨池不輟,書法問道於陳少默、衞俊秀先生。現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書協會員、西安市書協理事、陝西省政協對外聯誼會理事、西安市文史館研究員、航空城中國書畫院副院長。其作品曾在國家級書法大賽中獲獎,被《書法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書畫名家》等多次刊登。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
他先後發表了《大小二爨之我見》、《於體雜談》、《追尋漢隸》、《魏碑感懷》等論文三十餘篇。他還是閻良區政協第四、第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他關心閻良的文化建設,多次呼籲加強秦漢櫟陽都遺址的保護和開發。

老寨村文物古蹟

【老寨漢墓】位於老寨村東閻渭公路南側150米處,乾隆《臨潼縣誌》中記載為無名冢。1988年,閻良區文物普查時,尚有封土遺存,殘跡邊長15米,寬10米,高約5米。地表散佈繩紋筒瓦、板瓦、泥質灰陶片。今已夷平。

老寨村教育簡史

原老寨學校位於閻渭公路老寨東組之南,佔地4200平方米。始建於民國初期,時屬私立學校,學生不足十人,校舍在農户家中。上世紀四十年代由於學生數逐年俱增,才將學校搬遷到村南寺廟裏,以大殿為教室,多年級在同一教室上課。毗鄰的溝王村、楊新莊村、楊居村也有學生在該校上學。
1950~1970年,建了土木結構教室三棟,從此結束了複式班教學。改革開放初期,村兩委會的領導下,村組集資、村民捐款捐物,更新了原來土木結構的教室,建起了七座磚木結構的標準化教室。當時學校有學生300餘名,在職教師15人。2001年,新建一棟二層教學樓,學校種花種草綠化校園,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2006年7月,該校被撤,學生分流到三義小校和宏豐小學就讀。

老寨村特色產業

【甜瓜】 該村甜瓜具有肉厚、含糖量高、營養豐富、適合長途運輸等優點,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從外地引入。起初用地膜覆蓋,後來改為大棚栽植,面積由幾畝發展到2010年的700餘畝。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在育苗、移栽、施肥和田間管理等各個環節,村民們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該村甜瓜遠銷河南、浙江、廣州等地,以香、甜、脆等優點,受到各地客户的高度讚譽。現全村有30%以上的農户搞起了甜瓜種植,農民不但從甜瓜種植中每年能得到200多萬元的收入,而且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棉花收購、加工】 棉花收購、加工在該村已有20餘年。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黨的開放搞活政策的指導下,村民騎自行車到周圍的村、鎮走街串巷收購棉花。後來則發展為聯營收購,人們下河南、奔山東、赴新疆採購棉花進行加工。鼎盛時期,全村有棉花加工機械600餘台,有棉花收購加工點7處,從事棉花加工的有700多人,不但解決了羣眾賣花難的問題,而且大大地增加了村民收入。棉花收購、加工已成為該村的一項致富產業。

老寨村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25日,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2] 
2021年11月,被民政部辦公廳確認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 [3] 
參考資料